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恐慌時你真不恐慌麼?別人貪婪時你真不貪婪麼?

最近好多小夥伴都在嚷嚷著要抄底,都認為大A股將會成為全球資產的避風港,現在2700點,是歷史性低點,一大批優質白馬股估值很低,科技股前途無量,基建今年要爆發,新基建今年要上天,而且英大證券“李大霄老師”已經在3000點的時候電焊了一個底,穩穩當當的,趕緊抄底去。

不知道有多少資金進去了?不知道這個底抄到了麼?總想抄底是一種病,得治。

金融資產什麼時候見底,沒有人能說的清楚。美國大統領特朗普不知道,只能在推特上給美國人喊口號;巴菲特老爺子不知道,但是就是虧得起,這你比不了;哪些大型投資機構的分析師不知道,只能嗶嗶一通之後,告訴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誰都不知道,你憑啥知道呢?

我們大多數人思考事物都是按照線性邏輯去理解,不去考慮時間帶來的指數級增長。

那麼什麼叫做線性思維呢?舉個例子:

比如房價三萬一平那麼貴,我這一個月五千的工資,啥時候能買得起?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線性思維。

是呀,一個月賺五千塊,吃喝拉撒花三千塊,每月結餘兩千塊,一年兩萬四。如果沒有父母幫助,80平的房子,240萬,首付三成加上交易成本約75萬,需要三十年才能攢夠首付錢。付完首付還得還房貸,怎麼算怎麼買不起房子。

如果你陷入這樣一個線性思維,生活和工作沒法進行了,你就在這個悲觀的圈子裡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當時真是社會並不是這樣的,當你一個月五千塊的時候,你要做的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人脈能力、工作能力,在提高自己的過程中,今年每月工資五千,明年每月工資一萬,後年可能就是兩萬,三年後就去創業了。這是一個年輕人應該有的心態,也是一個年輕人應該遵循的成長之路。

放棄線性思維,選擇指數級思維去理解事物,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這樣的。巴菲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錢都是在六十歲以後賺的,你也一樣,如果你不是出租車司機,不是僅僅依靠一份固定工資過活,你的賺錢曲線也會是這樣的。


別人恐慌時你真不恐慌麼?別人貪婪時你真不貪婪麼?

增長曲線

這是最樂觀的情況。

你面臨的現實也可能是這樣的,當年在一個單位混的不錯時,去創業了,創業一定不會一帆風水,你的賺錢曲線就變成螺旋式了。而這恰恰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界最正常的狀態。

比如我們今天說的資產價格的變化,我們選取一個小切入點談這個時,上漲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危機來臨時的下跌也不是一蹴而就。

我們先看兩幅圖,2008年金融危機時道瓊斯指數和上證指數的下跌過程。

別人恐慌時你真不恐慌麼?別人貪婪時你真不貪婪麼?

道瓊斯2008年金融危機時下跌曲線圖

別人恐慌時你真不恐慌麼?別人貪婪時你真不貪婪麼?

上證指數2008年金額危機時下跌曲線圖

別人恐慌時你真不恐慌麼?別人貪婪時你真不貪婪麼?

上證指數2015年“股災下跌曲線圖”

從事後上帝視角來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底在哪裡。但是當你身處其中,拿著自己的全部身家,你很難看清楚,即便你拿著募集來的資金,簽了免責聲明,也沒有人知道哪裡是底,所有人都只能去賭。

既然上一次危機來臨時,不知道底在哪裡,這一次也不知道底在哪裡,依然只能去賭。

儘管這次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是引爆的導火索不同。

2008年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產按揭抵押貸款發生大規模逾期引發的,美國人將這些房屋按揭貸款通過各種手段整合打包成按等份出售的金融資產,出售給銀行、養老基金、國家主權基金、個人投資者,並且引入銀行給這類資產增加信用,看上去完美無缺——有房產作抵押,借款人怎麼會不還錢?兜售資產的房地美、房麗美等機構資產上億美元,大而不倒,有什麼違約風險?有巨無霸的保險公司兜底,怕什麼?

一些看上去完美無瑕,沒想到從最底層倒了。所以整個鏈條上的金融機構無一倖免,資金短缺按照鏈條傳導,你倒了我倒,我倒了他再倒,整個金融機構出現系統性風險,並且累及各國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最終從資金短缺從金融界傳遞到實體企業,大家一片哀鴻遍野

資金短缺就是常說的流動性危機,這個東西很可怕,尤其是整個金融體系因為不良資產過多引發的,中央銀行都不好救。

這也是2008年危機和2020年危機最大的不同。

2020年的危機,並未傷及金融機構,所以系統性風險相對較小,大家主要任務就是共同抗擊疫情。

美國股市的交易方式與國內A股有很大的不同,美國是誰都可以加槓桿,門檻很低,所以基本上美股都是保證金交易。A股雖然也有融資融券業務,但還是有很大區別,不是所有個股都可以加槓桿,並且有50萬資金量這麼一個門檻,但是能夠槓桿交易的人也在少數。

槓桿交易好處就是漲起來賺錢很HAPPY,當然了另一方面跌起來,爆倉也很快,2015年的股災,多次熔斷就是監管層限制了當時的融資融券業務,投資者需要追加保證金,手裡有沒錢,只能拋售股票,大家一塊拋售,就是踩踏事件,下跌的趨勢擋都擋不住。

這次以每股為代表的的外圍股市也一樣,這一輪急速下跌,是由疫情恐慌情緒引發的去槓桿效應。疫情對經濟衝擊效應還沒有完全反應在資產價格,換句話說,還在下跌趨勢中。

恐慌和貪婪是每個人的本性,人皆有之,瘟疫蔓延、股價暴跌,參與其中的人皆恐慌,但要用理智去克服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