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冬“開向”暖春,普陀這輛特殊的“專列”迎來送往52位“乘客”

“救助站裡所有可愛可敬的工作人員,給了我這樣有家卻無處歸的過路人一個安穩的避風港,悉心照顧,無畏無懼。”寫來感謝信的是“90後”湖北小夥小鑫(化名),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他沒了工作,也回不了老家,陷入無處安身的境地,只能輾轉向普陀區救助管理站求援,在站裡度過了25天救助生活。因為他這段特別的經歷,讓我們也得以一窺疫情之下,救助管理站的生活實景。

從寒冬“開向”暖春,普陀這輛特殊的“專列”迎來送往52位“乘客”

圖說:小鑫寫來的感謝信。普陀區新聞辦供圖(下同)

救助站設觀察點


“它就像一列從寒冬駛向春天的火車,開過沼澤泥濘,把我送到了春天的原野。”小鑫說,救助管理站裡的8個房間就像火車的8個車廂。不同的是,這裡的“車廂”大多是單人間,有人上了車,又在中途下車,來的時候彷徨無助,走的時候心存希望。

疫情期間,普陀區救助管理站對流浪無著人員和因疫情影響導致居住無著的對象“應救盡救”,承擔起被救助人員防疫管控重任。“我們可能是疫情期間,全上海唯一一家承擔‘兩無人員’和精神障礙對象隔離觀察任務的救助管理站。”普陀區救助管理站站長王道佳說,在救助管理站設置隔離觀察點,就像是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場地條件、人員力量、防疫物資等等都是需要跨過的“坎”,但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擔當去不折不扣地完成。

從寒冬“開向”暖春,普陀這輛特殊的“專列”迎來送往52位“乘客”

圖說:工作人員正在查詢救助人員信息。

救助管理站僅有14名工作人員,不僅每天兩班倒,還組成了專班隊,應對隨時產生的突發情況。與工作人員數相比,站內房間數更是捉襟見肘。“我們一共8個房間,真正完全滿足隔離要求的只有1樓2個房間——有獨立衛生間。於是我們連夜調整樓層佈局,把一樓改成了封閉的隔離觀察區,每間房間只放一張床鋪。年前緊急採購的紫外線空氣消毒機,在隔離區發揮了大作用。”那時候,站長帶頭,業務骨幹、黨員跟進,開啟了36小時在崗的 “雙值班”模式。


“乘務員”雨中相迎


“這段時間,站裡很多人都把這當成家,像我差不多在站裡睡了一個多月。”說起戰“疫”時刻隊員們的表現,王道佳特別自豪。

小鑫的到來,對工作人員來說只是一次平常援助,但對他來說卻是一次永生難忘的經歷。“天開始下雨,天氣變得很冷,身上的錢也所剩無幾,一想到無處安身,我就想哭。”那時的小鑫不敢給爸媽打電話,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才打了110和12345市民熱線。可電話那頭告訴他,由於未離過滬,他不符合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條件。最後,這通電話被轉到了普陀區救助管理站,接電話的正是站長王道佳。“當時心裡也沒底,只聽到電話那頭說‘你別急,按照我說的做,然後到站裡來。’”頓時,小鑫懸空的心彷彿有了支撐。

“拿著醫院的血常規和CT報告,就像是拿到了上車的‘車票’。”晚上9時多,外面下著雨,小鑫站在路口,看到救助站裡透出的燈光。“就像黑夜裡,火車頭上的燈光。”走到大門口,值守的工作人員立刻發現了他,連忙開了門招呼他進來。從大門到大廳,是小鑫那天走過最輕鬆的路。“整整一天,我都是被拒絕,這裡卻歡迎我來,那種感受,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抹亮光,沒有經歷過的人是沒法體會的。”

那時,小鑫激動得有點懵。“不用想太多,安心住下,疫情是沒辦法的情況,在這裡有什麼需求都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會盡力滿足。”王站長見到他,第一句話就安慰他。有個叫小胖的工作人員幫他拿了行李,用家鄉話跟他說:“誰都有落難的時候,不用想太多。”想到他可能還沒吃飯,還拿了餐點給他。辦理好入站登記,走進了隔離房間,小鑫看到裡面臉盆、牙膏、牙刷等洗漱用品一應俱全,聞著蓬鬆的被子上陽光的味道,他的心總算踏實了。

從寒冬“開向”暖春,普陀這輛特殊的“專列”迎來送往52位“乘客”

圖說:工作人員正在為非隔離區域消毒。

“就像是在乘務員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就這樣,小鑫成了1號“車廂”的“新乘客”,開始了14天隔離觀察。


“燕子”也住了下來


3月16日,小鑫住過的1號“車廂”,迎來了一位新“乘客”——燕子(化名)。燕子是湖北十堰人,來站那天,在蘇州河邊,沒了工作、沒了住處的她,不堪重負,情緒激動地跳了河。民警把她救了上來,送到救助管理站時,燕子冷冰冰地說:“我不需要救助。”“她很沉默,不跟你多說,也不願和家人聯繫,後來我們還發現她的手機已經停機了。”雖然沒有回應,但是工作人員還是耐心勸她先住下,要走也等明天白天再走。那天,工作人員一直從傍晚6時多勸到了晚上9時。

第一天晚上,燕子“被”住下。隔天一早,吃過早飯,燕子告訴工作人員,自己食量大,早飯沒吃飽。工作人員立即拿了一些餅乾給她送了過去,還告訴她不夠再給她拿。“後來,我們還跟她說了外面的疫情情況,再後來,我們問她願不願意留下。她猶豫了很久,才同意了。”住了幾天,燕子的情緒放鬆了不少。天氣好的時候,陽光會透過窗戶灑進來,她就喜歡坐在窗前曬曬太陽。

現在,工作人員跟她說話時,她會簡單答上兩句。“我們從來不怕被救助對象沉默,朝夕相處之後,我們的善意會讓他們慢慢安下心來,這需要時間和耐心。”這是站裡很多工作人員的經驗之談。前兩天,燕子問工作人員要了站裡的wifi賬號密碼,在網上投起了簡歷。“等隔離結束,我就面試去。”燕子主動告訴工作人員,單位有回覆了。

從1月24日至今,普陀區救助管理站站內救助52人,這個數字創下了近年來同期站內救助人數之最。

從寒冬“開向”暖春,普陀這輛特殊的“專列”迎來送往52位“乘客”

圖說:救助管理站幫助困難人員返鄉。

此時,已回到湖北的小鑫還常常和站裡的小胖微信聊天,兩人因為這段經歷成了患難之交。小鑫常說:“危難時刻,沒有誰會像父母一樣關心你、幫助你、天經地義應該對你好,但是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們做到了。”這25天他將畢生難忘。

“專列”上,“乘務員”和“乘客”的相遇是一種偶然,不時會有“乘客”上車、下車,短暫的相遇之後是各奔東西、迴歸生活。無論是“乘客”還是“乘務員”,疫情裡的那段“共乘”的旅途,會是每個人的獨家記憶,記住這場“全民戰疫”中,曾相互鼓勵、相互扶持、攜手共進;記住上海這座溫馨的城市;也記住救助管理站這個匆匆停留卻留下綿長回憶的地方。


通訊員 易雯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