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疫情焦虑了,读点高质量的内容吧

疫情从1月下旬媒体开始大规模报道,到今天已经整整1个月了,你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是不是还先去看眼感染数字涨了多少,刷刷群里转的各种真真假假的新闻和谣言,心情忽喜忽悲就像心电图,一会儿冲上云霄,一会儿跌倒谷底,烦躁、焦虑、失眠、噩梦,干什么也不踏实,不夸张的说,这场新冠肺炎把大家憋在家里这么久,都快酿成全国人民的集体创伤性事件了。

别为疫情焦虑了,读点高质量的内容吧

疫情防控固然重要,但你不觉得这样的一个月,你已经被病毒绑架了吗,根本没有成长。百岁人生也不过只有短短1200个月,就这样虚度了一个月,是人生多大的损失呀。其实,你每天都在阅读大量的文字,与其刷朋友圈,看不靠谱的公众号文章,何不读一些高质量内容呢?

你每天的信息输入非常重要牛人跟普通人的差距,其实就这3点区别:

  1. 信息环境(输入)
  2. 决策模型(处理)
  3. 行动表达(输出)

你每天阅读的文字,就是你所处的信息环境。天天被没营养的无效信息包围着,你跟牛人之间的距离只能越拉越大。


别为疫情焦虑了,读点高质量的内容吧

你是不是觉得平时阅读的内容,质量也不低呀,经常看10w+的文章呢。我猜,你经常读的内容无非这4类为主:

  • 新闻:时效性太强,信息价值稍纵即逝,想从官方的新闻稿里抓到一些有用的内容,恐怕太难了;
  • 朋友圈:首先要看你加的好友质量,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充满了偏见、抱怨、谣言和负能量,你真的觉得你能不被充满情绪的偏见裹挟吗?
  • 娱乐八卦:不管谁跟谁好了,谁又出轨了,总是操碎了别人的心,仅仅是聊八卦的谈资而已,对自己的成长一点好处也没有;
  • 解决生理需求的小说、笑话、或抖音快手的小姐姐跳舞视频之类的,就不在有效信息源之列。

这些内容即使有10w+的阅读量,也只能说明有很多跟你一样的普通人,被陷在这里无法自拔呢。

别为疫情焦虑了,读点高质量的内容吧

那么,高质量内容到底是啥?我觉得可以从干货度、深浅度、时效性、目的性这4个维度来评估


干货度


首先,衡量内容质量高不高

,是不是干货,可以从这3个方面来看:

  • 有方法,有案例
  • 不光有鸡汤,还要给汤勺,实施方法的路径可靠,可实现,可执行,过程中无断档。
  • 合逻辑,能证明
  • 推导过程是不是环环相扣,有没有逻辑上的硬伤,证明结论的数据要符合统计学依据,如果只有我家邻居张姐王叔用了特别好等这样个别案例是不行的,即使做不到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至少要满足正态分布要求的35个以上的样本中大部分验证成立吧。
  • 有概念,有关联
  • 内容要系统性,要有体系,要结构化,才能是有用的知识。碎片的孤立的内容就像空气中的尘埃,很快飘来又会很快飘走,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深浅度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虽说结构完整、体系健全的内容很干货,但你可能并不觉得是好的内容,因为对你来说太难懂了,很有可能读到半截就放弃了。其实更重要的是,内容要能跟你自己脑袋里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

有个神奇的数字是85%,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阅读的内容中85%的概念是你脑袋里已有的知识,又有15%对你来说是新知识,那这篇内容的深浅度,对你来说就正好合适。你读起来会感觉酣畅淋漓,又能有新的收获,读完你肯定觉得是篇好内容。所以,文章的深浅度并无好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比如,大多数媒体文章和观点,还有普通公众号的套路化的口水文,偶尔看看就行了,因为营养含量太低了。还有像《李翔商业内参》这种过于浓缩的内容,缺少内容的展开和案例分析,属于内容呈现的深度太浅,也不易吸收。

当然浅的也有值得推荐的。像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

樊登读书,我感觉深浅度是很不错的,他们俩很擅长把新概念关联到大众常识中去,语言浅显易懂,案例丰富,比较适合初学者或一般大众。

深度内容也有很多优秀的可以推荐,比如L先生说、孤独大脑、思想钢印、人神共奋等这些公众号的文章,笔记侠偶尔也有深度长文转载,还有《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我至少听加阅读有小20遍了,这些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是非常可以的,能看出作者的多年行业积累和丰富的知识底蕴,但并不适合大多数读者,因为超出常人认知边界的内容有点多,读起来会觉得吃力。


时效性


开头我提到新闻的时效性太短,但时效性又很重要,因为一旦过时了的内容,就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的趋势。当下的市场和人群的特征,又决定着我们的商业决策是否正确,我们的努力方向有没有跑偏。那么,我们怎么获取高质量的时效性内容呢?

我推荐这3个内容渠道:

  • 行业资深媒体例如教育行业的多知网、芥末堆看教育、蓝鲸edu;创投领域的36Kr pro、铅笔道、蛋解创业;体育领域的懒熊体育;小程序领域的见实;增长方向的增长研习社增长黑盒
  • 行业研究报告:虽然有1个月左右的滞后性,但能大致看到市场全局,内容的正确性也有调研机构官方的背书,数据大概率是可信的。能获得行研报告的地方有很多,比如199it、起点财经社群、艾瑞咨询、易观智库、企鹅智库、阿里研究院、360研究院、清科研究中心、投中网、QuestMobile等等;
  • 行业老炮社群:我加的一些很活跃的社群,例如互联网老炮群,产品经理群,CTO群,MBA群,俱乐部联盟,创业者群,小程序开发者群,KOL社群等,这些是我的一个重要时效性信息来源。这个一般只有资深人士能混进去,这个对于新手小白有点难。

时效性信息一定要甄选,质量不高的或者营销味太重的,就果断放弃,不然很容易浪费最宝贵的注意力。


目的性


有目的性的获取信息,一般是为了要解决某些问题,这时我们常常会首选搜索引擎去搜一下,但我们也经常在百度谷歌翻了好多页也没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或者很难分别哪个答案说的是对的。这种场景,我更推荐去专业类网站或APP找答案,比搜索引擎找到靠谱答案的效率和可能性更高:

  • 经验类:知乎、百度经验
  • 概念类:百度百科、MBA智库
  •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搜索,随着得到上线的电子书越来越多,未来会成为线上图书馆,对搜索的价值会变的特别高
  • 设计类:设计导航
  • 产品运营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MCAFF、鸟哥笔记
  • 技术类:CSDN、掘金、SegmentFalut、Github、imooc
  • 企业信息类:天眼查、企查查
  • 早期创业投资:IT桔子、铅笔道、创业邦、i黑马

先推荐这些,你还想找哪类我没提到的,可以在公众号给我留言。


别为疫情焦虑了,读点高质量的内容吧


另外,获取信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这里说的是经典,不是畅销书。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可以让你一周吃透一个领域,掌握了这个超能力,无论在职场还是商场,就没有什么知识能难倒你了。感兴趣可以阅读我之前写的一篇推文:《 》。

如果你读书实在费劲,也可以听书呀,互联网和AI技术让世界越来越方便了。

樊登读书、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喜马拉雅等等,很多解读的听书内容,让你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中的内容和价值。如果你不喜欢别人的解读,执意想听原文朗读的话,推荐你得到电子书的语音朗读功能的体验也已经很不错了,和AI男声、AI女生比起来,我感觉罗胖的声音模拟的还是很不错的,不光分词断句没有问题,竟然还有抑扬顿挫,比几年前我听喜马拉雅上的电子音强了不知多少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