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汶:要科学地对待汉字,汉字倒贴有违科学性


我们需要维护汉字的严肃性,科学性,不要粗暴地对待古汉字。

古汉字因为是由象形的字的构件组成的字,每一笔划都有其特定含义,因此,寓意极其深刻,是不能把字的“构件”(一般称为字的“偏旁部首”,或者就称为“部首”)随意摆布的。古汉字有着十分严谨的上下、左右、中间的笔画,如果字的笔画写错,那么字的意思往往搞错;至于颠倒更是意思相反,当然,也有颠倒一下意思还一样的,但是这种情况毕竟较少。古汉字中有极少数几个字可以颠倒,如秋字,禾与火组成秋字,禾与火两个偏旁,可以互相对换,但是还是秋字。秋字有两种写法。还有林字、够字等少量字的两个边旁可以互相对换。但是,绝大多数的古汉字的上下左右偏旁是不能随意颠倒错位的,因为其被颠倒错位后,字的含义就变化了,意思就发生转移。更不用说整个字的颠倒了。

比如,“上”字颠倒就成了“下” 字,“下”字颠倒就成了“上” 字;而不是“上”,也不是“下”字,那就是“卡”字; “左” “右”两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形状像是向左右倾斜的“巾”字倒写,“左”字颠倒之为“右”,“右”字颠倒之为“左”;“毛”字反过来就是“手” 字, “手”字反过来就是“毛” 字,而“毛”字又称为“反手”字。有如, “凹” “凸”两个字笔画一样多,但是,一个往上突,就成了“凸”,一个往下塌,就成了“凹”。而绝大多数的汉字在颠倒错位后,就基本上不是字了。有些字在颠倒错位后,可能与开始颠倒错位者期望的意义相反。汉字是不能随意颠倒的。这在“福”字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国的汉字,因为是相形字,每一笔划都有其特定含义,故此,如果字的笔画写错,那么字的意思往往搞错;至于颠倒更是意思相反,当然,也有颠倒一下意思还一样的,但是这种情况毕竟较少。绝大多数字,在其被颠倒后,其意思就发生转移。例如,倒贴的“福”字也就与原来正贴的“福”字的意思不一样。

我国古汉语专家们早已呼吁人们要尊重汉字的严肃性,不要把汉字变成一个可以随便打扮的小姑娘。其中“福”字的倒贴就是不尊重汉字严肃性的一个典型例子。

每逢春节来到时,不少人竟相仿效“福”字的倒贴,他们喜欢在门上贴对联、贴红纸以欢度春节,其中往往少不了要贴写有“福”字的红纸。多数人不去仔细地理解倒贴“福”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只不过跟着凑个热闹罢了。这样做法确是在“瞎起哄”,有碍观瞻,风气不好,如果打一个比方,这种“福”字的倒贴很像“文革”时期将一些“打倒”对象的大名倒贴一样令人难堪。

很明显,人们喜欢倒贴 “福”字,其用意是讨个吉利,是祈祷幸福,所谓“福”到了。但是,按照汉字的十分严格的结构规定及倒贴后的含义来说,“福”字倒贴却是“祈祷灾祸”。

正贴与倒贴福字,在含义上有何区别呢?弄清楚它,是要强调汉字的严肃性。人们往往用倒挂汉字“福”来祈祷幸福,实际上从字面的结构上看,其意义正好相反。

为此,我们先要对与“福”字有紧密联系的“富”字进行一番研究。因为,“福” 字包含了“富”字。也就是说,“福”字的两部分:左边属“神示”(礻)旁+右半边实际是“富”字,简化后成为“畐”。如果仔细研究“福” 字与“富”字的联系,看看古代“福” 字的众多写法,那么就会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在幸福中的“福”字,它与“富”字有紧密的联系,“富”字是对于财富的诠释,而“福”字同样包含着“富”字,没有富裕生活的幸福,那是一种情感中的幸福,与实际需要的幸福还是相差甚远的。

从字面上看,“福”字的右半边与“富”字非常相似,而且内容也非常相同。“福”字的右半边也是住房、人口和田地。换言之,“福”与“富”同音而且表达的意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幸福”与“富裕”密切不可分开,但是,“福”字的左边却比起“富”字多了“礻”,那是“祁示”或者叫着“神示”旁的。

为了深刻揭示“富”字的内涵,这里就对“富”字进行一番诠释。

“富”字的上方是“宝盖头”,富了以后,人们就可以离开“穴居”生活,在平地上盖起房屋,这是一种上方有了房顶的家。但是,富裕不仅在于有了房子,真正的富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富”字本身的含义中去理解。

“富”字的上方是“宀”头,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经有房子住;字的中间是个“口”,表示必须有不断繁衍生息的人口和劳动力,当今我们讲的人口统计,在古代却只有统计“户口”,也就是统计某地方(州、县、郡、省等)有多少“户”家庭,有多少“口”(人数)。在古代不会说去统计有多少“人”,而只说去统计有多少“口”。“口”在这里只指人口,而家庭中的各种牲畜和家禽即使也有嘴巴,但是只会用“条”、“只”、“匹”等名词来表示。

自古至今,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口都是家庭富裕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中国古代各种政治学派、经济学派均把人口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代战争往往是以获取或者掳掠人口作为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也是争夺到财富的重要象征。因为,有了人,就有了劳动力,就可以创造出财富来。“富”字的下方是“田”;土地是财富的基本因素,这里的“田”,不是一般概念的“土地”,而是已经开垦出来并且已经耕种熟了的土地,即耕地。有了劳动力和田地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粮食、棉花,达到丰衣足食。古代战争,其中抢夺土地、特别是肥沃的耕地,成为发动战争的重要动机。总之,“富”字的含义是三者合一,有可居住的房屋,有不断繁衍的人口,有可耕种的田地。而战争一般动机就是占领城市(得到住房)、掳掠人口(得到劳动力)、抢夺土地(得到耕地)。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不论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在学术观点上有何种区别,但是,在对于什么是财富上却是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作为国家财富的就是城池、人口和土地;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财富来说,就是房屋、人口和耕地。而中国古代创造汉字的那些杰出的先祖们,则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是那样精辟地掌握了财富的真谛,并且把这种思维蕴藏在他们创造的汉字中;而我国历史上各种学派同样也是那样准确地理解了汉字的科学含义。

自古至今,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口都是家庭富裕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中国古代各种政治学派、经济学派均把人口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代战争往往是以获取或者掳掠人口作为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也是争夺到财富的重要象征。因为,有了人,就有了劳动力,就可以创造出财富来。“富”字的下方是“田”;土地是财富的基本因素,这里的“田”,即耕地。有了劳动力和田地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粮食、棉花,达到丰衣足食。古代战争,抢夺土地,特别是肥沃的耕地,同样成为发动战争的重要动机。总之,“富”字的含义是三者合一,有可居住的房屋,有不断繁衍的人口,有可耕种的田地。而战争一般动机就是占领城市(得到住房)、掳掠人口(得到劳动力)、抢夺土地(得到耕地)。

“富”字的第一要义是“口”(即人,劳动力)要兴旺发达;换言之,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提倡:民为邦本,为国家之根据,民兴则国强。春秋战国时代当越国被吴国灭亡之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决心兴越灭吴,他的对策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生育,迅速恢复越国国民的人数。在当时越国很穷的情况下,朝廷千方百计奖励生育的家庭,规定生男孩的奖励一条狗腿,生女孩的奖励一条猪腿。越国很快就人丁兴旺起来了,有足够的劳动力来耕田渔猎,有足够的壮丁来当兵打战,同时,还加强对他们的教训和锻炼,从而使国家很快富强起来。在越王勾践来看,人口众多是越国的重大福气所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家、理论家们历来都很重视老百姓,认为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民衰则国败,民穷则国弱;民兴则国兴,民富则国强。大儒家孟子在谈到国君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时说:“民为贵,君为轻。”唐朝皇帝李世民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们都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古代每个家庭来说,人丁的是否兴旺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全国人口历来很少,在唐代初期上溯到秦代,只有东汉人口达到6千3百万人,其它一些朝代全国人口只有二三千万人口。人口众多成为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共同追求的“福”气。因此,古代说一个人有福气,就往往称赞他多子多孙;而说一个人没有福气,按照大儒家孔子的说法,不仅没有福气,而且还是不孝,他称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不孝被看着是很大的过错。不过,如果他们那时全国人口也象现在这样多,那么,孔老夫子也会换一个说法了。因为人口太多也不是好事情。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也强调要加强对人的教育,认为“养子不教如养狗,养女不教如养猪”,儒家认为“子不教,父之过。”不过,他们只是强调要用儒家思想教育人们。古代一些政治家们强调国君要重视百姓,爱护百姓,以加强统治的基础。例如,姜太公回答周武王关于治国之道时说:“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管仲答道:国君“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他们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富”字右边最下面的是“田”,指的就是耕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只有耕地才能够种出庄稼,才能够有粮食蔬菜等收获。这个字的产生,当然相当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于富字的理解。富字的完整内容有:人们有房屋住,有饭吃,有田可耕,而且人丁兴旺。而“口”即人是在“富”字的中心,是把“口”(即“人”)当作中心的。

“富”字的第二要义是有足够的田地,这是人们衣食之源泉、财富之源泉,土地同样也是国家赖于富强之基础,是百姓赖于生存之根本。让老百姓有田可耕是保证统治阶级以农业立国和获得国家所需足够兵力的基础所在。中国古代一些豪绅抢夺农民的田地,以至跨州连郡,目的就是要大富特富。而一些政治家们提倡的就是抑制豪强,使小民有田可耕。而一些农民起义领袖则提倡“平均地权”,使农民也有自己的土地。中国古代社会历来提倡以农为本,对于从商则认为是末流,提倡重农抑商,鼓励农耕,抑制从商活动。封建统治阶级总是希望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认为田地是农民的恒产,农民有了恒产才有恒心,才能安居乐业,由此带来社会的安定祥和,从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然,在近几百年里,田地的重要性随着陆地、沙漠、海洋中各种财富资源的发掘,农田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很重要。而资本主义社会却已经在“崇商”了,历史的发展是迅速的。

“富”字的第三要义是居者有其屋。他们认为:封建时代的人同上古时代的人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当时的人有房屋住,尽管房屋的质量很差,老百姓只能居住破旧的茅屋,难以遮雨挡寒,但这与上古时候的人们赤身裸体露宿在林间野外相比,这已是很大的进步了。居有住房,有能够遮雨挡风较好的住房是人们的热切期盼。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一方面告诉人们他居住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那悲天悯人,希望解救苍生的豪迈情怀。他在诗歌的结尾里咏颂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房住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一个人和社会有福气的重要条件。

“富”字一般是用两个字连用,即用“富裕”来表达的。“富”字的第四要义是人要有衣服穿,能够遮风御寒。在古代社会里一旦发生战争或者遭遇天灾人祸,就有不少的百姓辗转沟壑,啼饥号寒,冻馁而死。而丰衣足食是人们对幸福的基本追求。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知礼节和知荣辱的百姓,才能够保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使百姓有吃有穿,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才能够巩固。

“福”字与“富”字在字的结构上有共同处也有不同处。古时,“福”字右边与“富”字相同,只是随着汉字的演变“富”的宝盖头去掉了,虽然去其形,但是留其质,即留下了“畐”,也称为“一口田”的;“福”字与“富”字相比,左边多出了“礻”(祁示)部首,这就使得 “福”字显得很有点神秘感。“福”字左边的“礻”旁,它意味着幸福是“非人力可为”,而是一种要依靠上天、神灵赐予的东西。这对于古代劳动人民来说,产生这种想法是自然的。因为我国古代一直是以农立国的,农业收成的好坏,主要依靠老天的赐予。年景好,风调雨顺,加上农民的辛勤耕种,收成就好;年景不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即使农民终年劳碌,农业收成依然不好。因此,对于“天”(神灵)的敬畏,在人们心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中国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仅是众多老百姓的看法,就是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也是如此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了造字的先祖们制造出“福”字和对于它的最好的解释。这一方面表现人们在生产力十分落后条件下对于所从事事业成功的规律性感到神秘,另一方面也表示人们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能否成功上的困惑。自信心从来就是人自身能力来决定的;自身能力越强,那么自信心就越强,反之,自身能力越弱,那么自信心就越差。

在对于“富裕”、“幸福”的理解上,我国古代很重视住房“宀、“人口”、“田”所处的地位。始终把“人口”(劳动力)看着上述三者的中心,而把住宅、田地放在较次要的地位上。

许多的人都很喜欢将“福”字倒贴,认为是祈祷幸福,但是按照汉字的十分严格的结构规定及倒挂后的含义来说,“福”字倒挂却是祈祷灾祸。当然,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正贴、倒贴福字,与祸福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不少的人们既然主观上都是把字的正挂或者倒挂看成是与祸福相关的,那么,我们倒要对正贴、倒贴“福”字的真实含义进行一番扎实的研究了。人们往往用倒贴汉字“福”来祈祷幸福,实际上从字面上看,意义正好相反。

按照古汉语的规则,汉字倒贴过来了就不是原来的含义了。正贴的“福”字,表示“口”(人)处在“一”(房屋)下面和“田”(耕地)的上面。但是,倒贴的“福”字,“福”字的右边,是“田”在上,在“田”的下面是“口”(即人口,劳动力),而“一”(房屋)则又在人的足下。“田”却是在“口”的上面,即表示在人的上面是土地;而在人的下面是房屋。什么时候会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呢?那只有在发生大地震以后,或者遭遇其它不可想象的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悲惨境地。而“福”字的左边,则是表示原来是祈祷神仙保佑的供桌子被掀反了,三条桌腿朝天,而摆在供桌上的供果也被打翻在地了。因此,这实际上是在祈祷灾祸,而不是在祈祷幸福。一些人们之所以把“福”字倒贴,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是,如果这样一来,“福”字的含义却完全改变,实际上却表示人和房屋都埋在土里,那么这种“福到了”又怎么能够是真正的“福”呢?这不是由祈祷幸福变成了祈祷灾祸了吗?

中国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建议人们要尊重汉字的严肃性,不要随便将汉字随意颠倒,使得汉字的原意变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