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前言:

庚子疫情,人們彷徨迷茫,百草箱創始人賴世倫老師遠隔重洋,囑託為希望瞭解中醫的朋友們,帶來“中醫第一課”。80歲的老人家跟百草箱工作組一起用摸索網絡多媒體上課的方式,開發了線上的雲課堂。賴老師協同百草箱夏勇教授、王東明老師、萬家清老師、晏如老師、汪佳薇老師一起,帶來了為期30天的公益中醫學習。在雲課堂社群中,朋友們學習課程,進行線上內經讀書會,練習功法打卡,相關老師在群內互動答疑。相聚有期,學習無涯,願走入中醫殿堂的學子們都有所收穫。


為了方便大家,我們將老師們的課程聽打成文字版,讓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結合文字瞭解更多。因為篇幅有限,賴世倫校長的課程文字版將分幾次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賴老師手書南懷瑾先生詩句,觸動內心

賴世倫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大家走進了百草箱,就是一種緣份。這種緣分就是有緣的人他來到百草箱,只要有緣他就不想走了,就算罵他,也不會走;沒有緣分,就是請他進來,他來了以後也待不下去,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喜歡講的緣。

那麼緣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緣很抽象,很難用什麼定義。這裡我想講一下,佛講的緣分,就是每個人自己的業力、因果在今世的呈現。我們現在每一個人的思維、思想,以至於固有的表現,都是我們過去多生多世積累下來的東西,當然這個也很難講清楚了。你相信的,就可以這麼看待,不相信也沒有問題,這個是我自己的一些認識。

在講課以前,我要把我的觀點再講一下,我講的很多東西,包括《黃帝內經》的東西都是我的認知,是我的知識面積累的,是我的觀點。每個人由於自己的修為、層次,每個人的見地、世界觀不一樣,所以對很多東西,就是對《黃帝內經》的認識也不一定一樣,所以對《黃帝內經》解釋、解讀、應用的人很多很多。我講的這些不是說就是對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也只能是一個學習的參考,這是比較客觀和符合事實的說法。以後你們到百草箱之後,有很多的老師、同學,他們可能觀念、認識也不完全相同,這就是中國文化。


現在要講一下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傳統中醫?

要搞清楚傳統文化、傳統中醫以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叫文化。大家經常要說,我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人。那麼什麼是文化,我自己多年的一些體悟,我認為這個文化就是我們生活,生活裡面就充滿了我們的文化。

大家想一下,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幾千年、上萬年,一直延綿不斷,從古到今流下來的文化,從來沒有斷層過。就算國家滅了,但我們的文化一直在延續下去,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個人認為,就要先看看我們老祖宗的一些情況。

大家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得到天地的厚愛,把我們這個老祖宗安排在黃河、長江流域這一塊富饒的大地上面。也就是我們的祖宗,一直在兩河流域的地帶。這個地方大家知道,他是溫帶的、氣候是溫暖的、不冷也不熱,地大物博,物產非常豐富,我們老祖宗世世代代生長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慢慢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文化。大家由於不需要到處去找食品,到處去掠奪其他部落的東西,所以大家就是非常安靜的、非常寧靜的,自己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裡。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因此我們老祖宗歷代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一種農耕的生活方式。太陽出來了,大家就拿著工具牽著牛上坡了,到田裡邊去勞動了,到了太陽下山了以後,大家就收工了,牽著牛拿著工具回家,回家洗漱以後吃飯,吃飯以後,那時候也沒有燈,也沒有什麼多的娛樂東西,大家就休息,就睡覺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們農耕文化的核心,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互相比較太平的、比較安居樂業的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不需要去搶,不需要去偷,不需要鬥,每家都有自己的一塊田一塊地,人多了集中在一起,就是一個小寨子,一個小村落。老祖宗過慣了這種井田制生活方式,就是每家都有一塊土地;鄰里互相支持,你家有什麼事我去幫忙,我們家有什麼事大家來幫忙;每家都有雞、鴨、豬,過年過節,大家還在一起慶豐收的日子。

這樣我們的文化就慢慢養成了一種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理念。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從來沒有主動去侵犯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因為大家養成的就是這種和諧的文化。

長期在這種文化裡、生活裡,從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慢慢地發展成有自己最簡單的圖形文字,再發展到甲骨文,發展到古漢文,一直髮展到現在。所以我們現在的文化,就是我們老祖宗這麼幾千年、幾萬年來生活的積累總結,這是我自己認為的,文化就是生活。

我們現在要學傳統文化,學習中醫文化,實際上首先就要學我們老祖宗幾千、上萬年是怎麼樣生活的。自從有了簡單的文字,我們老祖宗一代一代地就把這些生活記錄下來了。記錄下來在每一代,又用生活去驗證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用,就這麼一代一代地傳。

每一代人都有一些聖人、高人,把這些東西總結出來,就成為最早的老祖宗的那些書。咱們的那些河圖、洛書,雖說都是一些圖形,但是它是說明一些個問題的。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老祖宗的生活裡邊觀察到的一個最主要的一個思想、一個方法,認為我們在個宇宙裡,在地球裡,在海洋,黃河流域生活,最接近我們的是天、地,還有天地之下的萬物,所以我們是一個非常尊重天地的道、天地規律的一個民族。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所以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那時候沒有鍾,沒有記時的東西,只知道太陽出山了,大家起床;看(太陽)落坡了,大家收工回家睡覺了,就是這樣,長時間就積累了很多很多,我們跟大自然宇宙的一些關係、一些規律、一些法則,這就形成了中國的這種傳統的,從我們老祖宗開始一直到今天的文化內容。

中醫文化也是啊!

古時候沒有什麼醫,也沒有什麼藥,他們也就是在生活裡,突然肚子痛了,最後不小心腳部足三里那裡碰了一個東西以後,哎,這個胃痛就好了。那麼以後再痛,他又拿一個石頭或一個木棒,去敲足三里就好了;頭痛,他掐掐這個合谷也好了,就這麼一代一代,一個穴位一個穴位的慢慢積累,經過幾千年上萬年,最後就發現了人的身體如果出現了一些不適的症狀,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調理。中藥也是這樣,從一味藥一味藥這麼積累起來,一代人一代人的往後傳。

所以我們中醫中藥應該是上萬年實證的積累,他不是某一個人、某一朝一代創造發明的,更不是拿小白鼠做試驗搞出來的,

它是經過幾千幾萬年的實證留下來的東西。這一代人總結了,可能又提高了,給下一代人,又在這個基礎上又提高再提高,他就是這樣。

我們三年制的國醫班,就是要學傳統中醫,是以四本經典著作、就是學中醫的經書為基礎。什麼叫經書呢?就是大家公認的,我們老祖宗一直幾千年上萬年留下來的傳統的幾本書,其中一本《黃帝內經》是最重要的。

《黃帝內經》可能同學們都知道了,好像就是說,它是一本古老的醫書。對的,它應該是一本醫書,但是實際上它不單是一本醫書。《黃帝內經》,它不僅是醫病,它包括了醫事、醫人、醫國、醫社會,還有醫我們的心,它是這樣一本書。

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有不同的看法。現在一些醫院,大學認為它是一本醫書,實際上它不是完全講醫藥,它講醫理,醫學的道理,還講醫德,它把傳統中醫的醫理“天人和”,天地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裡邊了。它不是隻看人,只看臟器,只看這個病,它是把天地人看成一個與地球相互關係的完整系統。

大家也知道,《黃帝內經》大概出書是四、五千年前,也不是出於一個人一個名家,不是一個人寫的,他是我們老祖宗在生活裡,記錄人與天地、疾病、心理的關係比較透徹的集合。是幾代人世世代代相傳,到了春秋前後,整理成文字的,以後的朝代都有些許不同、都有些許增減。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我們現在學《黃帝內經》,大家要注意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的同學,多半都是受了些現代教育,每個人都已經有了一些思維方式,比如現在科技、科學、哲學思維有一種要搞物質、看物質的思維。這跟《黃帝內經》幾千年來要講的東西思維模式就有些不一樣,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看了《黃帝內經》,認為它是一個很古很古的學問,好像是一種玄學;或者是一種西方不認可的,有些唯心的思維方法,首先要把這個(看法)拋開。

我們要先學原文,原文不是看文字,它是理道理,它裡面包含的哲學的道理、形而上的道理,還有“天人合一”的道理,要站在制高點去看。對於《黃帝內經》比較深奧難懂的那些文字語言,不要管它;看不懂,放在那,停停又再看看,然後自己要結合自己來想,自己來看,自己來唸。

實際上《黃帝內經》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它有一個最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它有三要義。在這本書第三十九篇“舉痛論”裡,就有這樣一段,黃帝問他的老師“餘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

“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是說,善於去講天的事情,這個時候都要先把自己、把人結合起來;


“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黃帝內經》講的古代的東西必要合於今,就是上古、遠古、老古的東西,都要把它放在今天這個社會現狀來想;


“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這個最重要了,《黃帝內經》講的人的問題,反正提到了講的人,一定要和自己聯繫在一起。


《黃帝內經》這個三要義,天與人、古與今、人與自己都要連在一起,要舉一反三地學、去看,那《黃帝內經》就能學的很好。慢慢地越嚼越有滋味,越嚼越有意義,越嚼對你幫助越大,所以我們前幾班的這些同學只要下了功夫來學的,現在基本上都是很有心得了。

最近我看見九班,就是比你們十班高一班的一個同學寫的關於肺炎疫情的一份報告,可能大家都看見了。寫的多好啊!從一個唯物主義變成了形而上唯心的。

首先通過天干地支、五運六氣,對這個天地的規律有一個認識,所以就知道了,去年的冬天,己亥年的冬天是一個陽氣蒸騰、精氣很旺、相火也重的年份,大地下沉的陽氣沒有潛藏起來。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在各種場合傳播傳統中醫理念

正常冬天陽氣要收斂,要在地下,很深的地裡邊;而大氣是佈滿陰氣、寒氣的,所以到冬天一定會下雪,一定會結冰,小河、小溝、大河、湖泊都起冰了,但去年冬天就沒有,河水沒有結冰,也很少下雪,是一個暖冬。

怎麼講?就是陽氣沒有下潛,沒有把陽氣養護好,所以陽氣一活動起來,大地的陽氣一動,蟄蟲、地下的微生物、這些小動物都活躍,就引動了病毒這一部分。這是非常非常科學的東西,這個不僅是真正好的中醫算到了今年,很多很多年,10年,20年,50年,100年都能算,庚子年一定是這樣,這就是天災。

但是人禍呢,是人類現在有大問題啊。東西方人類都一樣,為什麼現在世界這麼亂?就是這個時代是鼓勵人的慾望的,鼓勵人性的。我們中國文化是要把慾望調和到最小最低,現在是鼓勵大家,拼命地發展自己的慾望。

現在全世界都在拼命地破壞大自然,拼命地挖石油,開採天然氣,砍伐森林,大量地破原生態的、天地和諧的規律。能源、有毒害物質的濫用成災。如塑料,現在塑料在全世界濫用造成了很大汙染,大家知道喜馬拉雅山上面,都有堆積垃圾,這是人間的最高淨處啊;再看我們的長江黃河,已經是汙染得沒有辦法了;現在連幾個大洋,太平洋、大西洋乃至北冰洋都有被這些廢物、廢料汙染。

今年,很多科學家發現這幾個大洋裡邊的動物大量的死亡,大量的被毒害,通過解剖以後發現,他們身體裡有大量塑料的衍生物、塑料的腐敗物。可見現在已經往大洋裡面排洩廢物了,所以北冰洋的氣候顯然又高溫了。北冰洋的冰雪、冰山大量融化,喜馬拉雅山都出現了紅雪。這些就是給人類一個提示,如果人類再不去節制自己的慾望,拼命地去戰勝地球、戰勝大自然就會出現問題。人類沒有反思,還在激烈的競爭,這次肺炎就是預警,就是人禍,就是老天對人的一個警示。

所以我們到了百草箱,不僅是要學一些知識,更重要的要學怎麼樣做人;從第一天創立百草箱,從最早的時候就是這樣。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自80年代與南懷瑾老師結緣,學習傳統文化

因為我是在06年,南懷瑾老師希望我們(同學)都回國,因為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中醫,老師說沒有賢師,一個國家滅亡了沒有問題,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斷了,這個國家永遠就沒有辦法立世。

老師慈悲心很重,希望他的這些學生都回來,我們就那個時候回來的。老師講中醫、傳統中醫再沒有人去發揚,再沒有人去學習,可能50年、100年後,我們只能向日本人學習了,這句話觸動了我的心,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來了。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百草箱走過了14個年頭,今年第15年了。我們雖然是搞中醫教育,但是我們真是如同老師講的那句話“欲為天心喚夢醒”,希望能使至今在做夢的這些兒孫子女都要醒過來,都要改變自己。

所以我們來百草箱,不是學一點知識,不是學一個秘方,不是學一個怎麼樣賺錢的本領;就是這樣,我們是學醫的,救己救人,改變自己,

把自己過去的很多不好的東西慢慢去掉,不斷的完善自己,改變自己,最終使自己能夠“天人合一”,能夠做到“心物一元”。這就是我們百草箱的初心,也是大家來,慢慢的就會理解的東西。所以恭喜大家,能走到百草箱的,不是一般的人,都是有緣的人。

百草箱這十幾年來,大概有上千人到我們這邊學習,不管是養生班也好,各種小班也好,十個國醫班也好,還有各種的培訓班也好,讀書會也好,很多同學師兄他們都從自己對中國文化的陌生,自己對生活的傲慢,轉到了一個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一個好的上面,所以他們身體變了,他們家庭變了,他們企業變了,他們周圍所有的同學,所有的同志都會變,這就是我們辦百草箱的初心。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黃帝內經》大家也知道了,它包含了《靈樞》和《素問》,我們要講的是以《素問》這一本書為主,因為我們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把這四本經典書都講了,我們都是把重要的畫龍點睛跟你們講了,你們回去還可以繼續學習,我們還有一些線下公益講座、讀書會、公益的活動,大家都是有機會進來的,看你們大家自己在裡面能夠發心怎麼樣來學。

(未完待續)

注:內容來源百草箱雲課堂“中醫第一課”,聽打儘量還原老師的原義,稍微刪減重複句、語氣詞部分。

瞭解更多 ,請關注百草箱、百草箱雲課堂:中醫第一課學習


加入中醫學習

學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

(2020第十期招生中)請點擊

▽▽▽

百草箱 國醫三年班 十班

學制三年,系統性地學習中醫理論,以四大經典為基礎,學習期間還將安排與課程相結合的健康養生營、草藥遊學、藥房體驗、臨床跟診實習等實踐內容。


所學內容迴歸經典,迴歸傳統中醫,理解並實踐中醫的系統觀與整體觀,為將來有臨床學習需求及深入學習中醫文化的學人打下堅實基礎。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賴世倫校長:回到學醫初心,如何邁開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