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關懷、我時光、冥想,媽媽的工作清單上有這些,說明進化完成

對孩子發脾氣,抑鬱,只因不懂得關愛自己

“我也不想對孩子發脾氣,可就是忍不住。你想大人每天工作那麼累,回家看到的卻是一個老跟自己對著幹的孩子,能有好氣嗎?這是我的親兒子。打他、罵他我也心疼,可是看到他那個樣子,我真的忍不住啊!”小雪一邊哭一邊說道。

小雪今年37歲,唯一的兒子9歲,最近情緒非常不好,愛哭,脾氣暴躁,因為錯手打傷了孩子,所以前來諮詢。

跟著來的還有她的丈夫,夫妻兩個平時工作都很忙,丈夫應酬還很多,所以家務和孩子都到了小雪的頭上。

小雪說她就是像有三頭六臂的超人,忙完單位忙家裡,伺候完老公,還要伺候孩子,自己經常忙的腳不沾地,晚上睡覺往往很晚,好容易敷一張面膜,老公還會嘲笑家裡鬧鬼了!

自我關懷、我時光、冥想,媽媽的工作清單上有這些,說明進化完成


由於小雪的情緒越來越不好,跟兒子的親子關係也變得極糟糕,母子兩個經常為一件小事吵架,現在孩子是看到媽媽回家就躲會自己房間不出來,小雪叫他多了,他會煩的摔東西,砸門。孩子這樣的行為越多,小雪越是氣憤,越想破門而入,因此衝突不斷。

小雪的丈夫稱,之前小雪的性情很溫和,對家庭和孩子很有耐心,只不過是隨著孩子上學,情緒才越來越不好的,他懷疑小雪生病了,所以支持小雪進行心理諮詢調整自己。

通過scl-90的測試,發現小雪有中度抑鬱的表現,其他情況還算正常。

小雪之所以會成為這個樣子,跟小雪的勞累有很大關係,單位自己要頂著,回家還是自己獨自承擔,她就像是一個狂奔的汽車,發動機一直在運轉,但是作為愛的汽油卻沒有得到補充,自然耗的自己生病了。

自我關懷、我時光、冥想,媽媽的工作清單上有這些,說明進化完成


全職媽媽也好不到哪裡去

臺灣教育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茉莉的媽媽是留美碩士,當她結婚之後,就做了全職太太,她一切的心思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茉莉是她的大女兒,聰明,學習好,一個眾人眼中完美無缺品學兼優的高中生,卻在拿到了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之後跳樓自殺。

茉莉的媽媽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最終會選擇自殺,她明明那麼聰明,有著大好的前程。

影片隨著茉莉媽媽尋找女兒自殺的真相展開,結果這位媽媽發現,逼死女兒的恰是自己。

自我關懷、我時光、冥想,媽媽的工作清單上有這些,說明進化完成


當茉莉生病想要休息一下的時候,得到的是她的咒罵,她認為茉莉不夠努力,她要求茉莉必須學習好,否則對不起她留美碩士的身份。茉莉偷偷告訴妹妹,自己不喜歡讀書,她只是害怕被打而已。

當給茉莉交補習班費用的時候,她會拿出一堆單據,說自己這麼辛苦都是為裡茉莉。

在母親的重壓之下,茉莉覺得自己很孤獨,她感覺到的只是被要要求和被傷害,而不是來自母親的愛。

在影片最後,母女兩個和解,茉莉知道了母親對自己的愛,但是為時已晚,茉莉已經死去。

相對於職業媽媽的勞累,全職媽媽更容易把自己的一切都負壓在孩子身上,給孩子360度的照顧和控制,讓孩子得不到喘息,結果媽媽累,孩子更累。

自我關懷、我時光、冥想,媽媽的工作清單上有這些,說明進化完成


最好的媽媽是懂得關愛自己的媽媽

蘇茲•盧拉是美國一位深受大眾喜愛的心理諮詢師、教師和勵志演講家。她將自己18年的教學經驗與心理培訓相結合,致力於改變人們對母親這一角色的認知。作為一名妻子、母親和心理諮詢師,蘇茲·盧拉意識到,母親越是好好照顧自己,就越有能力照顧好周圍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為此她寫出了《母親進化論:決定孩子一生的母親素養》,在本書中,蘇茲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幫助廣大母親從大眾普遍接受並習以為常的文化藩籬中解脫出來,指引她們轉向一種完全嶄新的母親視角——創造一種富足、完整和有價值的母親角色。

《母親進化論:決定孩子一生的母親素養》一書最核心的思維就是懂得關愛自己的媽媽,更容易理解孩子,安慰孩子,營造好的親子和家庭關係。並且還給我們提出了三個簡單可行的方法:1、自我關懷,2我時光,3,冥想。

為什麼媽媽不敢關愛自己?

自我關懷說是一種方法,倒不如說是一種理念。

很多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後,她們忘記了自己。她們可以不分晝夜的照顧生病的孩子,卻不肯在自己生病的時候少做一頓飯!她們可以把僅有的一些生活費用在丈夫的身上,卻不肯多為自己買一瓶化妝品。她們的字典裡好像除了孩子,丈夫,家人就沒有其他人了。

或者是當她們夜深人靜想到自己的時候,卻突然只能淚流滿面的發現自己照顧了所有人卻丟了自己!

媽媽們之所以事事以孩子為先,往往是因為母親的天性,犧牲,愛孩子,然後就是因為擔心別人覺得自己自私。

在我做諮詢的過程中,我會提醒很多女性愛自己。大部分女性的反應是“愛自己?多自私啊!做人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呢?”

在我們認為愛自己就是自私的想法背後其實我們的假設是:當一個人只忙著照顧自己,根本不去管孩子,家人。其實恰恰相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有關愛好自己,我們才能有能量更好的去愛孩子。

要知道在坐飛機的時候,一旦發生問題,空乘人員提醒的是請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帶孩子的乘客,請一定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去幫助孩子。

其實真的面對那一幕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是戴上自己的氧氣面罩就不管別人了,但是唯有我們先保護好自己,才能幫助更多的人。

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決定孩子一生的母親素養》中寫道:當我們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反而能讓我們擁有更多可以給予孩子的東西,而且,源自我們自身富足感的給予讓我們覺得喜悅和充實,這是一個人在內心貧瘠,狼狽的狀態下不可能做到的。

我深以為然。

想要更好的愛孩子,每個媽媽都需要先關愛自己,讓自己內心的愛富足,才能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控制自己的脾氣,才能在孩子胡鬧的時候忍住自己的怒火,才能在自己疲憊的時候,及時喊停,告訴孩子:媽媽需要休息。

關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1、自我關懷

當我們可以認同媽媽需要自我關懷的理念之後,自我關懷就又變成了一個滋養內心的方法。

自我關懷,也叫內在關懷,是一種個人行為,使個體從身體,心智,情緒和精神層面滋養自己,以便自己可以體驗到幸福,活力的興奮感。

我們首先要學會放慢自己的生活,然後讓自己刻意感覺到當下的生活。我們就是實實在在生活在現在,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

自我關懷是洗碗時候水流過流過指尖的清涼的感覺,自我關懷也是吃下一口蛋糕的甜蜜。和孩子一起唱歌,更孩子一起畫畫,感悟當下你們在一起的感覺就是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讓我們像是張開了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悟生活,撫慰自己。

2、我時光

在生活中,媽媽需要專門給自己一個“我時光”。

在我時光中把孩子交給丈夫或者其他親人,專門給自己一天,或者半天的時間,或者哪怕只是辦個小時的時間。這個時間是專屬於自己的,在這個時間裡,我們可以做任何自己覺得開心和快樂的事情。

也許只是離開孩子在後院發呆辦個小時,或者是安靜的讀一個小時的書,在這個時光中沒有孩子,只有那些讓自己覺得開心和快樂的事情。

洗個泡泡浴、看看日落,散散步,讀一些鼓舞人心的文字,學一門技術,練習一個樂器-----

只要是你感覺快樂、幸福的事情,都是我時光中可以做的事情。

3、冥想

冥想是經過科學驗證可以改善身體狀況的方法,冥想的方法多種多樣,形式往往都是深呼吸放鬆,然後開始想象一個讓自己放鬆的情景。我比較喜歡的冥想是“心情湖”。

當我躺在床上睡覺之前,我會先做深呼吸,然後開始想象自己躺在湖邊一塊白色的玉石上,玉石一半在水中,周圍都是白色的水仙花。而我躺在溫潤的玉石上,看著天空,聽著遠處樹林傳來的鳥鳴。

頭頂的太陽散發著金色的光,溫暖著我的身體和湖水,我就像是一個蓄電池一樣吸收著來自太陽的能量。

當我感覺自己能量滿滿的時候,就開始觀察湖水的變換,讓湖水經歷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景色卻依然平靜如初。

當這一切都做完之後,我會告訴自己,第二天我會在4:30準時醒來,又是開心快樂的一天。‘

照顧好自己,讓我們成為我們原本的樣子,同時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照顧孩子,讓孩子成為他原本的樣子。

關愛自我,做一個進化完成的媽媽!

,左手帶娃,右手科普心理、育兒知識的三寶媽媽,更多好文,在趕來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