以法律剛性管住任性的“刻字”

據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消息,近日,媒體曝光“八達嶺長城恢復開放第一天就被人在牆體上刻字”的短視頻,引發網友熱議。據八達嶺特區辦事處介紹,目前,在長城上刻字損壞文物者已經找到,正在接受有關部門調查。(3月30日中國新聞網)

文物不僅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然而,這張名片屢屢受損,留下不文明的烙印。客觀而言,刻字陋習屢禁不止,很大程度源於早期保護太過薄弱,已經形成破窗效應。同時,部分遊客個人素質低下、法律意識淡薄,文物刻字難免頻現。一些“後來者”紛紛效仿刻字留念,不過是想表達“到此一遊”的心情。但我們應該看到,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的刻字,歷經幾十年的風雨洗禮依舊清晰可辨,想要修復卻是難比登天,這足以窺見其極強的破壞力。

筆者以為,根治刻字陋習亟待法律亮劍。我國《刑法》、《文物保護法》等對故意損毀文物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作出了相關規定,《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也明確禁止從事刻劃、塗汙、損壞等危及長城安全的活動。既已有法規約束,就應嚴格執法,同時,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細化相關法規實施細則及處罰措施,可適當加大處罰力度,以法律剛性管住不文明的任性。

當然,在法律亮劍的同時也需多方共治。一是文物保護區要制定遊客信用黑名單制度,凡有破壞文物等不文明行為的遊客,景區將在一定年限內對其購票進行限制,對屢教不改者,可擴大限制範圍。二是通過門票、電子顯示屏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遊客文明素養,讓文明出遊成為全民共識。三是構建“人防+技防”的全方位防控機制,加強對文物保護區的巡察力度,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同時全方位監控,必要時可啟動無人機巡視。此外,不妨設置留言牆、寫字板,為遊客提供一個合適且合法的渠道來抒發“到此一遊”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