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為啥要口含七粒米?

生活搜吧


諸葛亮死後口中含七粒米的說法源自《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第一百十四回寫了諸葛亮借壽無果,死於五丈原,但為了蜀軍能全力而退,囑咐楊義:“我死後不得大張旗鼓地馬上發喪,你們作一個大龕,讓我的屍體坐於其中,口中給我含米七粒,腳下點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如此則將星不墜。我的陰魂自起鎮之。”

兩漢時期,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觀念,對待死者要如生前一般對待、一般尊重。筆者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這一情節一定程度上受了該觀念的影響。而死者口中含東西,本是為了讓死者前往冥界時有錢財可用。

《後漢書.禮儀志》說:“登遐,飯含珠玉如禮”。死者口中含東西這是古代喪禮之一,稱“飯含”,就是把珠、玉、穀物或錢幣放入死者口中。根據死者身份的不同,所放之物也有不同。《周禮•地官•舍人》稱:“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而關於含,“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所以,諸葛亮口中含米是符合他的身份的。

至於為什麼是“七粒”,可能跟中國古代的一些鬼神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七天是月亮週期的一個輪迴,星盤中的北斗七星也是非常重要的代表。諸葛亮的口含七粒米也許就是表示想用一種術法把自己的魂魄留住,在星盤上不露餡。這也是對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近乎妖”形象的再次描述。

而史書上記載,諸葛亮是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積勞成疾病死的。與《三國演義》相同的是,也是秘不發喪,用諸葛亮真真假假的死訊騙過司馬懿,使魏軍從容退去。可見,雖然諸葛亮的死也許沒有那麼多的戲劇性情節,但諸葛亮與其接班人楊儀、姜維的聰慧是不可否認的。


國家人文歷史


《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十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裡面記載了這件事,諸葛亮讓楊儀在自己死後,往自己的嘴裡放上七顆米,很多人都好奇,諸葛亮為什麼要做一個這樣反常的舉動呢?其實這個舉動也可以理解為他和司馬懿最後的對決,當然這只是演義中的,真實的歷史中是沒有這樣的記載的。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病逝於五丈原,為了躲避司馬懿,他讓楊儀在自己死後往嘴裡放進去七顆米,然後讓軍中都當做沒事情發生,並且要在自己的腳下放一盞明燈。諸葛亮關於這個的解釋是,這樣做將星不會墜落,自己的陰魂自起鎮之。

古人都是非常迷信的,他們認為帝王將相在天上都有自己對應的星宿,如果一個人死了,那麼他的那個星宿也會墜落,只要諸葛亮的星宿墜落,司馬懿肯定夜觀天象能夠發現,他肯定會立即帶兵進攻,蜀國必定大亂,諸葛亮這樣做了,便能夠騙過司馬懿,也算是震懾他。所以說這是他和司馬懿的最後一次對決,真的是鞠躬盡瘁。

其實如果不算迷信的說法,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很正常的,古人在死後嘴裡都要放個物件,即使非常貧窮的人家都會含個東西,帝王一般都是玉,按照諸葛亮的等級來看,含米很正常。有趣的是用七顆米也是有深意的,在古時候七可不是個簡單的數字,七天是一個週期,人死後七天靈魂還會回來。

諸葛亮用七顆米就是掩飾自己死亡的真相,諸葛亮本人還很喜歡北斗七星,比如他在感覺不行的時候還曾用七星燈借命,當然這都是演義中誇大的寫法,正史中是沒有這些故事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諸葛亮死後嘴裡含七粒米的情節,是出現在《三國演義》裡的。在原著第一百四回中,作者寫道:

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

這段話很容易理解,大概就是諸葛亮死後佈疑陣,恍了司馬懿一下。

可真要深究的話,大龕是什麼?在這裡有什麼意義?明燈又是什麼?在這裡又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在嘴裡放七粒米?而不是七粒小麥?為什麼一定要放在嘴裡,拿在手裡不行嗎?

相信大家都去過深山古廟,亦或是去過深宅大院。我們一腳踏入,第一眼會看到一個影壁,影壁上會有一個洞。這個洞就是龕,龕裡會有個神像。諸葛亮將自己置在大龕內,完全是把自己當成神了。

這盞燈也是很有講究的,它的名字叫明燈,其實就是冥燈。有什麼用處呢?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地方有這樣的傳統習俗,在老人過世之後,會在腳的一邊點上一盞燈,這盞燈其實就是明燈。

明燈大概就是為逝者指引西去之路,讓他能夠乾淨利索的往生。至於為什麼會用米,這是由於諸葛亮的身份所限。

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根據周禮記載,各個階層之間的界限不僅明確,每個階層能用什麼器物,也是被規定的死死的。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本就是士大夫階層,死後所含也應該是璣。(璣即米)

諸葛亮臨死前,在行軍帳裡大擺七星燈,意圖延長自己的壽命。奈何天妒英才,被誤闖誤入的魏延,一巴掌拍散了七星燈。最後也身死魂滅,可悲可嘆。

所以說七這個數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諸葛亮當然明白這個數字的含義。既然在行軍帳裡擺七星燈,能夠為自己增壽,如果擺一個小型的陣法,是不是也能延緩靈魂消亡呢?

於是乎,諸葛亮大膽的將七星燈擺在自己的嘴裡。以米為燈,以身為營,以龕為界,將靈魂鎖在龕內不散。故而瞞天過海,以使將星不落。

從結果上來看,諸葛亮卻是成功了。可是,如果把結果再往後推幾十年,諸葛亮卻失敗了。諸葛亮這一瞞天過海,其實是在透支蜀漢的國運,他貪戀人世間的每一刻鐘,都將以蜀漢的滅亡為代價。


祗樹


諸葛亮之智近乎妖,一生鞠躬盡瘁,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但在大業未靖之時,卻要身死五丈原,也不免愁緒如雲,心中滿是無盡遺憾。不甘呀,武侯於是擺設七星燈陣,禳星續命,希冀上天垂愍,可以續命一紀,以實現興復漢室的夙願。

無奈星燈卻被魏延無意中悉滅,天命如此,諸葛亮也只能聽天命,盡人事了。武侯在將亡之際,安排好了退兵方案,又囑託楊儀,製作一個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可以從三國時期,另外一位對於卜筮、禳星之法更加專業的仙級人物那裡得到答案,他就是管輅。管烙是職業術士,自然在祈禳之法上,相比諸葛亮要更勝出一籌。

在東晉幹寶所著的《搜神記》中記錄了關於管輅的一個故事,我們看完故事,自然會明瞭諸葛亮的用意。

話說有一天,管輅到了平原,看到顏超“貌主夭亡”。顏超的父親聞之,請求管輅救救他的兒子。管輅告訴顏超,準備清酒、鹿脯各一斤,到了卯日,去已經收割過的麥田之南大桑樹下,找到圍坐的二人,只管將清酒和鹿脯,供於二人食用,一定要喝盡、吃盡為宜。如果問話,只管叩拜,不要說話,必會有人相救性命。

顏超依言辦理,到了卯日,尋得二人,只管將酒肉悉心恭敬的奉上,而二人也自顧圍棋,相戲甚歡,不覺間將顏超所奉酒肉用盡。

北邊坐者這才於忽然間看到了顏超,叱問道:“何故在此?”

顏超只管叩拜,並不答話。

南邊坐者見狀,說道:“適來飲他酒脯,寧無情乎?”

北邊坐者道:“文書已定。”

南坐者笑言:“借文書看之。”

南坐者拿過來文書一看,見顏超的壽命止於十九歲,於是取筆挑之,並對顏超說道:“救汝至九十年活。”動一動筆,顏超的壽命就到了九十九歲。

顏超拜歸,欣喜的詢問管輅是何緣故。管輅答曰:“北邊坐人是北斗,南邊坐人是南鬥。南鬥注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鬥。”

管輅的意思就是,人在出生之前,由南鬥星君負責定下命數;而在人生開始之後,則交由北斗星君掌管死時,時辰到,北斗星君則會取人性命。所以,如果要延陽壽,則要拜南鬥星君,由南鬥星君來改命冊文書;如果要長生不老,則要拜北斗星君,去除命冊之上的名字。

當然,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神化哲學,不可盡信。而長生不老,根據現代科學來看,還是很難實現的。只是,當時的古人還是很信奉這套理論的。

我們對照諸葛亮的禳星之法,就會發現,諸葛武侯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拜錯了星辰,自然不得續命了。諸葛亮要祈陽壽,不應拜北斗,拜南鬥才是正道。

按照《三國演義》中禳星的橋段,魏延應該是南鬥星君使者才是,諸葛亮不拜南鬥星君,只拜北斗星君,惹怒了南鬥星君不予修改命冊文書,才讓魏延無意間踢滅了星燈。諸葛亮發現拜北斗禳星失敗之後,應該是發現了問題所在,所以,他才未殺魏延,並決定欺瞞主“死”的北斗星君。

於是,諸葛亮讓楊儀造了一個大龕,用來聚攏自己的“魂魄”,並將“米七粒”放入口中,將自己的星燈放於腳下,“吾陰魂更自起鎮之”。注意,這裡只有魂,沒有魄。

按照中國的傳統神學哲學,人有“三魂七魄”。在人死後,“三魂”中,一魂看護遺體,一魂歸於神位主牌,另外一魂則被審判。如果判託生,則該魂重回南鬥,生後,三魂重聚;如果不能託生,則第三魂會歸於北斗,自然是要被懲罰了。至於“七魄”,在人死後,北斗會將其打散,忘卻前生;生後,南鬥會給與全新的七魄,則每生皆有不同。

諸葛亮是要將自己的“七魄”附於含於口中的七粒米,用“三魂”看管好星燈,以便讓自己的將星暫時不落。諸葛亮此舉,原本是用來欺騙司馬懿,讓蜀軍安然撤退的,但實際效果卻帶來了厄運。

諸葛亮為了蜀漢拼盡了全力,拜錯了神,惹怒了南鬥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欺瞞主死的北斗。諸葛亮此舉,同時得罪了南鬥、北斗兩大星君,導致蜀漢被天懲,大業不能靖,也就不奇怪了。南鬥、北斗為了懲蜀漢,假借司馬氏之手,造就了司馬氏最終得了天下的結局。

也許,這也就是民間所流傳的“神不可亂拜”的道理吧。當然,這些只是古人淳樸神鬼哲學中的志怪故事而已,切記,不可信,不可信。但,其也照應了人世,也許蜀漢之生死大業,就在魏延。諸葛亮之才,實際上已經不足以完成蜀漢的天下一統大業,而魏延的兵行險招,才是蜀漢,險中求生,最後一搏的希望,卻又被諸葛亮所扼殺。

蜀漢之命數,也只能說是“成也諸葛,敗也諸葛”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搜神記》、《左傳》、《抱朴子》等。


奕天讀歷史


諸葛亮死後口含七粒大米的說法,源於羅貫中的演義,此後成為民間傳說。但是至於諸葛亮死後是否真的口含七粒大米,就不得為之了。

關於諸葛亮,經過千百年來的歷史加工,早已經神話了。民間的諸葛亮,不僅是一個賢臣良相,還和道家、陰陽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話說諸葛亮死後為什麼會口含七粒大米,主要原因還是諸葛亮試圖在死後繼續庇佑蜀漢。在東漢末年,由於五斗米教的興起,五斗米教的諸如怪力亂神之類的東西,開始在世間廣為傳播。“七”在道家中有陰陽五行之和的說法,而人死之後,於口中含七粒大米,可以藉此控制輪迴,暫緩靈魂不歸。而只要靈魂尚在,則諸葛亮還可以在死後保護蜀漢,至少可以保護蜀軍在北伐中安全撤回蜀中。

因此,諸葛亮口含七粒大米的做法,其實是在諸葛亮本人油盡燈枯、無力迴天之後,為蜀漢所做的最後的奉獻。而歷朝歷代對這種做法的渲染,其實是為了表達對諸葛亮最完美的詮釋。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死後可能真的口含了大米,但不一定是為了庇佑蜀軍,而僅僅只是一個不同世家的傳統。

在這一種傳統中,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追求死後榮光的願望。在這一種願望之下,有條件的人死後都會準備一些儘可能的陪葬品。而口含東西,也是陪葬中的選擇。比如古代的帝王在駕崩以後往往會口含珍寶,慈禧懵後甚至口含了一顆大大的明珠。

諸葛亮一生勤儉,死後葬禮也是非常簡單,因此不可能大費周章地去準備更多的東西,而口含七粒大米,就非常容易了,既沒有鋪張,也完成了遺願。


蘇綻


諸葛亮死後含有七粒米,這個自然是《三國演義》的情節。諸葛亮生病了,有一天走出大帳,夜觀天象,入帳之後對姜維說:我怕是活不久了。姜維問:丞相為什麼這樣說?

諸葛亮說:我剛才去看了一下天象,三臺星中,客星十分明亮,主星十分的幽暗,可見我命不久矣。姜維說:天象雖然如此,為何不用祈禳之法增加壽命呢?諸葛亮說:那我們試試看,就看天命如何了。

諸葛亮就讓姜維帶著甲士七七十四九人,穿皂衣,拿皂旗,圍著大帳,諸葛亮在帳中祈禳北斗。如果七日過後,主燈不滅,那麼他的壽命便可增加一紀,也就是十二年,如果主燈滅了,那麼天命難違了。

諸葛亮在帳中布了七盞大燈,在外圍布了七七四十九盞小燈,中間有一盞本命燈。而司馬懿也夜觀天象,跟夏侯霸說:我夜觀天象,發現將星失位,諸葛亮肯定病重,不久之後便會死去,你帶一千人去五丈原偷襲蜀軍。

諸葛亮的祈禳已經過了六天,主燈還十分的明亮,諸葛亮心裡十分高興,但是這個時候,魏延衝進帳內彙報說:魏軍來襲。魏延步子太急,竟然直接撲滅了主燈。姜維大怒,想一劍殺死魏延,諸葛亮說這個是天命,不是魏延的過錯。

諸葛亮先是囑咐了一些後事,對楊儀說:我死之後,不能夠發喪,到時候做一個大龕,把我放進去,然後在我的口內放米七粒,腳下放一盞明燈,那麼將星不墜,而司馬懿看到將星不墜,會認為我還沒有死。

司馬懿肯定有所猶豫,到時候大軍就可以慢慢的撤回去,如果司馬懿追上來,你們可以佈陣迎敵,然後再把我之前準備好的木雕像,放到車上,放到陣前,司馬懿看了之後,肯定會嚇走的。

後面的事情確實如諸葛亮所料,司馬懿後來才知道諸葛亮確實死了,而那個車上的諸葛亮是個木人,再率軍追擊,這個時候蜀軍已經安然的撤回去了,司馬懿不禁感嘆道: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那為什麼是七粒米呢,因為北斗七星嘛,剛好一一對應,而我們從諸葛亮的祈禳之法也可以看出,要麼是七,要麼是七七四十九。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

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自言:“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話聽起來有些唱高調,但孔明先生確實做到了,並未食言而肥。我們除了讚歎,還有什麼好說的。更有甚者,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未已。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將死之時,就還在計劃著,如何在死後,能為蜀漢的北伐大業再盡綿薄之力。

諸葛亮自知陽壽將終,心想,此次北伐,看來又將半途而廢了。嗚呼。如何將軍隊安全撤回?這是頭等大事。得好生籌劃。司馬懿那個傢伙,學問是極好的,最是聰明。和俺孔明先生一樣,聰明的人,都比較謹慎,比較多疑。上次俺大擺空城計,就是看準了這一點。你想,在城外邊的,倘若不是司馬仲達這位疑心病重度患者,而是另一位狂躁性急的匪徒,勢必早將衝進那座空城,將俺老諸葛活捉了矣。看來,要對付司馬懿,只有故佈疑陣了。

計議已定,諸葛亮便要求蜀軍在他死後秘不發喪,把他的屍首坐放於龕內,口含七粒米,腳踩一盞燈。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有法術傍身的高人,我等不學無術的低人自然看不明白這其中的奧妙。管不了這麼多,反正諸葛亮說了,這樣一來,能保證孔明之陰魂不散、將星不墜。

要知道,我國古代的天文學是極發達的。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同時,古代的天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和占星術相聯繫。在崇敬天帝的思想基礎上,把天象的變化和人間的禍福關聯起來。司馬懿夜觀天象,終於發現將星有異,似墜非墜:似乎墜於蜀營,忽又一躍而起。

蜀軍在有序的進行戰略轉移。司馬懿懷疑其中有鬼,揮軍前來一探究竟。心想,難不成是孔明駕鶴西去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得抓住機會,狠揍蜀軍。正疑惑間,忽見前方孔明(畫像)端坐車內,一閃而過。司馬懿一驚,有詐!急忙傳令退兵。這就是所謂“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

七粒米

小說中諸葛亮囑咐死後口含七粒米,其實一點也不神奇。在歷史上,人死後在口中含米,是一種極普通的做法。

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有了往死者口中放口含物的做法。到周代,除了往死者口中放置穀物(“飯含”)外,貴族還流行用玉作口含物。

《儀禮》說,人死後即要給死者上下牙裡塞幾個楔子,叫“楔齒”,以防止屍體僵硬後牙齒緊閉無法進行“飯含”。

至於諸葛亮的“飯含”為何是“七粒米”而不是八粒或九粒米,也許是因為“七”比較有玄機。或許與北斗七星有關。古人把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聯繫起來,想象成舀酒的鬥形。前五星成為鬥身,稱為“魁”,後兩星組成斗柄,稱為“杓”。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來,像是在圍繞北方的標誌北極星轉動。古時那是相當重視北斗哦。辯方向、定季節,用處很大。


莫安排


諸葛亮在演義中神乎其神,他在死前的一段時間跟七結下了不解之緣。

七是中國古代是一個神秘玄妙的數字,乃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加陰陽兩極。

在道家象徵道、氣、陰陽平衡;在佛家象徵善、美,盡善盡美;在儒家象徵中、和,象徵中正和諧,在民間,七和生命輪迴密切相關,喪事要過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為一個祭日,頭七和末七最重要,頭七是鬼魂回陽間最後了卻心願,末七後就步入輪迴,再無還陽可能。

諸葛亮六出祁山,在上方谷一帶設伏,所用道具均與七有關,“令軍士晝舉七星號帶於谷口,夜設七盞明燈于山上”,又吩咐魏延“汝卻望七星旗處而入”,最終火燒上方谷,大敗魏軍,只是天公不作美,突降大雨,司馬懿趁機逃出生天。

後來,司馬懿拒不出戰,諸葛亮心情著急,加上操勞過度,突然舊疾,他夜觀天象,自知陽壽不久,後在姜維建議下,使用祈禳之法延壽。

諸葛亮在使用祈禳之法延壽時,又是一系列的“七”。

諸葛亮設法術道具,地上是七盞大燈,象徵北斗七星;外邊是七七四十九盞小燈,俗稱“七星續命法”;姜維率甲士在賬外護衛,人數又是七七四十九人;諸葛亮告訴姜維,“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做法又需要七天。

後因魏延闖入帳中,無意踩滅主燈,祈禳之法宣告失敗,諸葛亮認為這是天意,只得交代後事,他囑咐楊儀:“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 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入殮時要給死者口中含上一種比較貴重的物品,名曰“口含”,最常見的是玉石,普通老百姓則用銅錢,更窮苦的含米粒,據說可以讓死者早日輪迴。

諸葛亮這麼做顯然不是為了輪迴,他為什麼要做這種安排呢?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是個高手,可以通過觀測天文星象判斷自己生死,趁蜀軍撤退時發動追擊,而口含七粒米是一種法術,七粒米象徵北斗七星,諸葛亮把七粒米含在口中,就可以控制星象,雖不能起死回生,卻可以維持將星不墜,造成未死的假象,嚇退魏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好久沒講故事了,諸葛亮的神奇故事太多,《三國演義》將他刻畫的非常傳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奇門遁甲、兵法、治國之道,無所不能,還能向上天借壽命。為了方便理解,先大概講一下背景。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這裡有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少年“趙顏續命”的故事,這裡面就提到了南鬥星君、北斗星君主要是負責掌管生死的,南鬥注生、北斗注死,管恪算出了趙顏即將殞命,所以就命他在卯日準備好酒肉,去一個地方看兩個人下棋,不要說話,只需要負責添酒加肉就行,不知不覺南北二君發現吃完了趙顏的酒肉,覺得不好意思,就答應幫他個忙,後來通過生死簿發現原來這個少年將死,於是北斗星君增加了壽命,原本19歲的壽命竟然添加到了99,所以諸葛亮後面向天借壽命作者是鋪墊了的。

而後諸葛亮在五丈原心有所思,夜觀天象,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向上天再借壽命,需祈祀七日,地上擺的是北斗七星之陣型,只要七日主燈不滅即可再獲陽壽十二年,可惜在最後一日被魏延破壞。

在借壽命無果之後,諸葛亮立即想到了另一個辦法,可以確保蜀軍全身而退,那就是叮囑手下在其死後不能發喪,口中含著七粒米,腳下要點長明燈一盞,這樣蜀軍便可安然無恙。

這又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含七粒米?

原來古代一直有個說法,每個人在天上都有對應的星星,而諸葛亮是將星,如果在死後這個將星必然隕落,三國演義裡也多次描述諸葛亮、司馬懿等人總是觀星象,主要是為了通過星象得知對手的情況,所以為了迷惑司馬懿才想了這個辦法。之所以含米是因為古代有規定:“皇帝含玉、諸侯含珠、大夫含米。”看看慈禧太后還含夜明珠,諸葛亮對應自己的階層自然含米。

有人又問為什麼含七粒米?

主要是7這個數字在古代喪葬文化中的含義,還有就是對應北斗七星,含七粒米可以藉助北斗七星,使得自己的靈魂不散,將星不落。


那麼諸葛亮這樣做有效果嗎?

有!司馬懿夜觀星象,發現諸葛亮的將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三投再起,隱隱有聲。便打算派兵去追,可是細細想來又發現將星還在並未隕落,諸葛亮一生謹慎,所以司馬懿打消了追擊的念頭,怕是諸葛亮的詭計。後來才知道諸葛亮確實於五丈原病逝,自己也甚是生氣。

事實上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面被神化,正史裡諸葛亮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後已,凡事都親力親為,最終因勞累成疾致死。現如今史學家們推測,諸葛亮應該是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因為諸葛亮生活作息不規律,也曾多次暈厥,再加上多次北伐的失敗,最終病逝,享年53歲。


貓眼觀史


三為數之始,九為數之終。因此三為始,生生不息,九為終,人死燈滅,而七,則寓意人死但沒有魂飛魄散。

因此民間有三魂七魄之說!

道家三魂為:胎光,爽靈,幽精。

道家七魄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因為道家學說廣為流傳,中國傳統社會中就出現很多因三魂七魄論而出現習俗。廣為人知有守孝三年,因為人有三魂,死後一年散一魂,三年後魂散盡。

而人有七魄又有何講究,其實每個人都體會過,七天為一個週期,一個週期散一魄,七七四十九天後,七魄散盡。這就是民間長輩去世,頭七,二七一直到七七由來,每到七天整,都要為亡者做飯,讓亡者回家吃飯。

那七這個數字就有講究,而諸葛亮的七顆米就更有講究了。

說這多當然有所指,指向就是諸葛亮放棄七魄回魂,保蜀漢大軍平安撤退。

為何這樣說,我們需要看看《三國演義》原著描述。

吾死後,不可發喪。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腳下點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

其實按照常規的人死之後禮儀來看,用不了諸葛亮做特別指示,當時軍中那麼多人操辦過葬禮的絕對不算少數。那麼諸葛亮這麼做就必定有深意。這深意是什麼就值得探究了。

指示一:用一大龕,屍體端坐其中

目的是讓自己不會像尋常死者那樣躺著,那麼就是要模仿生者的樣子,可是這是要欺騙誰,自己人都知道他去世了。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為諸葛亮要欺騙死神。

指示二:以米七顆放口裡裡

這個比較玄乎不過也好理解,中國古代本身就有這樣的習俗,所謂“ 天子含珠,諸侯以玉,大夫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就是這個說法。

什麼意思咧就是人死後要在口中含東西,而這個東西根據等級是有不同標準的,天子才能含珍珠,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含的夜明珠,諸侯含於,臣子含璣,平民老百姓含米,那麼按照諸葛亮的級別,他是丞相也是封疆大吏的益州牧,正統來說含玉都不過分,為何含米。

這就是諸葛亮為蜀漢的犧牲啊,米是飯,吃米意味著生機,而口裡含七顆米,就是諸葛亮將自己應該在頭七七天分七頓吃的飯,一次吃完,為的是什麼,同樣是騙過死神。這些飯沒吃完,49天沒過,陰間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死了。他為了大軍撤退,將自己本身該有的七頓飯福利,變成最後的一頓飯。看到這,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啦。

指示三:腳下點明燈一盞

這個也和道教有關,所謂長明燈就是星燈,人死如燈滅,如果等不滅人就不能算完全死去,這盞燈也是有講究的,其實就是明燈。諸葛亮做這個的目的就是讓自己將星不隕落。

不隕落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欺騙也懂天象的司馬懿和陰間來帶走他的鬼差。

做完這三點特殊指示諸葛丞相就去世了,但是在他的特殊佈置之下,諸葛亮的將星沒有隕落,不僅將星沒有隕落,49天之內,不會有陰間人知道他陰間死去,也就不會有死神來找他,而這一切的代價就是那七顆米。

老人臨死說,我要吃頓飯再走,諸葛亮說,我不要一頓飯,我一次吃七頓,原本49天吃完的最後一天在吃,餓著肚子49天,看著蜀漢大軍平安回家,他才最後閉上雙眼。而屬於他的供飯早就沒有啦。生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後還餓著肚子為了大軍平安。

諸葛丞相,你對得起劉備了!

諸葛丞相,對得起劉阿斗了!

諸葛丞相,對得起你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