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與黑:起底“飯圈”職業黑粉產業

導讀

如果用兩個字形容當下的飯圈,“撕”與“黑”堪稱禍首。近期,多家央媒社交賬號後臺收到網友實名舉報,質疑社交媒體平臺縱容甚至配合營銷號、黑公關造謠傳謠,導致青少年網絡言論集體失範。


你以為偶像是一種“崇拜”,其實是一場“養成”;你以為粉絲是一種“感情”,其實是一個“工具”。名為“引戰”實為“引流”,飯圈的“潑糞”生意如何越做越火?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職黑(職業黑粉)團隊“拉踩”“引戰”已嚴重破壞粉絲文化生態,成為一個“黑洞”,不斷吞噬青少年精力,引發群體性侵權行為,亟須規範管理。

撕與黑:起底“飯圈”職業黑粉產業


飯圈正在“黑化”?

為偶像的電影“鎖場”,組合中不同偶像的“唯粉”對峙,影視劇男女主的粉絲撕“番位”,控評、屠版、互踩、掛黑、集體人肉、網絡恐嚇……粉絲群體刷足了存在感,成功出圈,向大眾科普的不僅是飯圈新招,更在挑戰網絡公德下限。

除了粉絲之間“互撕”,“手撕”公眾人物更是常態。女藝人迪麗熱巴曾被“黑粉”P過遺照,並貼在寫有“生的該死,死的活該”的碑上。男藝人楊洋因出演某角色遭到原著書粉的抵制,書粉在清明節當天焚燒其照片、撒紙錢,號稱要祭奠書中角色。2019年國慶節期間,兩名十幾歲的少女受網上營銷號的影響,在長沙高鐵站拉橫幅辱罵藝人,橫幅上寫著對藝人的侮辱性外號,將網絡暴力延伸到了線下。


飯圈互撕不僅吞噬了青少年群體的精力,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飯圈的戾氣正走向失控、黑化,甚至走火入魔。”有網友留言說,“這些粉絲自從追上一個星,大量時間泡在網絡上刷話題,語言、思維方式不知不覺都被同化汙化了,在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出現思想偏差,做出不理智行為。”還有網友表示,“在這樣充滿戾氣的互聯網環境中,會使有些青少年覺得,在網絡上肆無忌憚地嘲諷辱罵別人是對的,是法律奈何不了的。”

職黑引戰有八招

為何飯圈的戾氣難以控制?為何小摩擦總會上升為罵戰?熱搜上的粉絲互撕為何無休無止?這些問題始終讓飯圈以外的人們匪夷所思。青少年網絡言論集體失範的背後,到底是飯圈這一亞文化圈層的自身問題,還是有其他外在誘因?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職黑是這一現象愈演愈烈的幕後推手。


——看似粉絲擦槍走火,實為職黑下場引戰。

為何粉絲如此愛撕?半月談記者就此採訪了多個明星飯圈、明星經紀公司和社交媒體研究機構,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職黑水軍的拉踩與“引戰”,普通粉絲之間的看不順眼頂多是“圈地自萌”,很難撕出陣勢。

據瞭解,職黑水軍“拉踩”“引戰”主要有以下8個套路:壓紅熱搜;購買黑搜索詞條;編造黑搜索詞條,帶姓名“屠”微博廣場;多號聯動洗腦;炮製黑料發帖評論;捕風捉影造謠;在粉絲圈惡意引罵戰;針對部分活躍人士進行網絡暴力。

——看似匿名爆料,實為有意編料。

據瞭解,一些匿名網絡社區正成為飯圈大量盛行的網絡謠言傳播發酵的溫床。其中,最常見的是“兔區”——晉江論壇網絡留言區。由於IP隨機生成,“兔區”有大量明星團隊的職業粉絲,專門編造爆料、挑起爭端。然後通過營銷號,聯動豆瓣,聯動微博,將匿名區見不得光的謠言與紛爭搬運到實名區,引發關注,例如“求證,八組說XX”“鵝組說XX,怎麼看”。

——看似散落無序,背後卻串珠成“鏈”。

看似各自為戰的代拍、職黑、營銷號、黃牛背後,其實也存在一張大網。例如,天眼數據顯示,在微博上大部分搬運匿名留言區謠言的微博賬號均來自同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本身也涉及藝人公關業務。交保護費的“呵護有加”,不聽話的黑料不斷。有媒體爆料,代拍江湖中最好賣的不是美圖,而是黑圖和可以各種內涵聯想的“同框圖”。

業內人士分析,職黑產業鏈的崛起與流量經濟不斷做大有關。近年來,伴隨著文化產業的深度重構,粉絲群體購買力與明星商業價值直接掛鉤,網絡追星行為產生的流量便有了變現通道和商業價值。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流量經濟價值超過155億美元,而職黑產業牟利的方式,就是試圖通過各種陰招影響流量經濟,從中漁利。

——名為“引戰”實為“引流”,“潑糞”生意越做越火。

營銷號為了流量和點擊率,會故意造謠、挑事,粉絲對此會進行澄清和控評。如此一來一回之間,為營銷號帶來數百萬的點贊,獲得了極高的熱度。這樣的營銷號,聚集起黑粉群體,轉發明碼標價,少則幾萬多則六七十萬,還可以發起集資籌款,接廣告賺錢,甚至在被法院判罰後還能通過集資的方式來湊罰款。

在職黑重重套路與收割之下,在不少網絡社區,青少年言論失範問題日益突出。2019年前11個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明星起訴網友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70%的被告為30歲以下青少年,最小僅為19歲。

是監管缺位還是坐享紅利?

北京互聯網法院發佈的“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指出,互聯網平臺對不當網絡言論的擴散缺乏有效的管控。傳統的管理方式不僅不能適應新技術迭代發展的新形勢,而且現實中不排除有平臺跟風炒作,為追逐流量對一些網絡言論失範現象持放任態度。


業內人士反映,營銷號有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和利益點,有些平臺履行監管職責出工不出力,實際上是在“攪混水”,甚至充當“保護傘”。


“平臺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同時也是不良秩序的縱容者。他們需要這些混戰引發的熱度,因此默許這些網絡暴力行為,同時打著維護秩序的旗號向每個藝人、每個項目收取‘保護費’。平臺穩賺不賠。”一位明星經紀人告訴半月談記者。


該經紀人多次通過法律渠道起訴職黑,卻發現即便是打贏了官司,謠言造成的影響已經無法挽回,無奈之下開始自己研究路人號、水軍號、廣場控評、數據權重等,培植自己的回擊力量。


“平臺對於發佈內容具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極易引發監守自盜。”一位頭部流量藝人的經紀人表示,如今娛樂圈的“話筒”緊緊掌握在平臺手中,操控著粉絲們製造的流量流向,“指哪打哪”。“明星每年不投個幾百萬很難有‘曝光量’,只能花錢買話筒。希望平臺能負起應有責任,不能利用粉絲把場子弄得這麼亂。”


北京一名律師周兆成認為,自媒體時代“流量為王”的利益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及“激勵”部分自媒體賬號、網絡大V和網絡不法公司,為吸引眼球、賺取點擊、獲得廣告收入等利益,不惜鋌而走險。這種網絡亂象,越演越烈,已經形成為了“刷流量”的網絡黑產業。更有甚者,赤裸裸地侵犯公民隱私、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及敲詐勒索等。


“粉絲對文化工業的意義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朱麗麗說,互聯網社會將粉絲的力量量化。一方面,粉絲面對平臺應有清醒的認知,正視自己的權利,善用自己的權利,反思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平臺應有自己的態度、立場和分寸,保持自己的責任感、公共性。


“一旦發現有人利用網絡從事不法行為,平臺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並向有關部門舉報。”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加大對網絡行為的監管力度關鍵要壓實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消除網絡空間的法律“真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