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談及宋朝的滅亡,今天人們議論最多的莫過於我們歷史書上常講的崇文抑武、將不知兵導致的戰鬥力低下,讓宋朝軍隊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時根本沒有一戰之力。事實上,北宋時期的著名武將依然群星璀璨,軍隊戰鬥力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十分可觀。可悲之處在於,宋徽宗一朝對王安石變法錯誤的放大徹底毀了一手好牌。


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圖/宋朝軍隊

01 矯枉過正的中央集權

從宋太祖開始,宋朝政府就開始奉行“守內虛外”的國策,使用加強禁軍的方法來對儘可能減少地方叛亂的可能性。這種龐大數量的中央軍隊要保持足夠的戰鬥力,就必須擁有充足的給養。於是,從王安石一朝開始,宋朝政府就通過中央調控對各個地方的物資進行調配,從而最大限度實現中央優先原則。這種原則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在古代物流運輸也不發達的時代就會產生地方調度與週轉的失衡。一旦國家想要在某一個地方集中使用人力或者軍力,就會造成國家投入貨幣布帛卻無法馬上採購到物資的尷尬場景。


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到宋徽宗時代,中央政府不僅誇大各地向中央進獻物資的額度,而且無休止的增加了首都地區的消費與揮霍,使得邊境地區一旦出現問題,不但無法得到物資的快速調撥,甚至連基本的錢糧也無法迅速週轉。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指望軍隊靠信仰對抗敵人,基本上是痴人說夢。


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圖/宋代花石綱遺址


02 將知兵,非關鍵

所謂宋朝的將不知兵、崇文抑武,可以說只是後人在宋亡之後的欲加之罪。反觀我們熟悉的唐朝,那些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府兵,很明顯只是徵兵制下的非常備軍,他們所從屬的所謂十六衛—折衝府序列的武職將軍,更多隻是名義上掌握這些軍人的軍銜武官。這些非常規軍的民兵僅僅在國家徵召時以所屬衛的名稱出戰,具體將領安排則由皇帝親自指派的將軍來臨場指派。相較於唐朝軍隊,北宋王安石變法之後的將兵法之下,宋朝的常備軍可以說是與軍官朝夕相處,那應該更有戰鬥力才對。


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圖/唐代軍隊


實際上,古代軍隊的戰鬥力更多來源於後勤補給,日常操練以及臨戰將帥的指揮得當,那種類似於近代軍官團式的將兵關係模式在古代是十分少見的。

03 內外軍事形勢的必然

宋朝的快速潰敗在軍事層面有著更為深刻的內外原因。首先,宋朝內部的軍隊當時在北方的主要是河北軍隊、山西軍隊、關中西軍與禁軍。出現最大問題的就是河北軍隊與禁軍部隊,前者在王安石變法之後由於經費原因而沒有沒有前往前線進行練兵,導致戰鬥力嚴重下滑,致使金軍東路軍可以速度南下至黃河沿岸,而禁軍部隊則是由於宋徽宗等人大量佔用軍士服役,營造,做工,將禁衛軍當作工人與雜役來對待,戰鬥力可想而知。


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圖/北宋初年的禁軍


山西軍隊依託地形可以說在太原圍城戰等戰役中表現比較出色,但是可以獨木難支,缺乏必要支援。而關中的西軍作為主要的戰鬥力,可以說在第一次汴京圍城中表現的比較出色,第二次則是因為兵力被西路金軍分割而無法有效馳援汴梁。這兩路軍隊可以說是不敗而敗。


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圖/中興四將(出岳飛外皆為陝西西軍出身)


最後一方面還是要提到北宋軍隊的對手金國人,這個來自白山黑水的漁獵部落戰鬥力與東胡系民族相比只高不低,女真正兵的堅韌戰鬥力以及其兇殘的軍事法令,給這支軍隊帶來了無窮盡的戰鬥潛力。這些來自東北大地的通古斯部落,直到近代都能表現出殘暴的戰鬥力,也無怪乎宋人會被打的落花流水。


歷史的假象:宋朝滅亡與崇文抑武根本沒什麼關係!

圖/戰鬥力強悍女真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