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倡議就餐使用公筷公勺 專家認為餐桌文明是減少病毒傳播關鍵之舉

2月3日,南京市通報一起聚集性病例,有9人因家庭聚餐感染。無獨有偶,南昌市的周某於1月18日從武漢自駕回南昌後,多次參與聚餐,導致9人被確診新冠肺炎,52人被隔離。

疫情之下,因親友聚餐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讓餐桌上的衛生進入了疫情防控的視野。

為此,多地發出公筷公勺、分餐制倡議,鼓勵市民衛生用餐、健康生活。公筷公勺就餐對減少病毒傳播是否有很大的作用?健康用餐習慣如何養成?如何切實阻斷病毒傳播?《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利於減少病毒傳播

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市文明辦、市衛健委、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出倡議:無論是在飯店還是在家就餐,都要為每一道菜加公筷公勺,飯店更要主動提供公筷公勺。目前,上海100家餐廳也已經作出承諾,稱將全面提供、倡導使用公筷、公勺。

2月24日,廣州市文明辦、廣州日報社、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出倡議,倡議市民消費者居家或外出用餐時,使用公筷公勺;倡議各餐飲企業主動提供配套服務設施,積極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

3月3日,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成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成都市商務局、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出“美食成都 美在文明”——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動倡議書。

3月9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聯合發佈《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議書》,防止食源性疾病傳播,進一步保護消費者健康,號召全市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公勺行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倡議書》指出,餐飲服務要配備公筷公勺,有條件的企業可定製帶有“公”字標識的公筷公勺;嚴格做好公筷公勺清洗、消毒,設置公筷公勺專用存放區;根據餐桌規格、用餐人數、菜品類型等,擺放相應的公筷公勺。

3月12日,江蘇省泰州市出臺了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範》地方標準,指出公勺公筷為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用以舀(夾)取菜(點)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與嘴接觸的分餐工具,並從長短、顏色、標識等方面規定公筷製作要求。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商務廳、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山東省旅遊飯店協會聯合下發《山東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旅遊住宿業防控工作指導指導手冊》,要求推行“分餐制、公勺公筷雙筷制”,一般筵席(包括婚宴、旅遊團餐、零點等),實行一菜一公勺或公筷和一人一盤的用餐方式;會議用餐,更多實行自助餐和公勺、公筷雙筷的用餐方式等。

對此,北京大學衛生法學教研室講師楊健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桌餐時,大家使用的筷子、勺子會沾有自己的唾液,用其去盛取菜品的時候,會碰觸和沾染旁邊的食品。如果這個就餐者已經是某種疾病的患者或者病原攜帶者,則其唾液中有可能含有病毒或細菌等病原微生物,通過盛取菜品這個過程,將有可能使得其他共同就餐的人受到感染。”

北京大學衛生法學教研室主任王嶽說,合餐制筷來箸往很容易為病菌擴散打開方便之門。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是主要傳播渠道。在“合餐制”中,人們如果和他人共用自己的碗筷,沒有使用公筷公勺,就很容易導致唾液中微生物的傳播。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企業復工復產、居民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的關鍵時期,各地大力提倡餐飲企業推行分餐制、公勺公筷雙筷制,提倡市民居家用餐使用公筷公勺,這是當前減少病毒傳播、推廣科學防控的關鍵之舉,無論是對企業復工復產、疫情科學防控,還是對推廣居家隔離就餐文化、恢復正常社會生活,都具有深遠影響和現實意義。”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安全與職業衛生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任國友說。

宣傳教育尚未到位 分餐倡議收效甚微

從非典開始,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呼聲一直存在,但收效甚微。如今大多數人仍然保持著共食的習慣,有時為了表示熱情,還會為別人夾菜。一些飯店提供的公筷公勺很少有人使用,很多人認為換兩雙筷子很麻煩。

楊健認為,公筷公勺的使用推進成效不顯著,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政府和媒體宣傳不到位,沒有將其作為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進行長期深入地宣傳教育;商家設置公筷公勺會增加成本、增加工作量,因此沒有動力;傳統就餐習慣使得普通公眾覺得使用公筷公勺顯得不熱情,也更麻煩。

王嶽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我國漢唐時期是分餐制,大概是從北宋開始出現了合餐制,餐飲逐漸脫離了祭祀的意味,更平民化,更強調分享。但實際上,這種飲食方式既不衛生,還會造成嚴重的食物浪費。

楊健說:“良好的衛生習慣需要培養。此次新冠肺炎暴發之前,人們不習慣戴口罩,隨地吐痰的現象也比比皆是。疫情的暴發,使大家認識到防範措施的必要性,人們能自覺做到儘量少出門、出門戴口罩、不隨地吐痰、交談保持一定距離。因此,正確的理念需要宣傳,正確的習慣需要培養。在經歷過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後,人們的健康素養已經有所提高,政府和媒體應以此為契機,大力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衛生習慣,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自己的健康。”

“民以食為天,多少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不容易改變。我建議藉此次疫情防控之機,大力倡導‘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動。首先,新聞媒體要發揮急先鋒作用,率先吹響行動號角;其次,倡導家庭先行示範,引導居家抗‘疫’人群;第三,加大餐飲企業宣傳力度,進而推廣復工復產的企業職工踐行公筷公勺與分餐制。”任國友說。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普通公眾也通過戴口罩、不吐痰、咳嗽擋口等良好衛生行為為抗擊疫情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不良習慣是可以消除的,良好衛生習慣也是可以培養的。當然,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健康教育的持續深入開展尤為重要。”楊健說。

政策鼓勵實行分餐 提升公眾文明素養

使用公筷公勺,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由於共餐導致的疾病感染。但有人認為即使使用公筷公勺,還是有手接觸傳播風險。對此,專家給出了建議。

王嶽認為,除了公筷公勺使用之外,還應該推行分餐制。自助餐、自助個人小火鍋都是可以推廣的。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稅制鼓勵餐飲行業推行分餐制,比如給實行分餐制的餐飲企業稅務上的優惠。這樣可以從稅務角度,鼓勵更多的餐飲企業實行分餐制。

任國友說:“提倡公筷公勺,我們要持續推廣分餐就餐文化。除此之外,我認為居民還要嚴格遵守疫情防控指導手冊,注意口罩佩戴,家庭和工作場所消毒;復工復產出行時,要注意排隊有序上下車,杜絕擁擠;社區要繼續加強居民傳染病知識科普宣傳,持續提升社區安全健康文化;倡導居家生活文明行為,持續提升公眾文明素養。”

楊健認為,眾多呼吸道、消化道傳染病與人們日常之間的接觸直接相關,咳嗽和打噴嚏的飛沫、被汙染的物品、病原攜帶者的體液、不潔淨的水和食品,都是傳播病原微生物的載體。因此,勤洗手、使用公筷公勺、打噴嚏和咳嗽要掩住口鼻、不隨地吐痰、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戴口罩、加強食品和飲用水衛生等措施必須要綜合推進,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整體必然收效甚微。

“社會上肯定會有各種擔心和憂慮,但我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會改變公眾對於疫情的認知。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一定會大大改變我們之前的一些不良行為,養成有序排隊、公筷分餐等良好習慣,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任國友說。(記者 韓丹東 實習生 尹玉雙)


中國文旅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3014,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