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下的士族與皇權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正是關於門閥世家衰落的真實寫照。而在東漢到東晉,世家門閥這個特權階層幾乎壟斷了政治和經濟領域。

到了東晉,世家門閥的勢力更為膨脹,甚至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其中王指的是琅琊王氏,馬指的是皇帝所代表的司馬家族。從東漢到西晉這兩百多年間,門閥其實一直為皇帝所用,始終處於皇權的控制下,為什麼到了東晉時期,門閥反而能與皇帝平起平坐了呢?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下的士族與皇權

士族的利益追求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世家門閥的利益需求是什麼。士族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徵,一般能被稱為士族的,往往是因為家族裡有因長期研究儒學或者玄學而逐漸積累起來的名望,除了壟斷文化外,士族還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可以說,這一階層,既有錢,又有地位。

在古代,由於經學的傳授經常集聚在一家之間,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非常看重出身的九品中正制來取官,士族既有得天獨厚地位,家族中又多是有名望的學者,因此士族出身的人經常被評為“上品”,擔任較高的官職。

長此以往,在經濟和文化上佔優勢的士族也逐漸掌握了政治權力。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宮中做妃子並不是世家大族的首選,為了鞏固家族的勢力,經常是幾個有名望的家族互相通婚。為了不嫁給皇帝做妃子,這些世家大族的閨秀甚至會故意將自己的容顏打扮地憔悴不堪,穿上破爛的衣服。晉武帝司馬炎選妃時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可以說是社會地位高、家族財產豐厚、朝廷里人脈資源豐富,甚至有的士族還掌握著兵權。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下的士族與皇權

魏晉南北朝士族的奢侈生活


然而士族兼併土地、和大量佔有勞動力,是與封建皇權的擴張相矛盾的,因此在漢朝時,皇帝們多次打擊地方豪強,東漢也曾實行度田制度,皇帝希望通過徹查士族的土地,找出藏匿在士族的人口,從而增加國家的收入。

但是宗法制度太強了,在宗法制度下,一個姓氏的人們,很容易就為了謀求發展而結成同盟,就這樣,士族依靠宗法制度也能夠自行發展,單憑皇權無法阻止。當然,作為知識階層的主體,士族也並不願意與皇帝撕破臉皮。雖然士族和皇權在經濟上存在矛盾,但是隻要這一時期皇權穩固,士族還是願意將家族的利益託付給皇家,在政治上效忠於皇權。

因為朝廷穩固,士族的發展就相對平穩,朝廷動盪,社會不安,士族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從東漢到西晉這一時期,士族基本上都處於皇權的控制下,只有在皇權徹底瓦解的時候,士族才會對皇位進行角逐。也就是說,只要皇權對士族自身的利益沒有什麼大的傷害,他們就可以一直保持對皇帝的忠心,始終支持皇帝。


“王與馬,共天下”局面的形成

士族為皇權服務的這種情況在東晉發生了改變。事情還要從東晉元帝司馬睿說起。西晉末年,司馬氏皇權衰微,社會動盪不堪,司馬睿那時擔任琅琊王,經過一番合計,司馬睿決定與出生於北方大士族琅琊王氏的王導進駐建康,並在王導的幫助下建立了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下的士族與皇權

司馬睿

由於司馬睿本人與西晉王室的血緣關係單薄,他只是西晉武帝的侄子,與晉惠帝、晉懷帝、晉愍帝的關係則更為疏遠,缺少稱帝的法統地位。而且在西晉皇室中,司馬睿即無名望,也無戰功,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所以從一開始,司馬睿就必須要依靠王導以及他背後的琅琊王氏。

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南下的北方士族以及南方的士族紛紛對司馬睿稱帝表示支持,投到司馬睿的陣營之下。當然了,琅琊王氏也是無利不起早,他們之所以選擇幫助司馬氏,完全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有少數民族入侵,他們需要藉助一個統一的政權維護自身的利益。司馬睿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自然對支持他的建立東晉的世家大族大肆封賞。

司馬睿的皇位是在世族門閥的幫助下建立並鞏固的,俗話說拿人手軟、吃人嘴短,受制於人的司馬睿也不得不與士族分享權力。至此,東晉門閥政治正式建立,這個時期的門閥不僅可以與皇權平坐,甚至還可以凌駕於皇權之上,更有甚者,則把持朝政、廢立皇帝,權勢滔天。

東晉的門閥和皇權之間的政治生態

從很多流傳至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窺探到東晉時期門閥和皇帝之間的博弈。東晉還沒有建立多久,與王導同樣出身於北方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王敦,依靠自己手中的重兵,在南方士族沈充的大力支持下,起兵反抗晉元帝,甚至攻下了東晉的都城建康,晉元帝眼看打不過王敦,自己的江山就要斷送在自己手裡,連忙向王敦求和。

據《晉書》記載,晉元帝派使者向王敦求和,態度十分恭敬謙卑,讓人難以相信這話是從一個皇帝口中說出的。晉元帝派遣的使者是這樣轉述皇帝的話的:“您如果還記得本朝給過您的恩惠,就在這個地方休戰吧,這樣天下的百姓還能得到安寧。如果您不這樣做,我就只好回到琅琊(晉元帝做琅琊王時的封地),把皇位讓給賢能的人。”

為了讓王敦退兵,晉元帝連連面也顧不得要了,甚至能說出只要王敦退兵,自己可以回到琅琊的話來,可見晉元帝這個皇帝當的有多卑微。更令人咂舌的是,王敦的族弟王導聽說王敦叛亂後,跪在皇宮的殿上,請求司馬睿降罪處罰,而司馬睿非但沒有處罰王家,反而恭敬地將王導從殿上扶了起來,就此將王敦叛亂這件事情揭了過去。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下的士族與皇權

王敦

皇帝當成晉元帝這樣,也夠窩囊的。在這件事之後,王敦不僅沒有停手,反而變本加厲,而晉元帝面對握有兵權的王敦束手無策,還得與王氏家族其他人虛與委蛇,營造出一種明君賢臣的假象,不久就鬱鬱而終。皇帝的日子都過成這樣,司馬氏家族其他人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王敦起兵時,曾派自己的侄子王廙殺了譙王司馬承,因為王氏勢力太強,兒子又年幼,司馬承的妻子趙氏怕惹出禍端,始終不敢告訴自己的兒子。

直到有一天,司馬承的兒子無忌將王廙的兒子帶回家,並告訴趙氏這是他的好朋友,見到此情此景,趙氏終於忍不住將保守多年的秘密向兒子傾盤托出。聽了母親的控訴後,無忌大驚失色,沒有想到自己的好友竟是殺父仇人的兒子,於是拔出刀劍衝出去尋仇,結果發現自己的那位朋友早就離開了,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在東晉建立的前二十年中,琅琊王氏始終在政治上佔據著主導地位,此後則是潁川虞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幾個家族輪流當政。但是在這幾個家族之間,也存在著鄙視鏈,魏晉社會門戶觀念非常嚴重,年代越久的士族越受到重視,即使他們的家族已經衰敗不堪,而那些新出現的士族的社會地位則往往比不上舊族。

《世說新語》中記載東晉時期陳留阮氏一位名叫陳裕的人曾經嘲笑陳郡謝氏的子孫“新出門戶,篤而無禮”。不過無論這幾個世家之間有什麼矛盾,東晉還是掌握在這幾個世家手裡,之所以需要皇帝的存在,是因為世家大族需要皇權的庇佑,但是他們不需要皇權的束縛,因此,東晉才會出現士族和皇帝共同把握政權的局面。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下的士族與皇權

在東晉的社會中,士族始終保持著超然地位。潁川虞氏當政時,南頓王司馬宗與庾亮有矛盾,被彈劾謀反,最終被庾亮派人殺害,他的妻子和兒子也被流放。西陽王司馬羕參與蘇峻叛亂,堅決反對士族外戚庾亮執政,最後落得被賜死的悲慘下場,他的兒子和弟弟也沒能倖免於難。

即使到了士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還是屬於社會的上層人士。侯景曾經向梁武帝提出請求,希望梁武帝能出面替自己求娶王謝兩家的女眷,梁武帝則說,王家和謝家是高門大戶,齊大非偶,你還是從朱家和張家趙合適的人求娶吧。

梁武帝的話一方面反映出他對侯景身份的蔑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士族的社會地位極高。也許是這件事情刺激了侯景,不久之後,侯景之亂爆發,門閥士族遭到屠戮,而在侯景之亂過後,士族氣數殆盡,再也不復從前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2】唐房玄齡編撰《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