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公筷”是大勢所趨,還是小題大做?

2020年春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的逐步消退,一條公益廣告被推進大眾的視野——請您使用“公筷”。其實公筷的推行在我國已經很多年了,2003年非典的時候也狠勁推行了一把,但一直效果不佳。這次肺炎疫情讓大家再一次提高了對公共衛生的意識,國家也在法律層面上強行推行“公筷”的使用。

推行“公筷”是大勢所趨,還是小題大做?

中國人飲食習慣是“合餐”,一桌人熱熱鬧鬧的圍在一起,或朋友小聚小酌慢飲,或親朋聚餐饕鬄豪飲,氣氛一上來奶奶夾起一個雞腿放在孫子的碗裡,主人熱情的為客人舀了一勺肉圓,這裡面傳遞的是一種情感,孫子是萬萬不會不吃奶奶夾的雞腿的,否則會傷了老人的心,客人再為難也會把肉圓吃掉,否則就是看不起主人。

這種合餐飲食傳統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是國情、是家人、朋友之間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要讓國人改變合餐飲食幾乎不太可能。但這種合餐制的一個弊端就是大家在一盤菜裡夾來夾去,甚至用自己的筷子為他人夾菜,給很多的疾病增加了傳染的風險。

推行“公筷”是大勢所趨,還是小題大做?

也許很多人會說這太小題大做了,我們都一起吃這麼多年了,啥事也沒有啊,能傳染什麼病呢?話不說不透、理不辨不明,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說說消化道疾病在中國的情況。

消化道傳染病包括:霍亂、鼠疫、埃博拉,以及瘧疾、痢疾等,當然霍亂、鼠疫等烈性傳染病隨著公共衛生的提高和疾控中心的高度重視與大量工作,基本不會爆發,偶有個例疾控也會高度重視、高度戒備(參見去年內蒙四王子旗鼠疫事件),力爭以最快速度消滅。埃博拉現在主要在非洲流行,痢疾等有季節性流行特點,主要發生在夏季,且只要治療及時基本對人體沒有什麼傷害。

推行“公筷”是大勢所趨,還是小題大做?

但有一種病菌對人體傷害是非常大的,它隱匿而狡猾的對人體持續傷害,而我們卻不怎麼重視它,這種病菌就是——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可以在高強度的胃酸中生存,附著在胃壁表面,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胃潰瘍長期發展會造成胃穿孔、胃出血甚至癌變(幾率為1%)。世衛組織公佈幽門螺桿菌在發達國家的發生率為40%,發展中國家約為80%,這個比例真的是很高了,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大家可以想一想幽門螺桿菌的帶菌者在我國的人數有多少。幽門螺桿菌可以附著在牙菌斑上,形成“口-口”傳播,因此極易在家庭成員中傳播。

除此之外,我們的口腔內還附著著大量的細菌,現在醫學研究發現口腔中的很多細菌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症和心臟病的元兇。你也千萬不要覺得你每天刷牙口腔很衛生,口腔醫學專家研究表明:即便我們嚴格按照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也只能清除掉80%-90%的口腔細菌,還有10%-20%的除不掉的,更不用說很多人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了。

推行“公筷”是大勢所趨,還是小題大做?

所以說,為了我們大家的健康,推行“公筷”勢在必行,不止是公筷,家庭成員之間也可以分餐具進餐,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碗筷,外出就餐時也最好帶著自己的餐具,這樣既能保留用餐習慣還能保護家人健康。

社會在前行中總會出現傳統與改革的碰撞,碰撞的不適與陣痛是暫時的,傳統只有與現代更好的融合才能流傳下去,實行“公筷”是社會文明的進步,是公共衛生意識提高的表現,你覺得實行“公筷”是小題大做還是勢在必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