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巴圖魯,是滿語“英雄”和“勇士”的意思,作為大清常用的封號,總是賞賜給作戰最勇猛的將軍。雖然在同治皇帝之後,這個封號“多如牛毛”開始貶值,但通常認為,大清最後一個勇士,是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他不僅是大清皇親貴戚中最後一個能上馬提刀帶兵打仗的猛將,還被革命導師馬克思“點贊”嘉許過。這樣一位勇猛的戰士,生的偉大,死的卻無比憋屈,而且兒子孫子都是奇葩,皆因慈禧而死。關羽的“走麥城”,在“僧王”身上重現,只不過僧格林沁輸得比關羽更慘痛。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僧格林沁雕像


天上掉下來的“王位”,砸在了有準備人的頭上

僧格林沁祖上輝煌,他是成吉思汗二弟、也是蒙古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哈布圖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代孫。祖上的榮煌逐漸煙消雲散,到了他爺爺這一代已經沒落,生格林沁的父親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四等臺吉,他和父親靠給人放羊為生。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影視形象


事有湊巧,僧格林沁有個遠房的堂叔沒有兒子,只有14歲卻已經高大魁梧、武力過人的僧格林沁就被選為了這位堂叔的過繼兒子。這個叫索特納木多布齋的堂叔可不簡單,他的媳婦是道光的親姐姐,還是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於是僧格林沁從一個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為郡王,還成了咸豐皇帝的“表哥”。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僧格林沁不是這樣的


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僧格林沁看起來像個廢物一般,但真實歷史中的“僧王”卻是個超級猛人。在滿清宗室,他是唯一一個能提刀跨馬的武將,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被咸豐帝賜“湍多巴圖魯”稱號。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王剛扮演的僧王

太平天國運動時,僧格林沁與曾國藩一南一北交相呼應“南有曾帥、北有僧王”,是清朝最終勝利的最大功臣之一。在征討太平天國的數年裡,僧格林沁大小戰役數百次,全殲對手無一漏網,還生擒了太平天國統帥林鳳祥、李開芳,咸豐特授予其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戰功無數


1859年,英法聯軍入侵大沽口,僧格林沁帶領清兵與敵軍交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讓敵人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使英法聯軍逃竄而去。這一戰不僅是自1840年西方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獲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還吸引了“革命導師”馬克思的目光,給予了“點贊”肯定。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愛兵如子卻有勇無謀,敗走麥城死在16歲小兵手中

冷熱兵器的火力對比有著天壤之別,崇尚刀馬武力的僧格林沁,面對侵略者的堅船利炮無疑是以卵擊石。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天津,僧格林沁帶領的清兵一敗再敗,連續受到朝廷的懲罰,原本賜予僧王的頭銜和賞賜一個個被皇帝削去,直到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時,咸豐才恢復了其郡王頭銜,命令他帶兵征剿捻軍。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麥城臨近


史書記載僧格林沁愛民如子,也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他的軍隊所到之處,首先下令安民,如果有擾民事件,他一定親自到場處理。安營紮寨時,他的士兵如果沒有吃飯他不會進食,士兵沒有睡覺他也不會就寢。曾有記載,一次出兵途中軍糧斷絕,只剩一些難以下嚥的胡蘿蔔,僧格林沁坐在寢帳外當眾啃了好幾根胡蘿蔔,吃得無比香甜,軍士們看著也只能跟著吃起來。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勇猛無比的僧王軍


捻軍大部分都是百姓,戰時人人上馬,平時就在田間耕作,這讓“剿滅”頗為不易,幾年時間僧格林沁收降了捻軍十幾萬,又打散了對方十幾萬,卻總也無法根除叛亂,雙方演變成拉鋸式的“持久戰”。

雖然作戰驍勇,但僧格林沁有勇無謀。他軍隊的武力值讓捻軍頗為忌憚,於是改變策略,在同治4年(1865年),僧王被誘至山東曹州陷入重圍,僧格林沁帶領身邊數十兵卒突圍時受傷墜馬,在麥田裡躲藏,被一個只有16歲的捻軍小卒張皮綆發現。一代“戰神”巴圖魯,如同關公走麥城一般,死得無比憋屈:不但被一個無名小卒一刀斃命,甚至死後還被扒去衣服、棄屍荒野。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連環畫


張皮綆全家都在捻軍,但平時並無過人之處,搜索清軍時看到一個身穿黃馬褂的將軍受傷倒伏在地,上前二話不說直接殺了,又扒了他的衣服帽子朝珠花翎,自己穿在身上回到軍中。捻軍頭目們根據服飾和花翎判斷,被張皮綆殺死的就是僧格林沁。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僧王死後遇上“扒衣老爺”

僧王死後,大清朝廷稱失去了“國之柱石”,軍士跪地痛哭,百姓罷市祭奠,僧格林沁靈柩回京時,史書記載,送上的萬民傘70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清政府以親王規格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並下旨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

再說說那個小兵張皮綆,殺死僧格林沁他被賞賜了很多金銀,於是他離開捻軍回到家鄉,改名換姓開了個小作坊。數年後一次晚間喝酒,他跟住在自家的幾位客人“吹牛”殺了僧王,誰料想這幾個人恰好是山東巡撫丁寶楨派來的暗探,專門查訪殺害僧格林沁的兇手。暗探聽了對方“心驚肉跳”的酒後真言,又在他家裡發現了僧格林沁的朝珠,立即捉拿起來,於是張皮綆就成了因為喝酒吹牛洩密而遭到凌遲處死的“倒黴鬼”,死時只有24歲。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小兵張皮綆

兒子孫子個個奇葩,無人繼承僧王“基因”

僧格林沁死後,其後人依然享受著朝廷高度的信任,他的兒子伯彥訥謨祜繼承王位,先後任御前大臣、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九門提督、崇文門監督等要職,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之一。當時大部分蒙古族官員想升遷或議事,都要走他的門路,因此被稱為“伯半朝”。

身居高位,伯半朝並沒有什麼高明的智慧,相反他似乎有“多動症”的傾向,在朝堂奏事也不能安穩,站一會就要晃晃腦袋、抻抻胳膊或者踢兩下腿,皇帝和兩宮太后也知道他的毛病,從不責怪他君前失儀。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僧格林沁照片


伯半朝的兒子叫那爾蘇,自幼人高馬大相貌俊朗,有一次伯半朝帶兒子面聖,那爾蘇的模樣立即吸引了慈禧太后的目光,立即下旨徵召那爾蘇擔任乾清門侍衛,五十多歲的慈禧從此與二十多歲的那爾蘇陷入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戀情”之中。

慈禧是僧格林沁的“表弟妹”,那爾蘇應該喊慈禧“奶奶”,但愛情可以跨越任何限制,相差30歲沒有阻隔兩個人的“真愛”。以前那爾蘇擔任侍衛兩人見面很方便,但後來他改任內大臣,與慈禧的“約會”就變得艱難起來。關鍵時候李蓮英出了個“高招”,安排製作了一個雙層的水車,每天那爾蘇藏在水車裡進宮跟慈禧“幽會”,這種關係他們持續了15年。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慈禧太后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兩人的事情雖然掩藏得很好,但長達十五年總會有洩密的時候,得知真相的伯半朝嚇得要死,這一旦出事兒,可就是抄家滅門甚至株連九族的大罪,於是他頻頻上書慈禧,希望把兒子外派出去做官,可慈禧哪能同意。最後,伯半朝不得不以回鄉祭祖的名義,才把那爾蘇帶回來科爾沁。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那爾蘇


在老家,伯半朝痛斥那爾蘇的昏聵,讓他儘早了斷這不倫的“醜聞”,可誰知那爾蘇對慈禧是“真愛”,堅決不聽從父親的囑託,二人矛盾難以調和,伯半朝最後逼著兒子在僧格林沁墓前“吞金自殺”,死時只有35歲。隨後,伯彥訥謨祜向朝廷彙報,那爾蘇得了急症而死,慈禧哪能輕易相信,派人暗查“情郎”的死因真相後勃然大怒,第二年伯半朝就不明不白地死掉了。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那爾蘇墓


那爾蘇死後,慈禧獨斷專行,授予其超規格的“誠慎親王”諡號,而且喪儀極為隆重。按理說,世子在父親之前死,伯半朝的親王爵位應該由他其他兒子繼承,但伯半朝死後,慈禧下旨,讓那爾蘇的兒子襲位,可見其對那爾蘇的無比愛憐。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沒落的僧王府


一代戰神,征戰四方戰功無數,卻被一個無名小卒殺害,還被扒光了衣服。兒子有多動症,“疑似”被慈禧殺害,孫子跟慈禧太后“忘年戀”吞金自殺,大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輸得一塌糊塗。


清最後一個巴圖魯的麥城:被小卒殺害扒衣,孫子“逆戀”慈禧15年

無言的結局


關注筆者,看不一樣的歷史

關注在上點贊在下,走過路過告訴筆者你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