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你也是“控制型”家长吗?

(本期主播:左丽)

亲子关系中,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起床”、“上学要迟到”、“不要丢三落四”的父母比比皆是,很多时候,父母会辩解:我不是要求孩子有多优秀,只是希望他能做到正常孩子能完成的任务而已。父母之所以如此焦虑和情绪不可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心目中存在这样一个“正常孩子”的模型,与之相比,自己的孩子处于很落后、很有问题的境地。那么,正常的孩子到底存不存在?今天的《为你读书》,通过《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这本书,为你解答。

为你读书:你也是“控制型”家长吗?

首先,请各位家长反问自己:早上起床你会想要赖一会儿床吗?你早上有时候会有起床气不想吃饭吗?你在开会的时候,特别是开无聊的会时,会不会开小差?你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不是 也很想瘫倒在沙发上休息一下?

大部分家长会很诚实地回答:是的。

那你觉得你自己正常吗?

其实,这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恰恰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就像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会做,那就失去了做作业的价值。正是通过孩子作业做错,老师才知道还有哪些学生哪一部分内容没有掌握,这样老师才能在下一次课程中有重点地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孩子也能知道自己需要在哪里努力。这是学习的正常过程。

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纠错常常是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觉得孩子应该这么做,不照着自己说的做,就是错了。这些错误常常并不是孩子故意犯的,而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成长,把孩子成长的正常过程看成问题而导致的。

在这种关系的互动中,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慢慢对父母关上心门,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说,在父母最应该发挥影响力的青春期,他们不仅说不上话,而且连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和孩子成了敌人,孩子专门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来挑战父母的权威。还有少部分孩子成了 “妈宝男”“妈宝女”,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大学毕业后的每一步发展依然需要父母操心安排,而且他们把这种成年后的依赖看作理所当然。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这是我一直以来做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对此,学术界的共识是: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父母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循环就要从父母改变认知开始。

催促和纠错的实质

不断催促和纠错的实质是: 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家长认为最佳的道路上发展。只是有的父母会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控制,有的父母会用看上去比较开明的方式控制。

比如父母经常会给孩子各种选择,问孩子:你想要吃苹果还是香蕉?如果孩子说:“都不要,我要吃冰激凌。”父母马上就会举出吃冰激凌的各种坏处,不允许孩子吃。表面上,我们是给了孩子选择,但其实是让孩子挑一个我们给的选项,这背后依然是控制。

有句话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因为父母的爱的目的是让孩子将来能自己找到发展的道路,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进。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走父母认为的好的道路,以父母希望的方式前进,那么这种爱就不再是支持力量,而是一种控制。

“对错”是一定的吗?

我并不认为家长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不能催促,而是反对不反思的纠错。实际上,就算是正确的轨道,偏离了又怎样呢?慢慢绕个远路还能找回方向就可以啊!甚至也许条条道路通罗马,也许孩子自己找的轨道也挺好,虽不能通向罗马,但是通向上海也很好啊!

所以,父母其实需要经常反思:我一定是对的吗?

对错本身是需要思考的。

比如大人说话,孩子喜欢插嘴。很多父母会觉得这是一个糟糕的习惯而坚决制止。但实际上,这是孩子希望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来,渴望能和父母一起平等讨论事情,也是他们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感兴趣的表现。

社会学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后喻文化”社会,也就是说:农业社会是“前喻文化”社会,晚辈向长辈学习,老人的经验非常管用,具有权威性;工业社会是“中喻文化”社会,年轻人和老人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用处,学习更多地发生在平辈中;而智能时代是“后喻文化”社会,老人的经验和知识不一定管用,反倒是年轻人的知识和技能引领社会发展,长辈不得不向晚辈学习。在这个意义上,当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的时候,很可能反倒影响了孩子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孩子喜欢玩游戏不见得一定是坏事,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方面(当然,前提是在用眼健康的情况下);孩子喜欢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专心的表现,可能是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孩子具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不一定是叛逆,因为平等是未来社会的通用法则。

为你读书:你也是“控制型”家长吗?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

沈奕斐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为人父母,“懒”之有道,方向准,方法对,父母轻松,孩子省心!复旦沈奕斐博士分析总结1000个家庭案例,结合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犹太家庭教育理念与哈佛大学多元智能概念,提出一整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助力化解中国父母教养困境。

为你读书:你也是“控制型”家长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