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正地评价余秋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读客文摘




坦诚地讲,做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和如今的文学中年,我是受到过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浸染的。对于余先生的博学和余先生在文化上的高深造诣和著作等身的建树以及余先生的文采口才,我是怀着十二分的钦敬的。有拙诗可以见证:“秋雨才气干云天,锦绣文章人称羡。散文游记最叫绝,《文化苦旅》广为传。学界大咖不虚谈,通古晓今有实篇。风度儒雅大家范,书生意气眉宇间……”。



做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发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他文化创作上的一个巅峰,也是一部融合其文化睿智文化思考和人生体验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很多文人学者和大学生争相传颂并以一睹先睹为快事,甚至一度曾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至于在报刊杂志文化媒体上发表的关于《文化苦旅》的评论文章更是连篇累牍,难以计数。之后不久,余秋雨又做为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主评委频频出镜于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黄金时段,一时间人气飙升,名声大噪。等等这些,给余秋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荣光。



然而,好景不长,没出几年,余秋雨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诟病,渐渐淡出了文娱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怎么回事呢?众说纷纭。我分析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获得盛名后的“傲”与“飘”。

发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众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给他带来了巨大荣誉。青歌大赛主评委的频频“爆光”又使余秋雨迅速成为知名度颇高的文化“明星”,这可以说是余秋雨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但是,盛名之后的余秋雨不知是个性使然,还是“返朴归真”,反正是没有敛住过盛的锋芒,俨然以“中华文化第一人”自居,倨傲不谦,派头十足,常常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甚至目中无人的很不舒服的感觉。本来,“文人相轻”就是文化圈里一个相袭已久的痼疾陋习;本来,就有不少人对余秋雨的“爆红”很不服气;本来,就有很多的羡慕嫉妒恨。而盛名后的余秋雨又如此“骄狂自大,笑傲江湖”,自然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口诛笔伐了。



二,青歌大赛上的“炫”与“酸”。

曾经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是从全国范围内发现和选拔青年歌唱人才的重要赛事和平台,也是全国观众的文艺盛筵。余秋雨被聘为青歌大赛主评委,负责歌手文化知识的考核答辩。余秋雨的学识和声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似乎忽略了青歌大赛重在“歌”,文化知识只是对歌手的一个综合评估和考量,结果他给歌手们出了一道道相对高深的“文化难题”,甚至有些题竟然艰涩到连专业文化人士都“愧不能答”。而且余秋雨每每在解题中总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滔滔大论,难免给人一种借机炫耀自己学问高深之嫌。在文化人看来,余秋雨是在显摆,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在参赛歌手看来,余评委是在为难他(她)们,在很多观众看来,余老师做的有些过了,是迂腐或者说是“酸”等等。可以肯定,余秋雨对青歌大赛评委这个兼职很是尽心尽责的,也很投入,但也许是不得要领吧,总之,他是付出了很多,效果却是不尽人意。



三,婚姻传闻中的贬与损

余秋雨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变就传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暂且不表。第二段婚姻是跟马兰结为伉俪。大家知道,余秋雨是文化界名流和大家,气度不凡。马兰同样是著名的文艺界人士,当年安徽黄梅戏的当家花旦,是集戏、歌、舞和影视表演于一身的大才女,而且貌美如花,气质高雅。马兰当年嫁给大自己近二十岁的余秋雨也曾引起过一番轰动。祝贺者有之,赞许者有之,唏嘘者有之,为马兰惋惜者也有之。笔者曾写诗赞道:



“春风轻拂兰花艳,金曲绕梁送宛转。《西游记》里美煞眼,《张玉良传》含幽怨。影视戏曲都能演,风情万种人人赞。最叫好是黄梅戏,红遍江北又江南。秋雨潇潇随风潜,兰叶花香无须掩。珠联璧合成百年,道是一对好姻缘”。

余秋雨和马兰结为伉俪后,有一段时间也不断听到这对夫妇如何恩爱体贴的传闻。但是多年以后,忽然传出余秋雨又喜欢上一年轻女子欲与马兰分手的绯闻,众口铄金,对余秋雨的贬损更是接踵而至。然而又是几年过去了,余秋雨和马兰还是好好的两口子。



笔者以为,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个性。对于余秋雨的诟病,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美中不足,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性格和性情使然。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余秋雨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大学问家,但也不可能没有缺点缺憾和疏乎失误。我觉得,余先生的作品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灯影书画


笔者觉得,如今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水平和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余秋雨】

余秋雨的散文,在他最火的时候,是很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欣赏的,但是到了现在,好像调侃余秋雨的“没文化装有文化”、给余秋雨挑历史错误成为了主流,这很让笔者吃惊的。

我国八九十年代崛起的部分中年散文家们的散文,可以说是充斥着虚情假意和自我标榜,卖弄文采和拙劣的模仿,仅仅停留在字句上的雕琢,缺少深层次的思考。在形式上也非常单调,笼统的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有些人甚至在写法上也模式化了(如杨朔),让人实在看不下去。

【如今中小学课本已经没有了杨朔】

那一时期,散文的主力并不是上文所说的中年散文家,而是一批文坛宿将——被张爱玲夸赞“冲淡”的杨绛的《干校六记》;引起巨大轰动、诚实面对自我的巴金《随想录》(被批斗的人自我反省,批斗别人的红卫兵文学家们之后却说“我们不忏悔”“受害者已经原谅了我们,我们不忏悔”,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富有人生哲理和自我剖析的孙犁的散文;超然豁达的汪曾祺的散文……

这些叫得出名字的、扛起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散文大旗的,是老一辈的作家,反观杨朔等人(除史铁生等小部分人之外),他们的散文充满了布道者的说教色彩,总是要板着脸教训读者一番,虚假矫情,令人作呕。

在老一辈作家之后,接下散文繁荣大旗的正是余秋雨。

【余秋雨】

但是余秋雨和前辈们有极大的不同,他的散文篇幅很长,结合了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资料(是否符合历史另说),拥有巨大的思想容量,充满了理性色彩,又饱含抒情意味,在现代散文里,包括中国的散文大家鲁迅先生、周作人、茅盾、朱自清,国外的兰姆、蒲宁、蒙田等人都没有采用过这样的形式,这不能不说,是余秋雨的一大创举。

我们中国的散文之路,从五四以来,一向是重视抒情而忽视甚至压抑理性,我们害怕理性的思维会妨害我们所要抒发的感情,我们小心翼翼,不敢过分逾矩,生怕理性会导致散文缺少艺术性,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中这些理性的思考并没有妨碍他的抒情,反而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抒情反而因为理性的缺失有些泛滥了,部分读者因此诟病他的滥情——较之文中深刻的理性思考,抒情部分确实有些过了,不过他的理性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能够与抒情交融的。

余秋雨作为一个散文大家,笔者认为我们的目光应该首先投向他的创作,至于私生活部分,笔者不是当事人,对网上真真假假的传言也不敢尽信,因此也不敢妄加评论。

至于历史散文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问题,那都是瑕不掩瑜,不能因此抹煞了余秋雨在冲破散文旧规范上所做的贡献。


浔阳咸鱼


我不敢也没资格直接评价余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作品。高中时代认真读过他的《文化苦旅》和《霜冷长河》,特别是那篇《文字祭》,先后读过不下十遍,部分精彩章节几乎可以成诵。读研究生时,余老师曾到我所就读的院系作过学述报告,语言风趣,论点犀利,口才也很棒。常言道“文如其人”,我就从他的书里文字里,描述一下我心目中的余秋雨。



很有才华。我认为余秋雨是当代纯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是文学圈第一流的才子。他的散文札记里,可以读到朱自清、郁达夫的影子。文笔很美,甚至可以说是华丽,因此,即便是没有故事情节的手札,也可以让我安静的读完所有文字。



才思敏捷。读其文,思如泉涌,就是一种生活历练与思维磨洗,也是一种天份,天生对文字有感觉,即便所言之事格局不大,也能出口成章。

颇有情怀。与马兰的幸福婚姻,可以说明,余秋雨是一个敢爱的人,也是一个敢娶的人。他对爱情十分看重,或者说,爱情对他的人生之旅至关重要。



行事比较低调。举个例子,当年余秋雨先生到我所在院系作报告,学校同一期请了两位专家来,同样的讲学费(不高),易中天老师没有来,余秋雨老师到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文化圈中颇有盛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也容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平民观众不必过于执着孰是孰非。时间,总会给每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抱庸斋主。问候朋友。


抱庸詩書


先讲个故事吧。若干年前,我一朋友与余秋雨在杭州参加一个书法展览。吃饭时,二人正好挨着,酒过三巡,朋友问余:余老师,三点水加个来去的来,是个什么字?余秋雨来精神了,这个字念涞,河北有个涞水县,云云。

朋友又问,余老师,三点水加个来去的去,是个什么字?余秋雨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有这个字。

酒后出现这样的事,无可厚非。但它说明,再有文化的人,在惯性思维下,有时也会犯错误。

余先生是大学者,文化水平当然是极高的,其《文化苦旅》可以说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

前些年,看了他的《何谓文化》,却极其失望。其一,书中处处充斥着自我标榜,显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眼似乎能看透十多年后的事。

其二,详林嫂般的絮絮叨叨,前面说过的事,后面反复再提。

按理,这样一位学者,应该是沉得下来的,但他的表玩,却经常让人感觉有点飘,看来还是肚子里沉淀的东西不够多。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特别喜欢《文化苦旅》。

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感觉唯有“惊艳”二字来形容。

不同版本的“文化苦旅”我买了好几本,送给孩子和亲戚,让她们看看。极好的东西,忍不住推荐分享,就是这感觉。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中的第一篇《道士塔》,让我尤其喜欢。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用一种新的目光和角度,打开了中国散文的新一页,摈弃了过去游记的描写角度和流程。这种散文角度新颖,让读者眼前一亮,感觉像走进了别具风格的文化时空。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到后来看到许多对余秋雨的批判,还觉得奇怪。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这么多人符合着跟着起哄?说句良心话,《文化苦旅》真的不好吗?真的没有给你一份盛宴的满足感?纵观当前的散文阵地,虽然有许多的散文大师,但各有各的风格,谁能忽视文化散文的风采呢?

对于余秋雨散文受批判的事由,也没有仔细注意过,也没有看过那些批判性的文章。有时想读散文的时候,就读读天津出版社的《散文》刊物,读汪曾祺、周作人、周国平、余秋雨、鲁迅和张爱玲的散文,学习他们散文中,自己觉得好的一面。

近年网络上比较活跃的散文作者,也有几个佼佼者,让我喜欢和佩服。比如有周晓枫、习习、杨献平等,他们的散文,符合这个时代的眼光、口味。语言有质感、角度独特,接地气,贴近生活和命运。


之后,有人批判余秋雨出名后,人有点骄傲,有点飘,其他人也跟着起哄。咱们的文化传统习惯就是作文就应该谦虚和弯腰屈膝,唯唯诺诺,才让人赞叹。但凡有点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别具一格的行动,就是自傲。除非对死去的人的自信才肯认可。

不管余秋雨先生做人如何,读者只是他的读者,没有真实凭据,无法对他本人进行评论。他的文化散文的确是现代文学的一朵灿烂的花。多少年后,现在喜欢他散文的年轻人变成老年人时,也会一如既往的喜欢《文化苦旅》。


一串七珠读杂书


余秋雨的热潮基本上已经退却了,现在来评价余秋雨这个人,可能会稍微客观一点。从他《文化苦旅》出版的1992年算起,已经26年了,他的社会知名度呈现了爆炸般的效果,遭受的非议也指数级增加。

人红是非多,各界对于余秋雨的评价呈现出了极端的两极化,以至于在今天社交媒体爆发的情况下,对于余秋雨“爱哭”“诈捐”“文过饰非”的关注远超过余秋雨其他方面的成就。

余秋雨是当代文化史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得承认,余秋雨的影响力太大了,横跨文革、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近半个世纪,无论是文艺学术界还是传播界,都绕不开余秋雨。

先说我个人的阅读过程。仔细盘点了下,我也算余秋雨的一个老读者了,从1999年在高中用节余的饭费买了一本盗版的《文化苦旅》开始,十几年来,陆陆续续读了《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笛声何处》等等。在网络不发达和价值观萌芽阶段,对其书中的知识点和观点佩服的不得了。

后来读书多了点,做了媒体以后,再看到余秋雨先生的一些社会活动,有了含泪劝告灾民、“诈捐门”和后来出版《冰河》《空岛》等小说,尤其是小说写的不忍卒读,不知道他灵动的文笔去哪了。自此,对余秋雨的评价多了不少的负面。

但是,负面评价之外,他学术成就集中的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艺术方面,后来他走入大众领域以后,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余秋雨是绕不开的话题。

客观评价余秋雨的文化成就

首先他是一位严肃学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荒唐岁月,余秋雨能够闹中取静,潜心学问,拿出了《世界戏剧学》这样的皇皇巨著,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厉害的学者。1982年首次出版以后,立即风行大专院校,就获得了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当时余秋雨才36岁,与其一起获奖的是曲六乙、陈瘦竹、徐扶明等老一辈学者。

他后来的《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中国戏剧史》等著作都是资料翔实、观点鲜明。与大部分学术著作不同,他的著作不全是枯燥的理论,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还夹叙夹议,能在理论中夹杂对人生和历史的认知,不露痕迹,这显露的是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

我读他的昆曲著述《笛声何处》的时候,就有此感,文字漂亮,知识点齐备,比起现在同类著作,漂亮的多。他能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后来做到上戏院长,完全是靠实力。

九十年代消费文明兴盛,他转而投身大众文化。46岁推出“历史大散文”《文化苦旅》,将中国人对文学和历史的爱好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也打开了散文写作的一个新空间。从这本书开始,大陆的散文写作才从杨朔、秦牧的模式有了新气象,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落后于社交媒体时代的人

可能和职业、写作有关。余秋雨的性格中不乏所谓“矫情”的成分,而他的一些言论更是过度抒情的表现,比如“含泪劝告灾民……”,可以想象一下他这个出发点完全是人情道德,未考虑社会公义,知识分子的良知与价值坚守也没了。这是需要批评的一面。

不过,这些事情的真实场景不好还原,很容易成为罗生门。

这十多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社交媒体爆炸,让不少平媒时代的人物左支右绌,最为明显的是微博以前每条只能发200字的规定,让习惯了长篇大论的学者们就容易掉入“叙述圈套”,话题发酵速度远超过他们表达、解释的速度。

余秋雨的“污名化”也由此方面因素。当然,也不排除他有表演的嫌疑。客观环境之外,我们对他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能放下追究、探讨的可能性的。

最后,评价余秋雨需要道德与学术分开来看,不能因为争议就忽略了他在学术上的贡献。


何殊我


对余秋雨的回答己有楼上作者详细作答,我在这里来叙述一下余秋雨的两次婚姻。



秋雨前妻一一李红,1951年出生,上海人,曾下放农村做知青,知识分子家庭出身。1979年两人结婚,1984年大女儿出生。
李红与余秋雨婚后生活

是平地起步,哪时余秋雨也不出名,凭写作出书也挣不了多少稿费,何况人不出名,你的书稿送进出版社大门人家也懒得去看。

那时余秋雨几起几落,因在文革期间余秋雨曾在上海市委写作组做过写手,与“四人帮”属下朱永嘉一同工作过。经组织调查,余秋雨被迫辞职。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余秋雨又患上了肝炎。
李红是个争强好胜的女人,那时深圳建特区刚好开放,迫于家庭生计,李红于1989年辞职去了深圳打工。

李红去深圳一呆就是一年才回来一次,长年累月身边无女人的余秋雨就想入非非了,他竞偷偷与黄梅戏演员马兰好上人。等李红明白真相为时己晚,不得不于1992年7月被动离婚。幸好李红在深圳也发展的很好。



马兰,安徽太湖县人,1962年出生,与吴琼、吴亚玲、杨俊、袁玫统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
马兰长相靓丽、扮相俊美、戏曲唱腔圆润,曾饰演黄梅戏电影《龙女》而走红。


后又在86版电视剧《西游记》饰演唐僧母亲一角,更扩大了知应度。也许才子爱美女吧?余秋雨终于把小自己16岁的马兰追上了手。

希望读者从自己观点发表感想、评论,笔者“洞悉人生”在线等候。


文都杨稼


我也答一下。

文人相轻任何时候都有,我自己水平都压不住三两秤,有时候还想在网络上调侃几句。

才子大多锋芒毕露,个性往往任达不拘。要是林徽因和冰心生在现在,又互生罅隙,估计林徽因被骂绿茶婊,冰心被骂玛丽苏。



章太炎骂过的人,孙中山康有为刘半农黄克强慈慈禧光绪蒋介石悉数中招。韩寒文笔我也看了一些,韩寒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性格放荡不羁,离思想家还有喜马拉雅山那么高的距离。再百度一下韩寒骂过的人,一箩筐。

所以韩寒骂谁,我不care。生而为人,谁木有没有几个bug,闻人那个身上不背几个话题。年轻人有直抒胸臆,话不说也太憋屈。


我是非常喜欢的余杰这个才子的。引起我兴趣的原因,就是被骂的那个人,我一定会看看人家的文章,嗯,很不错我喜欢。


有句话说,在你贸然评价一个人之前,先了解一个人,然后,你会改变你的很多看法。我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年轻的时候那真是喜欢。

现在五十多了,再回头品味一下,呵呵很江南味道的一个人;虽为大家,但公私内外不分,放到台面上,呵呵,实在让人高看不起。




最后以老白的诗结尾吧。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9.04.15 晚

向小刘老师学习 瞎聊几句


笨笨伯伯


怎么评价余秋雨?有不同的呼声。我想问一下,一个没有杰出成就的人,会得到世界组织,世界著名大学的极高荣誉吗?

余秋雨被列入:

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

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大学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经英”,“中国文化坐标人物”。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每当中国出现一位杰出人物,就会出现吵杂的声音。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半生不熟的所谓文化评论家,作家,就会跳出来进行恶毒攻击。余秋雨在原则性问题上什么问题吗?在学术上不行吗?在品质上流氓吗?都不是!有人抓住马兰不放,两个人情投意和,年龄差距大一点算什么?还有人拿假捐款做文章,就是真的没捐又有什么了不起!这帮人明明自己是流氓却把屎盆子扣到别人头上,却卑鄙得暴露了自己。

有人不服吗?你拿出来能比得了余秋雨的东西看看!!


用户泰和



在“评价”前,先发两段“百度百科”关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或许有助于我们每一位想评价余先生的条友,能客观的下笔!


第一段:1989——1991年,(余秋雨先生)婉拒了升任几个省部级职位的征询,并开始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去院长(上海戏剧学院)职务的报告,辞职报告先后共递交23次……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在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由此成为在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第二段:2000年开始,由于全球考察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国内某些媒体为了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场效应,先由北大一个学生误信了一个上海文人的传言进行颠倒批判,即把周恩来总理为抢救教材编写组说成是“文革写作组”,并误植了那位上海文人自己参加的“石一歌”。由此,形成了十余年没有实证支撑的批判大潮……


在一大飙批判余先生的大军中,有一位特别起劲的上海文人,不惜笔墨连篇累牍的发文,对余先生文章的所谓“病句、错句”进行“指正、抨击”,其中有一篇文章,特别点名嘲笑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一文中,关于假想自己挡住列强抢走中国历史经卷藏书马车的去路的描述为“自不量力的自诩为拯救中国文化的堂吉诃德”,并声嘶力竭的质问:余秋雨,1你有什么资格拯救中国文化?同时,还煞有介事的指责余秋雨先生,一个现代人,妄想阻挡历史马车的文字,“是最为荒谬的文法错误”!


尽管此文发表后,受到许多文化大家的批判,指其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但该文依然被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当做砸向余秋雨先生的“石头”加以利用!时至今日,一些嫉贤妒能之徒和一些并不了解真相的条友,依然以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攻击、诋毁余先生!

余秋雨先生有没有毛病呢?当然会有,只要是人,谁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像鲁迅、茅盾、老舍、林语堂等等文化巨匠一样,只要愿意,一定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出一大堆的毛病。所以,余秋雨先生也不例外。问题是要看一些毛病都是些什么毛病,而且还要看这些毛病到底是不是他们的毛病。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何况,有许多所谓的毛病,还是有人刻意的栽赃呢!

因此,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一些负面评价,本人作为“局外人”,不知内情,自然不好说长道短。但是,有一点本人倒是可以确定(纯属个人意见),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余秋雨先生一定会与鲁迅、茅盾、老舍、林语堂……等一干中国文化巨匠齐名!这,算不算也是对余先生众多评价中的一种评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