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

明代我国城市经济高度繁荣,玉器的需求量亦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琢玉名匠辈出,玉器品种更加丰富,不管是文房用具、装饰品、陈设品等无一不有。随着商品化生产的发展,玉器艺术品数量空前高涨,琢玉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别是此时玉器不但吸收了历代治玉工艺的优良传统,还借鉴了其他工艺的表现手法,将线刻、镂空、浮雕、圆雕等技法融会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小编觉得,明玉工在仿古的同时也不乏加入自己的艺术创作,故明代的仿古玉器也有其独特美感。那么今天就请跟随小编走进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玉器世界吧。

明代仿古玉艺术

宋代始开的仿古之风,到明代更加广泛和成熟,正如明代高濂所说:“ 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帯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既然有利可图,仿古或伪古者必定日益增多,现在国内国外收藏的一些仿古或伪古玉器,便有很多出自明代玉工之手。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兽纽 夔龙纹樽,明, 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11.2厘米,口径6.2厘米。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饰夔 龙纹及 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 兽面纹。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 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明, 故宫博物院藏,

高12厘米,口径3.2-10厘米,

足径4.5-7.1厘米。

杯青玉质,扁圆形口,上部略宽。杯体上部饰细密的方格纹,两侧中间凸起条形戟,其下饰凤尾夔一周共6只,首尾相接。杯腹饰6组 蕉叶纹,叶脉细密,蕉叶间有阴线小兽面。杯的一侧 透雕凸起的 夔龙3只,大头细身,上下排列,另一侧有环形柄,杯柄上端为云形鋬,柄下又饰一夔龙。杯有椭圆形足。

此玉杯所饰 夔纹及 兽面纹与商、周、秦、汉器物中出现的花纹不同,环形柄及蕉叶纹也有较大的变化,图案风格接近宋、元时的作品,为明代仿古陈设品。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条纹兽耳簋,明, 故宫博物院藏,

高8.8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9.4厘米。

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簋两侧各有一个 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器身两面图案相同,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 夔纹。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簋为商、周时流行的食器,这件作品为仿古器,造型较商、周古器有所变化。明代,这类仿古簋可用于室内陈设,也可用于燃香。此簋的木盖为清宫所配, 紫檀木质,上雕仿古云纹及 镂空卷草纹,盖钮为元代玉件。从木盖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宫廷中曾作为贮放香料的香薰。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明, 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1.5厘米X6.5厘米,底径6.5厘米X4.5厘米,高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青玉兽耳仿古铜纹带座彞式炉,明,

故宫博物院藏,

通耳高11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九螭璧,明, 故宫博物院藏,

直径20.4厘米,孔径5.8厘米,厚2厘米。

玉璧为暗青色,有黄斑,圆形,一面饰 谷纹,一面 浮雕9条 螭纹。璧中央孔中1条螭纹为龙首、兽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条螭纹,皆小头独角,团团围住中孔之螭。璧边缘处有3条螭,后肢与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宋、元以后,多以螭 龙纹装饰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际的广阔,以九螭表示皇族的兴旺,应是明代宫廷用品。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青玉万寿耳乳钉纹杯,明,故宫博物院藏,

高4.4厘米,口径8厘米。

杯玉色青白,均匀。圆形,直口,圈足。杯外饰乳钉纹,一面为77粒,另一面为79粒。杯两侧有 镂雕耳,耳下部雕“卍”字符号,耳上部为平扳,其上琢有凸起的“寿”字 。杯耳的造型含万寿之意。此玉杯为明代的茶酒具。乳钉杯在明代非常流行,多成套使用。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青玉兽面 夔纹炉,明,故宫博物院藏,

高8.8厘米,口径9厘米。

炉青白玉质,色均匀。仿古簋样式,圆形,敞口,口沿下饰夔纹及凸起的小 兽面纹。炉腹微鼓,饰阴线 锦地,锦地上有凸起的兽面纹及夔纹。炉两侧有兽吞夔饰耳。圈足,足上有夔纹。炉内底部刻乾隆题诗:“伊谁割璞为磨锼, 蟠夔直纹制从周。博山应薄遗炎刘,肯教甲煎艳香留。宝兹韫德兼刚柔,虹光十丈屋梁浮。”款署“乾隆御题”并“古香”、“太 ”二印。

此器为明代陈设品,也用以烧香。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八 出戟方觚,明,故宫博物院藏,

高22.7厘米,

口径8.1-8.5厘米,足径4.9-6厘米。

作品为方柱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 夔纹,四面花纹相同。中部为觚腹,四面微外凸,饰变形蝉纹,花纹与觚颈纹饰相呼应。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稍短,上饰变形蝉纹。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线,戟线分成多节,每一节上有阴线图案。觚的四角饰有 镂雕的 卷草形装饰,这类装饰称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称为“八出戟”。明朝时多用觚作为室内陈设,觚内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 兽面纹匜杯,明, 故宫博物院藏,

高9.2厘米,口长13.2厘米,口宽7.5厘米。

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 夔纹、凤纹。中部为腹,上饰浅 浮雕兽面纹。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匜的四角及中部 出戟。匜柄为 兽吞式,柄上部为兽首,仿古样式,巨耳,粗眉,张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饰勾云纹。

匜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样式仿古匜而有所变化,装饰图案也与古器不同,凤纹的使用更具时代特色。此匜杯杯体方正,图案古朴,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明代匠人-陆子刚

陆子刚是明代治玉大家,在明代大批的玉雕能工巧匠中,留名的仅他一人,而且资料甚少,只知道他是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主要活动在苏州。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白玉“ 子刚”款山水人物纹方盒,明, 故宫博物院藏,

高6.2厘米,口边长7.8厘米 ,底边长6厘米。

白玉质地,颜色发灰。玉盒方形。盖面浅 浮雕山水人物图案,并有诗句“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器身与器盖的四侧边饰通景的 折枝四季 花卉纹。盒底部有“子刚”二字款。

子刚,即陆子刚。明代著作中对其有较多的记述,称其治玉为 吴中绝技,上下百年绝无敌手。陆子刚的治玉高峰期约在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其作品在当时成为权贵、富贾们追求和收藏的对象。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明,故宫博物院藏,

高11.4,口径4.2厘米,底径3.8厘米。

花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末署圆形“子”、方形“冈” 阴文二印。充满了 文人画韵味,格调高雅,技艺不凡。原藏清宫南库。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出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状矿床中(砂矿)。茶晶产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 子刚”款青玉 合卺杯,明, 故宫博物院藏,

高8.3厘米,口径5.8厘米。

杯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 绳纹,两筒间 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杯两侧分别琢凸起的篆文诗句,其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 祝允明”三字。

古时 “合卺”多指婚姻之事,合卺杯亦应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多为后人所仿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