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導語

千百年的歷史中,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不多,能讓後人記住名字的人更不多。對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多數人是陌生的,關於楚國的歷史,很多人只記得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但也僅僅侷限於這個成語之中,對於楚莊王的所作作為,以及他帶領楚國成為春秋霸主的事蹟卻鮮為人知。

多災多難的楚莊王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年齡不足20歲的太子熊侶即位,而楚國的命運也從這一天開始改變。楚莊王的命很不好,在他剛上臺的時候,楚國就爆發了一場政變,就連楚莊王也差點死去。

縱觀歷史,尤其是戰爭時期的君位交接之際總是多事之秋,楚莊王即位後,舒國叛亂。令尹子孔與太師潘崇率軍平定舒國,把楚國內政交給了公子燮與鬥克。在楚穆王時期,公子燮曾多次向楚穆王提出申請,想當楚國的令尹(宰相)。楚穆王一直都沒有同意公子燮的請求,公子燮也因此耿耿於懷,在子孔與潘崇帶兵出征後,國內大權就落在了公子燮手上,並且楚莊王又剛剛上臺,根本沒有根基,所以公子燮就打算趁此機會取代子孔成為令尹。

另一位掌權者鬥克早年在援鄀之戰中被秦國俘虜,後來秦國在殽山之戰中被晉國打敗,秦國就轉向聯合楚國共同對抗晉國。鬥克也因此被釋放回國,並撮合了秦楚兩國政府簽訂了同盟條約。鬥克自認為立了大功,應該得到封賞。但楚穆王認為他戰敗被俘,沒有追究其責任已經是最大的功勞了,也就沒有對鬥克進行獎賞。所以鬥克也是心有怨言。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鬥克與公子燮兩人一拍即合,開始策劃起叛亂,先是把楚莊王抓起來,然後又在郢都城內築牆屯糧,準備要挾楚莊王來威脅子孔與太師潘崇。同時公子燮又派出殺手,前往前線刺殺令尹子孔,但兵營戒備森嚴,殺手找不到機會下手,只得返回郢都。

子孔和潘崇得知郢都出事後,慌忙從前線撤軍,直奔郢都。公子燮雖然在郢都做好了防禦措施,但挾持君王導致了士兵和百姓都不願意聽命於他。於是公子燮就挾持楚莊王離開首都前往自己勢力比較穩固的商密。楚莊王被武力挾持離開郢都,在前往商密的途中,路經廬邑,廬邑的官員戢梨和叔麇早就接到了子孔的密報,兩人假裝盛情款待公子燮,併為他舉行宴會。公子燮不知其中有詐,在宴會進行到一半時,提前埋伏在兩邊的甲士突然殺出,將叛亂分子一網打盡,公子燮被剁成肉泥。在戢梨和叔麇的護送下,楚莊王回到郢都。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楚莊王畫像

這次政變對楚莊王本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回到郢城後他不理朝政,只知道花天酒地。楚國也因此陷入到了內憂外患的地步。首先就歷代楚王北進的成果毀於一旦,楚穆王時期曾將勢力擴張到鄭國、宋國和陳國等中原國家,但在楚莊王即位不過一兩年的時間,這些國家就先後背楚附晉。楚國好不容易到手的肥肉,又吐了出來。

最嚴重的是在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因為楚國奉行的是武力討伐,所以在楚國疆域不斷擴大的同時,吞併的國家數量也隨之增多,這些舊國居民一直在密謀叛亂。同年,楚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饑荒,原先被佔領的地區紛紛叛亂對抗楚國。

首先叛亂的是南方丘陵地區的戎人,其次是庸國,叛亂的還有附近的蠻族人,統稱為“群蠻”;緊接著是麇國,同麇國叛亂的還有百濮部落。一時間楚國的形勢極為嚴峻,這是自從楚武王立國以來都未曾有過的危險局面。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蒍賈畫像

從楚國人應對的策略就能看出此次叛亂對楚國的威脅有多大,楚國北部申、息兩個軍事重鎮,北城門封閉。申、息是楚國進出中原的要道,楚國四面叛亂,軍隊疲於奔命。這兩個軍事重鎮就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不許任何人出入,封閉了北往中原的通道。可惜的是當時的中原各國,包括晉國都沒有明君,否則楚國能否堅持到戰國都成問題。另外,楚國政府還打算將首都從郢遷往阪高。阪高位於現在的湖北當陽東北部,是一處險要的高地,楚莊王打算逃跑,但遷都的計劃遭到蒍賈的強烈反對,他力排眾議說:“遷都阪高沒什麼益處,我們能去的地方,敵人也可以去。蠻族本來就善於山地作戰,對我軍沒有什麼有利的。”

蒍賈提出了三點主張:

  1. 戎人只是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做些騷擾而已,沒有大規模入侵的實力,這裡的憂患不足為道。
  2. 麇國曾在五年前的防渚之戰中敗給楚國。這次糾集百濮叛亂,無非是因為楚國饑荒,無力分兵。只要動用部分兵力,虛張聲勢,就能讓麇國和百濮知難而退。
  3. 楚國的進攻重點應該是庸國,只要擊敗庸國,就可以解決叛亂。

楚莊王採納了蒍賈的主張,將主力調往楚庸邊境。在麇國方向,出動了少量部隊進行虛張聲勢。麇國軍隊本身就有畏楚心理,十五天後,麇軍及百濮全部撤出了楚國境內。對楚軍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供。楚莊王下令,各地糧倉優先提供給軍隊使用,軍官與士兵吃同樣的食物。士兵捱餓時,軍官也一樣捱餓,這反而激起了楚軍的士氣。楚軍的兵鋒直抵楚庸邊界,剛開戰就吃了個小敗仗。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庸國的地理位置

經常被楚國打的庸國發現自己打贏了楚軍,全軍上下洋溢著一片喜悅,然而這不過是楚軍故意輸的。為了達到欺騙的目的,楚軍一口氣輸掉七場戰鬥。這樣的結局無疑讓手產生致命的誤判,即經過嚴重內憂外患後的楚國兵團已經不堪一擊了。過分樂觀的情緒在庸國軍隊中蔓延,自信並非是失敗的根源,自信過頭才是最危險的。就在庸軍開始傲慢的同時,楚國又找來了兩支生力軍,秦國與巴國。

很明顯,楚國的目標不僅僅是消滅叛亂者,而是要把庸國從地圖上抹去。正當庸國人自以為高枕無憂時,兵分兩路的楚軍,分別在子越與子貝的率領下從兩個方向,對庸國的首都發動鉗形攻勢,參戰的還有以強悍著稱的秦國兵團與巴國兵團。

楚莊王同時對庸國的盟友百蠻發動進攻,百蠻軍隊根本抵擋不住裝備精良的楚軍,很快就放下武器投降,庸國陷入了孤軍作戰的境地。在楚、秦和巴三國聯軍的猛攻下,本就實力不濟且自信過頭的庸國很快就被滅亡。

這是關鍵的一戰,庸國被消滅後,其餘叛亂勢力又歸附楚國,危機終於沒有釀成壞的結局。

一鳴驚人

分析這次叛亂,楚莊王有很大的責任。上任三年以來,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楚莊王都表現的一塌糊塗。中原之地得而復失,國內出現饑荒,人禍多於天災,附庸國紛紛叛亂。楚國人對這位君主也很擔心,手下一幫大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其中有兩位忠臣,一個叫“伍舉”;一個叫“蘇從”。兩人進諫多次沒有效果,楚莊王聽煩了,就下令“膽敢進諫的,殺無赦。”

伍舉想到一個聰明的點子,有一天他去見楚莊王,對楚莊王說:“大王,臣有一個謎語,始終猜不透謎底,斗膽向大王請教。有一隻鳥,待在高高的山上。三年的時間從來不飛,也不鳴叫。請問大王,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雖然昏庸但也聰明,知道這是在嘲諷自己。不過令人奇怪的是,楚莊王並沒有生氣,不管是什麼原因,總之楚莊王並沒有生氣,反倒故作豪言狀回答道:“這可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動,是為了堅定自己的意志;三年不飛不鳴,是為了豐滿自己的羽翼。你聽我說,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一鳴驚人卡通畫

然而思想可以頓悟,但要真落到實際行動上,還是很難的。吹完牛後的楚莊王,在勤政數天之後,又思念起原先的生活,幾個月後,又回到天天享受的老路上去了。蘇從看不下去了,為了楚國,他抱著必死之心向楚莊王直諫。蘇從入見,開門見山便進諫。楚莊王厲聲喝道:“你難道不曉得進諫者死嗎。”蘇從把心一橫,不要命的說:“倘若微臣能犧牲生命,換得大王的勤政廉明,也死有所值了。”

楚莊王沉吟片刻,目視左右道:“來人,將酒席撤下。”又吩咐伺候在旁的美人們退下,讓宮廷樂隊離場。抱著必死決心的蘇從,驚訝地發現楚莊王並沒有降罪,他的進諫竟然奇蹟般地產生作用了。

這是歷史上非常令人吃驚的一幕,楚莊王經過蘇從勸諫後,居然開始一次神奇的轉變。從一個荒淫君主,走上亂世霸主之路。楚莊王能說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大話,這就說明其內心深處是有霸者雄心的。雖然雄心有時也抵擋不住享樂的誘惑,但蘇從的當頭棒喝,在關鍵點上打開了楚莊王的雄心壯志。

楚莊王一口氣做了三件事:

  1. 勤於政事。結束上任三年來楚國政局秩序混亂的局面。
  2. 誅殺不合格的官吏數百人,並且根據舉薦任用賢良數百人。
  3. 任用伍舉和蘇從負責主持內政工作。

楚莊王勵精圖治,僅僅不到三年的時間,楚國就恢復到強盛時期。歷代楚王的夢想,北進中原的戰略計劃再次啟動,楚莊王要與晉國爭奪霸主寶座,完成祖先的夢想。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楚莊王雕像

公元前608年,即楚莊王六年,鄭國離開晉國陣營,歸附楚國。鄭國之所以投奔楚國,主要是因為晉國對鄭國產生了戒備之心,並且對鄭穆公不太尊重,還有就是晉國經常受賄,沒有做到一個霸主應該有的公平。鄭國的歸附讓楚莊王燃起了北進中原的慾望,他父親曾把楚國的勢力擴張到了宋國與陳國。如今他要繼承父親的事業,併發揚光大。

問鼎中原

鄭國歸附楚國之後,楚莊王以鄭國為跳板,開始對陳、宋兩國進行軍事行動。宋、陳不敵,緊忙向晉國求援,晉國集結了宋、陳、衛、曹軍共五國聯軍進攻鄭國,在北林這個地方與楚軍相遇。晉國此時早就沒有霸主時期的強大,在楚軍的猛烈進攻下,晉軍大敗。此戰,楚莊王給中原霸主一個下馬威。

北林戰役後,楚國指使鄭國對宋國發動進攻。宋國宰相華元親自率軍出馬,為了鼓舞士氣,華元還特地宰殺了幾隻羊並把羊肉分給士兵們品嚐。但華元卻忘了身邊的一個人,他的戰車御者羊斟並沒有分到羊肉。這就不得了了,在羊斟看來,這就是華元有意怠慢自己。

當宋軍鄭軍擺好架式後,正準備開戰時,御者羊斟忽然回頭衝著華元說:“前天殺羊是你做主,今天駕駛戰車應該是我做主了。”說完他就駕車直奔鄭軍的陣地,就這樣,宋軍總司令輕而易舉就成為鄭國人的俘虜。

此戰宋國大敗,一共損失了四百六十輛戰車,二百五十人被俘。面對宋國的失敗以及原先小弟的公然挑釁,趙盾糾集晉、宋、衛、陳四個國家,聯合討伐鄭國,而楚國也準備好了隨時支援鄭國的準備。然而此時的晉國,晉靈公與趙盾的矛盾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趙盾本來只是想威脅鄭國,並不想與楚國決戰,所以當楚國援軍感到時,趙盾就率軍撤退了。

在這場晉楚爭霸中,楚軍已經佔據了先機。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軍進攻位於伊川的一支蠻族部落,叫陸渾戎。根據《左傳》的記載,陸渾戎原來居住在瓜州,公元前638年被秦國強制遷往洛陽,至於瓜州的位置,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是在敦煌。 陸渾戎焉不敵楚軍,楚軍一路追擊,一直追到洛水河畔,這時的楚軍已經進入到周王室的領地。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陸渾戎的位置

楚莊王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打著消滅陸渾戎的旗號,實際上是進窺周王室的領地。想當年楚國不過是周王室下封的一個小小諸侯國,如今風水輪流傳,小諸侯國搖身一變成為南方霸主,而高高在上的王室則跌下神壇。

正當楚軍在周王室面前耀武揚威的時候,楚國內部卻出現了巨大的政治危機,楚國的令尹鬥椒叛亂了。鬥氏是楚國的望族,先祖是楚國君主若敖,所以又稱為“若敖氏”。若敖是楚武王的祖父,在位時間二十七年,楚國史上著名的人物鬥伯比就是若敖的庶子,鬥伯比的長子鬥谷於菟是私生子,剛出生就被扔到了雲夢澤中。還好大難不死,被一隻母老虎用虎乳餵養。由於當地人把虎稱為“菟”,乳稱為“谷”,就把這個小孩叫作“鬥谷於菟”,意思就是說老虎的乳汁餵養大的。鬥谷於菟是楚國著名的政治家,擔任楚國令尹,被稱為“子文”。子文有個弟弟,叫“子良”,擔任楚國司馬,此時叛亂的中心任務鬥椒,就是子良的兒子。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鬥椒畫像

鬥椒長大後,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當上了楚國司馬。楚國的令尹是鬥谷於菟的兒子子般,但鬥椒這個人野心極大,他不甘地位在子般之下,就處心積慮要加害於子般。楚國的工正蒍賈,與鬥椒聯合陷害子般,導致子般被殺。子般死後,鬥椒如願以償當上了令尹,而蒍賈則當上司馬。克蒍賈對自己這個位置還不滿足,他還想取代鬥椒成為楚國宰相,就這樣兩人的矛盾激化了。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鬥椒鼓動若敖氏族人發動兵變,將蒍賈抓起來並殺死,並直接興兵作亂,準備攻打楚莊王。對於鬥椒的叛亂,楚莊王還是希望和解的,畢竟鬥氏在楚國的勢力相當龐大。楚莊王給鬥椒傳話,只要放下武器,過去的事情便不予追究。不過鬥椒害怕這是楚莊王的圈套,就拒絕了楚莊王的和平解決方案。

楚莊王親率大軍,迎戰鬥椒,雙方在皋滸展開決戰。鬥椒雖然勇猛過人,但兩軍實力懸殊,最終在戰鬥中被楚軍殺死,參與叛亂的若敖氏族人也全部被殺。這次叛亂,對楚莊王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楚國的實力並沒有得到削弱,而且藉助這次叛亂,楚莊王還消滅了楚國的內在隱患。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孫叔敖雕像

鬥椒死後,孫叔敖成為楚國令尹。孫叔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很多人也都知道“孫叔敖舉於海”,他上臺後對楚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規範了德、刑、政、典、禮六大方面的制度,同時大力發展農、工、商等經濟,還對楚國的軍事體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強調軍隊的紀律與制度。

楚國軍隊主要分為五大部分,中軍為主力,同時也是指揮樞紐;右翼負責中軍的右翼安全;左翼部隊除了負責左翼安全外,還要籌集糧草;先鋒負責觀察敵軍的動靜;後軍由精銳的部隊組成,以保證在特殊的情況下掩護主力撤退。步兵與戰車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比以前更強,軍隊中的各項具體的安排細分到了各級將領身上。所以在行軍作戰時就算主將陣亡,這些將領也都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在人才選拔上,孫叔敖很聰明,既不得罪貴族又能招攬人才。他採取了一種新舊結合的原則,在安撫貴族的同時,又拓寬了人才的來源渠道。在對外用兵上,採取謹慎的原則,能打贏就打,沒把握的就不打。對弱小的國家採取吞併政策,對動亂的國家採取打擊政策。就這樣,雖然楚國頻繁的發動戰爭,但戰爭規模都在可控範圍內,而且每戰必勝。同時也使國內民眾不反對戰爭,國內的政治和經濟也沒有因頻繁的戰爭受到影響。

平定鬥氏叛亂後,楚莊王再次把目光轉向北面的鄭國。鄭國又開始了牆頭草行為,背楚附晉,這對楚國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一場圍繞鄭國而展開的大爭奪開始了。

霸主之爭

可以說,楚國與晉國的爭霸幾乎都是圍繞鄭國開始的,鄭國的地理位置北靠晉國,南靠楚國,只要兩邊打仗就一定會牽扯到鄭國。從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603年,楚國連續四年對鄭國發動戰爭。接連不斷的打擊把鄭國最後實力耗光了,不得已之下,鄭國再次與楚國簽訂協議又站到楚國一邊。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鄭國的地理位置

一年後,晉國召集中原五國在黑壤舉行會議。鄭國在受召之列,鄭襄公不知道該怎麼辦,兩邊都得罪不起,索性就兩邊倒,楚國也聽,晉國也聽。

可是楚莊王不能接受鄭國兩邊倒的政策,公元前600年,楚莊王再次進攻鄭國,晉國這回出手了,郤缺率軍馳援鄭國,並與鄭軍聯手,在柳棼這個地方挫敗楚軍。這一仗讓鄭國的老百姓很高興,但鄭襄公卻很不高興,畢竟楚強鄭弱,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所以鄭襄公就乾脆向楚國投降了。

就這樣,鄭襄公主動向楚莊王表示投降。鄭國剛與楚國和解,晉國就帶著宋、衛和曹等國殺了過來。鄭國只好與楚國決裂,又歸附晉國。就這樣,楚國來攻,鄭國歸附楚,歸楚導致晉國進攻,晉國來攻,又歸附晉,楚國又再次進攻。鄭襄公想兩頭討好,結果卻兩頭得罪。

公元前597年初,楚莊王再次率軍討伐背叛的鄭國。不過令楚莊王沒有想到的是鄭國此次抵抗異常頑強。鄭襄公估計是想明白了一直投降也不是個辦法,就打算抵抗到底,可剛堅持了7天,鄭襄公就抵抗不住了。鄭襄公無奈之下,又想投降,就請人占卜了一卦,結果顯示投降不吉利。鄭襄公這是打也打不過,投降還不成,於是就帶著一大群人去太廟哭了起來,連帶著守軍也跟著哭了起來。

一時間,哭聲瀰漫整個城市。正所謂哀兵必勝,楚莊王下令楚軍後撤,以免受到影響,鄭國人趁著楚軍暫時後退的時間,修補在戰鬥中毀壞的城牆,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但鄭國能否存活,關鍵在於晉國的救援,可是晉國人的表現卻令人失望,晉國軍隊連影子都沒有。在楚軍的猛烈攻擊下,鄭國人堅持奮鬥了三個月,最終被楚軍破城。鄭襄光著上身,牽著一隻羊,出來迎接楚莊王。

鄭襄公想著鄭國的命運大概就到此為止了,楚國四處擴張,滅掉了不少國家。但他還是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對楚莊王說:“我既得不到上天的福佑,又沒有效忠您。以致您懷恨在心並興師問罪,這都是我的過錯。即便您把我俘虜到江南並放逐於海濱,我也沒有怨言;如果您要把我國的土地賞賜給各諸侯國,我也無話可說。不過如果您還念及昔日兩國的友情,延續鄭國的社稷,我將全力侍奉您,您就把鄭國當做楚國的一個縣看待。如果這樣的話,就是您天大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願。”

楚莊王的左右都勸他不要答應,但楚莊王說:“鄭國國君能夠屈居於人下,必然對民眾也講信用,我看鄭國還不可以滅亡哩。”於是楚莊王命大軍後撤三十里,以示對鄭襄公的尊敬,然後與鄭襄公簽訂城下之盟。為了防止鄭國再次叛變,楚莊王要求鄭襄公的弟弟前往楚國作為人質。

與楚國相比,晉國的反應速度可以說是如同蝸牛一般。楚軍對鄭國的進攻持續了數月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裡,晉國仍然沒有決定到底出不出兵。到了六月份,晉國在決定出兵援助鄭國。這次晉軍幾乎是傾巢而出,這是在城濮之戰後,又一場影響了春秋歷史走向的大戰役。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邲之戰

晉楚此次戰役,被稱為“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這是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南北雙雄楚國與晉國爭霸中原的第二次較量。同時這場戰役又不像以前,都說“春秋無義戰”,然而此次戰爭雙方卻表現出了很好的禮節,給殘酷的戰爭披上了一層溫柔。

公元前597年六月,晉國終於決定支援鄭國,並出動了主力部隊直奔鄭國,晉軍此次出動了最精銳的部隊,擺出與楚國決戰的態勢。

然而晉國部隊剛到達黃河,還沒等渡河就接到了鄭國投降的消息。此時擺在晉國將領面前的問題是還渡不渡河,如果過,那麼就要與楚國進行一次大會戰;如果不過,就無功而返。

打不打這個問題,在晉軍指揮體系中引起爭議。反對進軍的將領主要有中軍司令荀林父和上軍司令士會。荀林父是個老將,雖無帥才,但在軍事行動上卻能小心謹慎。他認為鄭國已經投降,此時晉軍前往救援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不如等楚國退兵,再進攻鄭國。

上軍司令士會是個傑出的戰略家,他判斷此時的楚軍是無懈可擊,理由有以下幾點:

  1. 楚國佔據道義。鄭國曾歸降楚國,後又背叛。楚莊王迫降鄭國後不深究其背叛之責,這是有理有節。
  2. 楚國國內十分安定。國民對連年用兵沒有怨言。
  3. 楚國軍隊有質的飛躍。
  4. 楚國有完善的選拔人才措施。

基於以上的分析,士會認為此時的楚軍不可與之爭鋒,晉國應該避免與楚國開戰。不過中軍副司令先縠卻是一個堅決的主戰派。先縠是將門之後,以勇猛著稱,他對荀林父和士會的意見不以為然。他一怒之下,就回到兵營,率領自己的部隊渡過黃河了。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荀林父畫像

先縠的一意孤行,迫使晉軍改變了計劃。司馬韓厥對荀林父說:“先縠一走,一定會打敗仗的。您是三軍總司令,本來就肩負著營救鄭國的使命。現在雖然鄭國投降,使命已經無法完成了。但先縠的軍隊要是戰敗,您就得負責任。我看不如渡河南下,如果與楚軍作戰失敗,三軍其他主帥和副帥都能分擔些罪責,以免讓總司令一人專罪。”

荀林父最後還是聽了韓厥的意見。於是下令晉軍全體南渡黃河,與先縠的軍隊會合。楚莊王原本打算在在打敗鄭國之後,就率軍北進到黃河地區。卻沒想到晉軍已經渡黃河南下,對於晉軍,楚莊王並不畏懼,但他不想跟晉國交戰,畢竟鄭國已經投降,楚國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了,沒有必要耗費兵力與強大的晉軍糾纏。

楚軍高層也出現了主戰與避戰的兩派,但最終同樣是主戰派壓過了避戰派。不過楚莊王既不想與晉國開戰,又不想沒面子。所以楚莊王就提出談判,想要體面地退出戰。抱著這樣的想法,他派一位少宰(楚國的官名,此人名字史書不詳,下文用官名替代)前往晉軍兵營提出談判請求,荀林父指定上軍司令士會為談判代表。

少宰對士會說:“我們君王討伐鄭國,只是為了安定鄭國,並不是要得罪晉國,我們希望與貴國和平相處。”士會聽了之後,也順水推舟的說:“我們此次前來,並不是要得罪楚國。只是想與鄭國共同輔佐周王室,現在鄭國不遵王命。國君特命令將軍們率師南下,質問鄭國,並非是對楚國而來。現在貴國君發話了,我們怎敢不聽從呢?”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晉軍三軍將領

兩人都說得假惺惺的,但是不想打仗卻是是真的。眼看著戰爭就要停止了,意外卻發生了。有幾個楚國勇士為了展現自己的勇敢,公然對晉國人進行挑釁。這幾個人使本來就要中止的戰爭,終於打起來了。這幾個人是樂伯、許伯和攝叔。樂伯是戰車指揮員;許伯是駕駛員;攝叔是右護衛,三個人駕駛一輛戰車到晉營前耀武揚威。

許伯駕著車擅自離開楚營,飛奔向晉兵營。在晉兵營前,他一手握著韁繩;一手揮舞著楚國軍旗。戰車貼著晉軍兵營的外柵欄飛跑,以展示其高超的駕駛技術。樂伯在一旁幫著許伯執韁繩,在晉軍營壘前戰車停了下來。樂伯跳下戰車,做出一副不把晉國大軍放在眼裡的姿態。攝叔則衝進晉營大門,撂倒了一名士兵。把他的左耳割下來,同時又打昏另一個士兵,扛上戰車。

這三名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晉軍的示威。楚國的偷襲,在同樣有著尚武傳統的晉軍看來,那就是奇恥大辱。於是晉軍將領魏錡就提出前往楚軍單挑的請求,不過荀林父沒有答應。他又換個說法,前往與楚軍談判,這回得到上級的批准。

在魏錡還沒回來的時候,晉國另一位勇士趙旃也提出去單挑,並效法魏錡,假裝要去楚營談判,居然又矇混過關了。從這也能看出荀林父在領導上的確是有問題,屢次被部下要挾成功,造成了戰也不堅決、和也不堅決的局面。

荀林父等了一個晚上,深怕魏錡與趙旃有所閃失。便集合大軍,準備援助魏錡和趙旃,正是這次軍事集結,使得單挑變成了群毆。楚將潘黨發現晉國大軍正在集結,急忙派人向孫叔敖彙報。而此時的楚莊王正帶領左廣軍追擊趙旃,孫叔敖擔心楚莊王遇到晉軍主力。於是他決心將楚軍主力投入戰鬥,發佈緊急動員令,並告訴將士:我軍必須要主動出擊,靠近敵人,而不是坐等敵人靠近我。兵書上說先發制人,可奪敵之心志。要主動出擊,去接近敵人。”

一場原本要偃旗息鼓的戰爭就這樣陰差陽錯地爆發了,這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邲之戰。這一天,是公元前597年農曆六月十四日。對於晉國人來說,這是一場準備不充分的戰爭,荀林父根本沒有擴大戰爭的打算,他集結部隊,只是為了接應魏錡和趙旃,並非真心要與楚國決戰。從這點看,楚國是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孫叔敖已經下達戰爭動員令。而從雙方軍隊的訓練水平看,楚國人也更勝一籌。

決戰在邲地展開。面對有備而來的楚軍,晉國士兵都還沒有熱身就投入了戰鬥。不過,最令人吃驚的是,荀林父在生死關頭竟然發佈了一條命令:“先北渡黃河者有賞”。戰鬥剛剛開打,晉軍統帥就發佈了逃跑有賞的命令,這仗不打都知道必輸了。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士會

在晉國三軍中,只有上軍司令士會做好了充分的防禦準備。他把軍隊駐紮在敖山附近,依託山地險要地形佈下了七處伏兵。在楚軍大舉進攻之時,只有士會的上軍沒有出現恐慌性的潰逃。

中軍參謀趙嬰在戰鬥開始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渡河的船隻。當荀林父下達渡河命令時,中軍將士爭先恐後地向船隻跑去。這時下軍的將士就急了,主帥都下達了逃跑命令,可下軍卻沒有準備好船隻。下軍士兵亂得像一鍋粥,只要看見船隻,就拼命用雙手抓住船舷不放。而上船的士兵一看船舷被眾多的手拉得開不動船隻了,拔出刀就衝著船舷上的手就是一陣亂砍。

就在晉軍後方開始大規模撤離時,楚軍的攻勢也隨即展開,前線晉軍一路潰逃。在這場戰鬥中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尚武精神。

晉軍有一些戰車在逃跑中陷入了窪地中,拉不出來。在後面追趕的楚軍就告訴他們把戰車前的橫板卸下來,戰車就可以前行了。晉國士兵按照楚軍的提示去做,有些戰車脫離了窪地。有些車因為陷得比較深,馬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楚軍士兵又在後面指導:“你們把軍旗拔下來,綁在車前轅端的橫木上。跟馬匹一起拉,這樣就可以完全把車子拉出來。”

一鳴驚人的背後,楚莊王不僅僅只是創造了一個成語那麼簡單

古代戰車示意圖

晉軍又按楚軍的指導去做,果然把戰車都拉出了窪地。楚軍很有風度,在戰場上幫助敵人指點逃跑之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恐怕都是少見的,同時也體現了春秋時期,點到為止的戰爭方式。

同時這件事也說明了楚軍的確是訓練有素,對於戰場上任何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都有應對的準備,這也是為什麼楚莊王時楚軍無敵於天下的原因。

晉軍中軍與下軍因為爭先恐後的逃跑,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局面。而上軍因為士會事先有所防備,在楚軍進攻時提前佈置的的七處防禦陣地發揮了作用,所以並未出現混亂的現象。不過上軍所處的境地仍然十分的危險,楚莊王命令唐國出動軍隊與楚軍聯合作戰。唐國是一個小國,不敢違背楚莊王的意志,帶著四十輛戰車部隊,迎戰晉國的上軍。

士會是晉軍中最有才能的一位將領,他認為保存實力是必要的。因為此時的中軍與下軍已經潰不成軍。大部隊已經開始向黃河北岸撤退,上軍的側翼得不到保護。其次,楚軍在擊潰中軍與下軍之後,一定會對上軍形成合圍之勢。所以士會下令軍隊在阻擊進犯之敵的同時,有條不紊且秩序井然地渡過黃河,撤離了戰場。在中軍與下軍損失嚴重的同時,上軍基本上完好無損。

楚軍只用一天的時間,就贏得了空前的勝利。楚軍將領潘黨建議道:“應該把晉國士兵的屍體堆成一座高丘,在高丘上樹一塊戰功牌。偉大的事蹟將流傳給子孫後代,讓他們永遠記得先祖的豐功偉績。”

楚莊王聽罷搖搖頭說:“你不曉得,‘武’字是由‘止戈’二字構成的。當年周武王戰勝商紂,就收起干戈。尋求有德之人來治理國家,所以他的武德受到了千秋萬代的景仰。周武王的武德有七個方面,就是禁止殘暴、消彌戰爭、保護國家、撫定百姓、序定功績、安和人民和豐厚財富。現在寡人對晉用兵,沒有以上任何一項美德。古代英明的君主,捕殺不義之人,將他們的屍體堆成山丘,是為了懲戒邪惡。現在晉國無罪,晉國士兵不過是為國為君盡忠而戰死沙場,怎麼可以用他們的屍體堆成高丘呢?”

從楚莊王這些話中,就能看出其不同凡響的一面,也可能是當初在周王室面前耀武揚威時,王孫滿說的話影響到了他。雖然他奉行霸權主義,但卻流露出王道的思想。他對戰爭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也使他超越了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君王,並且成為那個時代的主宰。

結語

楚莊王上任之初,就遇到了鬥克與公子燮的叛亂,被叛軍劫持為人質。這也使他一度消沉,在最初幾年裡無所作為。但是他給國人以及後世樹立了一個榜樣,“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早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句名言,豪言壯語的背後是戰勝自我的堅強。楚莊王七年又爆發鬥椒的叛亂,這並沒有阻止楚莊王開拓進取的步伐。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最終擊敗了最強勁的對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五霸的諸多版本中,楚莊王均在其中,這也是後人對他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