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何不投靠大順政權,而選擇依附清朝?

你的歷史我來評


開篇語

明末清初時期,吳三桂為李自成大順政權和滿清政權致力於拉攏的對象,無論他傾斜於哪一方,對另一方方而言都是致命的打擊。

毫不誇張的說,吳三桂決定著這一時期的歷史走向,儘管他的勢力不容小覷,但也絕無自立的可能,他地處山海關,北面為滿清、南面有大順,腹背受敵。這個因素要求他必須投靠其中的一方,吳三桂經過深思熟慮,最後選擇了滿清政權,輔助清入住中原,打敗李自成。

正是他投靠滿清這一舉動,被後世人詬病為“漢奸”,演化出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戲謔之語,實際上,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的因素佔比微乎其微,下面聊聊吳三桂明明可以投靠大順,卻為什麼還是選擇了依附滿清少數民族政權。

一、大明政局驚變

中國封建王朝自夏商時起一直保持著凋敝至興盛再到衰落的記錄,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可以倖免,明朝也不例外。

晚明末期,從明神宗起,明朝社會矛盾已非常尖銳,土地兼併以及冗官、冗兵、冗費現象一直得不到緩解,雖然經歷了張居正變法,這一情況略有好轉,但由張居正一人主導的變法,隨著張居正的故去,其變法成果也被上層權貴一概抹消。

到了明思宗時期,崇禎帝欲改革弊政,卻未能認清時局,全力打擊閹黨,致使閹黨與東林黨的平衡關係遭到破壞,這裡並不提倡為閹黨首腦魏忠賢大奸大惡的形象平反,但大惡之人也往往有大敗,他能夠減輕百姓負擔,主張向士商階層徵稅的做法卻有助於減緩社會矛盾。

崇禎帝粉碎閹黨之後,代表大商人利益的東林黨,極力反對收取工商稅,負有財政赤字的大明王朝只得不斷向農民收取高額賦稅以維持朝廷運轉,其中軍事開支佔據絕大部分人經費。

大明朝末期天災不斷,瘟疫持續蔓延,朝廷無力施救百姓,紛亂的時局導致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扛起反叛大旗。

如,1633年從山西爆發的瘟疫,不久便席捲陝西、河北、山東、天津等地,持續至大明滅亡的1644年。

《明史》記載:一人染疾,傳及闔家,兩月喪亡。

屋漏偏逢連陰雨,這一時期,此處東北的滿清政權勢力日益強大,一直覬覦中原,明王朝內憂外患,顧此失彼,對於內亂與外敵應接不暇,大明王朝處在滅亡的邊緣。

二、明朝覆滅

1644年,明政府軍不敵大順政權,官府兵節節敗退,北京危在旦夕,崇禎急調吳三桂入京勤王。

此時,吳三桂統帥五萬兵馬在遼東防線負責阻擊清軍入關,當年3月5日,崇禎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火速回京救駕。

吳三桂接受任命後立即回援京師,然而遠水不解近渴,李自成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被迫自縊,大明王朝名存實亡。

3月22日,吳三桂軍行至河北玉田一帶,聽聞崇禎帝遇難訊息,頓時無主,噩耗來的過於突然,失去了大明王朝靠山的吳三桂不知何去何從。

此時,留給吳三桂的只有兩個選擇:依附大順政權或投靠滿清,也許選擇太多,猶豫也就會更持久,面對兩方優厚待遇的拉攏,他足足思考了一個月。

歷史證明,吳三桂最終選擇了清政府,他的這一舉動,使吳三桂成為明清之際乃至當代爭議性極大的人物。

然而,吳三桂真的“衝發一怒為紅顏”而投降清朝嗎?其實未必!

三、吳三桂棄順投清之原委

1、大順政權侵佔吳氏財產惹惱吳三桂

吳三桂為何降清?明末詩人吳偉業在《圓圓曲》一詩中這樣寫道“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顯然,大詩人吳偉業將吳三桂降清原因歸結為

其為報寵妾陳圓圓被霸佔之仇,後來這一觀點被後世人所接受,並流傳為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陳圓圓是誰?陳圓圓為江蘇人,性情溫文爾雅,長相甜美,入選“秦淮八豔”之一,被吳三桂納為妾。

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明京師,由於軍紀不嚴,且大順政權“以劫富濟貧”為口號,肆虐搶奪明士大夫階級家產,大將劉宗敏在招攬吳三桂之際,卻搶佔了其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悲不自勝,下定決心聯合清軍,攻入北京,以洗刷恥辱。

近年來,史學家重新審視吳三桂投清原因,否定了在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代軍事專家吳三桂僅因一妾得失來決定政治前途,認為是因李自成農民軍招撫策略不當導致的,分析如下:

李自成初入北京之時,李自成詔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實踐證明,一些錯誤往往是由陰差陽錯的事務巧合造成的,例如李自成和吳三桂。

大順政權進駐北京沒多久,開始實行“拷掠京官、追贓助餉”的政策,李自成派親信劉宗敏全權處理相關事宜。

不過劉宗敏這位沒讀過書的高官,並不知道如何妥善解決,實施了一個昏招:若是達官顯貴,隨意抄家,並根據官員品級列出繳餉額,如果有人不予滿足,便會招致嚴刑拷打,這一昏招的實行頓時將繁華的大明都城搞的人人自危,唯恐大難臨頭。

其中,吳三桂一家也未能倖免,吳家被搶掠一空,吳三桂之父吳襄也受拷打之禍,吳三桂得知後憤怒不已,和大順本有殺君之仇為報,自己的家族又遭受如此災難,他又如何能說服自己不計前嫌依附大順呢?

吳三桂至少本已決定投靠大順,李自成畢竟為漢人,清為少數民族政權,況且,清軍多次敗北於自家軍,在吳三桂看來,清朝絕不是最優選。

然而,吳三桂正準備南歸依附大順,李自成卻不能妥善保護吳家,面對君父之仇,他徹底摒棄了大順政權。

2、吳三桂聯清抗順

吳三桂倒李之後,統帥五萬大軍折反,李自成聞訊,對吳態度變撫為剿,親率20士兵並攜帶吳襄急行軍追擊。

吳三桂為避免連累父親,寫了一封決裂信:“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傍以誘之,桂不願也。”

4月21日,雙方軍隊在李自成在山海關遭遇,一場大戰終於爆發。次日,由於實力相差懸殊,吳軍不敵。

吳三桂腹背受敵,與南明小朝廷隔空相望卻不能取得聯繫,向清軍求援,成為他唯一的選擇,從此他踏上了降清之路。

吳三桂致書多爾袞:“三桂受國厚恩,閥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吊,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吳三桂以大明孤臣自居,派親信郭雲龍、孫文歡等人赴清求援。後來,吳三桂求的援軍後,以“復君父之仇”的口號向李自成軍發起反攻,吳清聯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李自成軍難以抵擋,不斷遭受重創,逐漸淡出了歷史視線。

話說吳三桂以孤臣身份邀請清軍去關,打敗大順政權,但尚未表明臣服清軍的態度,不過俗語言“請神容易送神難”,山海關戰役後,各方軍事力量發生明顯的變化,李自成軍奄奄一息,吳三桂一軍也絕不是清軍的對手。

多爾袞率軍入京後,以高官厚祿結交大明遺臣,士大夫階層紛紛歸順大清。這時,吳三桂也不得不臣服於自己曾經的手下敗將,清政府面對這位大功臣也毫不手軟,賞其藩王爵位。

清朝著名詩人陳碧城看待吳三桂降清一事,曾詩云:

全家白骨卻灰寒,饒偉峨眉匹馬還;

妬婦駭兒並珍惜,衝冠未必為紅顏。

結語

李自成政權實施“追贓助餉”政策,激化了社會矛盾,無論權貴還是平民百姓都人心惶惶,吳三桂面對國恨家仇,無奈被逼向滿清。

李自成勢力不能審時度勢,李自成用人不當,大順高層權貴眼光短淺,在招降吳三桂之際,不能善待吳氏一家,還拷打吳三桂之父。總之,李自成治軍不嚴是失敗根源。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吳三桂憑藉一人之力成功改寫明亡後的歷史走向,輔助清朝平定大順及南明小朝廷。清得以入主中原,建立統一王朝。

如今看來,吳三桂被視為判國投敵的罪人,實再言過其實:其一、是因為吳三桂降清也是無奈之舉;其二,無論這兩方勢力,哪一方獲勝,都不會妨礙中華文明的發展。


橙子成長記


導語:吳三桂在明朝滅亡以後,一開始是要投靠大順政權的;可是後來從北京傳來大順軍拷掠官紳、追繳贓款、軍紀敗壞、騷擾百姓的消息,更兼大順政權拘押了他的父親吳襄及其他家人,抄了他的家資田產,而且大順政權第二號人物劉宗敏還搶奪了他的愛妾陳圓圓。這一切,使手握重兵的沙場悍將吳三桂怒火萬丈。

再加上大順政權在北京施行的錯誤政策,也使得吳三桂及其部下將領都認為李自成絕非是能夠坐天下的真龍天子;“流賊終究是流賊啊”!吳三桂一聲長嘆,遂決定向清朝借兵,共同對付李自成大順政權。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賦稅沉重,更兼天災人禍,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無以為生。流民起義頻繁爆發,此起彼伏。朝廷在遼東清軍的侵犯和內地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下,左支右拙,精疲力竭。

自從1643年10月明朝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所部主力被大順軍殲滅以後,各階層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把希望寄託於大順政權。企盼著大順政權能夠迅速重建社會秩序,恢復正常生活,發展生產經濟,讓大家安居樂業,再不受戰亂之苦。

所以,李自成自山西進軍北京,一路上明朝文臣武將不做抵抗,紛紛投降;使李自成順利攻入北京城,滅亡了明朝。

明朝官紳當中的絕大多數人把“明亡順興”看成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紛紛歸附李自成大順政權。其中有很多人爭先投靠,希冀躋身於新興的大順朝定鼎功臣之列;有些人雖心懷疑懼,但為形勢所迫而隨大流。總之,在大順軍被清軍擊敗以前,漢族官紳中的大批文官武將都以投靠大順政權為惟一出路,而不可能設想去投靠偏處遼東的一個語言、風俗都有很大差異的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清政權。

吳三桂也不例外!

其實,明朝滅亡後,吳三桂首選的出路,就是投靠大順政權。因為吳三桂作為明朝遼東大將,長期與清軍作戰,雙方屢番血戰,結下了血海深仇。而且,皇太極多次讓祖大壽等吳三桂的親朋故舊寫信,勸說吳三桂投降清朝。吳三桂每次都堅決拒絕了。因此,皇太極及其他滿清貴族都對吳三桂痛恨之極。

由此可見,吳三桂一開始投降李自成大順政權,是真心的。

吳三桂滿心以為自己此次進北京晉見李自成,一定會躋身於新朝權貴行列。誰知道吳三桂在進京的路上,不斷聽到大順軍在北京城中的殘暴行徑,吳三桂雖然認為這是道聽途說,不足為信,可是,他的內心已經是非常疑慮了。

不久,吳三桂在路上遇到了父親吳襄派來找他的家丁。從這個家丁口中,吳三桂聽到的消息使他大為震驚。

大順政權在北京的作為實在超出了吳三桂的想象。這哪裡是建立新朝的氣象啊!簡直就是一群土匪進了村嘛!

尤其令吳三桂氣憤的是:大順政權為了籌措軍餉,大批逮捕明朝官紳士大夫,不論清廉貪瀆,一概嚴刑逼供,勒令官員們交出家產,實現“追贓助餉”的目的。在這大規模的追贓行動中,李自成大順政權竟然絲毫也沒有顧忌吳三桂這位邊關大將的面子,不但抄了吳三桂在北京的家,搶走了所有的財物,而且還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及其他家人全部抓入監牢,繼續嚴刑追贓。

最後,那個令吳三桂五雷轟頂的消息使他徹底崩潰了:大順政權的第二號人物——權將軍劉宗敏,強行從吳府把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給搶走了。

“大丈夫生於世間,連一個女子都無法保護,還有何用!”吳三桂立即召集眾將開會商議。

“唉,流賊終究是流賊啊,實在是上不得檯面。”聽到吳三桂傳達的來自北京城中的消息之後,關寧軍將領們大失所望,紛紛搖頭嘆息。

明朝亡了,大順政權又不具備建立新朝的氣象;那麼,吳三桂與關寧軍將士們何去何從呢?

經過一番商議,關寧軍將領們達成一致意見:高舉恢復明朝的大旗,派能員去清方借兵,共同打擊李自成大順軍;奪回崇禎的太子,再建大明王朝。事成之後,對秦朝裂土送金,表達謝意。

於是,吳三桂停止前往北京,立刻回師,襲佔了山海關。關寧軍據關而守,準備同大順軍決一死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戰場上英武過人的吳三桂,在政治上卻遠不及狡詐陰險的多爾袞和范文程。多爾袞一步步地設下圈套,誘使吳三桂墜入陷阱;最終,在多爾袞的逼迫之下,吳三桂不得不違心地投降了清朝,成為清朝征服中國的馬前卒。

結語:吳三桂一開始是要投靠李自成大順政權的。但是,大順政權嚴重侵犯了吳三桂的切身利益,使吳三桂痛恨不已,決意與李自成大順政權為敵。可是,吳三桂清醒地認識到:單單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是打不過李自成大順軍的;因此吳三桂只能求助於清朝,從而被政治高手多爾袞玩弄於股掌之中;最終,吳三桂不得不違心地投降了清朝。


品茗讀史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提到吳三桂降清,很多人不由得聯想到“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他是因為李自成霸佔他心愛的陳圓圓,為了報復,於是放清軍入關,歸降清朝。

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軍隊重要將領,吳三桂並不是那種只會紙上談兵或者庸碌無為之輩,這樣的人,即便陳圓圓再傾國傾城,他也不會輕易被美色衝昏頭腦。所以衝冠一怒為紅顏且是茶餘飯後的八卦之談,真正讓他放清軍入關降清另有他因。

崇禎帝還在位時期,吳三桂在抗擊清軍的前線,作戰勇猛,崇禎帝頗為欣賞他,賜他尚方寶劍。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盡,吳三桂失去了依仗。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歸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或是歸降清朝。

從當時的民族情感來說,吳三桂本來選擇歸順大順政權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可後面發生的一些事,讓吳三桂放棄大順政權,歸降大清。

李自成的軍隊攻佔北京沒多久,農民軍就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逼他們交出錢財,導致京中人心惶惶,恐怖的氛圍籠罩。

李自成代表的是農民階級,而吳三桂等官員富豪代表的則是地主階級,在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李自成政權在京城中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對吳三桂些地主階級利益的損害。

其次,李自成軍隊逐漸出現渙散,一些弊端逐漸浮現,也未能實現所打出的旗號“均田免糧”也並沒有實現,大順政權逐漸失去民心。

還有一點,早在崇禎十六年時,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已經降清,當時皇太極也通過祖大壽這條線,表達過招攬吳三桂之意。吳三桂不是沒有動搖,只是當時並不強烈。此時看到李自成政權的情況,堅定了吳三桂的心意。

對吳三桂來說,封建社會這對主要矛盾,遠比滿、漢之間的問題更加重要,若是歸順了李自成,利益結果絕對不會比歸降清朝來的好。另一方面,他也看到自己的舅舅祖大壽,經歷兩次降清,清朝仍然對他以禮相待,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

綜合考慮之下,吳三桂放棄掙扎,徹底依附清朝,清朝定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若淺話史


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漢族,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高郵)。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

  後人評價稱:他能夠認清社會形勢發展的大趨勢,歸順清廷對於大清快速的統一中國是有一定貢獻;康熙帝時期,舉兵造反,違背歷史發展造成生靈塗炭,後又高舉“反清復明”旗幟建立“吳周”政權,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投降李自成有五個理由,但降清之又一個.

一:投降李自成的5個理由

 第一,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已經是眾望所歸,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李自成佔據了大半個天下,投降李自成是順應潮流.

第二,大順政權的建立者和統治者同樣都是漢人,而關外是異族政權,正所謂“異性改號,謂之亡國”對於吳三桂來說,不過是易主,不需要承擔民族罪人的罪名.

第三,吳三桂率領的關遼鐵騎長期與清軍作戰,雙方結下不少冤仇,不大可能與清軍合作.

第四,當時吳三桂在外征戰,但是他的父母家人卻都在北京城內,吳的家人自然就在李自成的控制下,如果吳投清,家人自然成人質,後來也驗證,在投降清軍之後,李自成殺掉其父.

第五,個人利益是吳三桂考慮的最重要因素

  但最終降清卻只有一個理由,正是上述事實發生了偏差,李自成在北京推行的“追贓助餉”運動損害了吳三桂的利益,讓他對“父子封侯”的承諾產生了疑慮,直接導致吳三桂反叛投清.


看我的帽子漂亮嗎YD


衝冠一怒為紅顏,這一句慷慨激昂的話,曾經讓世人對吳三桂冠以至情至性的好名聲,可這背後又是否真實呢?本應該去救援明朝勤王的吳三桂為何打開山海關的大門,讓異族人的軍隊湧進自己的家國?同為漢人的闖王李自成的大順王朝,為什麼沒能贏得吳三桂的青睞?這些,接下來都將在你面前呈現。


天下第一關和得之可得天下的吳三桂

  • 明朝庭的屏障——山海關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經過二百七十六年,到了明崇禎帝時已經沒有永樂時那麼強大輝煌,這時的明朝南邊有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北邊山海關外有虎視眈眈的後金政權,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山海關,這道橫於東北進京道路的關隘,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屏障,用於阻隔關外的少數民族的鐵門,戰略意義之大,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麼重要的關隘,其看護之人也必然是各家勢力爭取的對象,此時的山海關掌控者就是總兵吳三桂。

  • 左右天下的吳三桂,此時也在左右不定

吳三桂,明朝末年的重要軍事人物,其父吳襄任職錦州總兵,其自身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公元1644年的吳三桂是糾結的,案上是崇禎皇帝頒下的讓他火速率精銳回京護駕以及對他的進一步封賞令。另一方面,為了爭取吳三桂,李自成也早早送來了四萬兩白銀作為犒賞之用。而關外則是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也是努力示好的一方。三方勢力都在爭取自己,這讓吳三桂很是糾結。按理說,這是一道很好的選擇題,火速帶兵回去救援水火之中的崇禎皇帝,憑藉自己的五萬精銳和皇帝的軍隊,打敗農民軍是不成問題的,而且事後得到的封賞也會豐厚。再次投降李自成,同為漢人,一起推翻明朝暴政,開國之功足以讓吳三桂名垂千古。最終考量一番,吳三桂引兵南下。

平西王 吳三桂

救援途中,卻聞惡訊,吳三桂怒了!

  • 千里勤王,卻中途聽聞皇帝已死

在考量一番之後,吳三桂沒有選擇關外的後金,而是引軍南下。這裡南下並不是立馬救援支持哪一方,而是對明崇禎和李自成做一個觀望,看情況對自己有利再出手,這就是吳三桂。在吳三桂進軍的同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加快進攻明朝,並於1644年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這時輪到吳三桂做行動了,正當他要去匯合李自成的時候,兩個消息傳來。

  • 亂世紅顏,家仇國恨,為了陳圓圓,他吳三桂怒了。

就在吳三桂準備要兵發北京現李自成獻好的時候,傳來兩個消息讓吳三桂憤怒了。那是什麼消息讓這位手握重兵、左右戰局的總兵如此憤怒,並最終投向了關外的異族人?

原來李自成的大順攻破北京後,在經過了初期的整頓之後,農民階層的侷限性暴露出來。先是拷略明朝舊官員、搜奪其財富,而這裡面就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起義軍把吳襄抓起來拷打。吳襄連發書信給吳三桂,讓他帶兵來救自己,這是吳三桂怒因之一。第二也是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屬下劉忠敏擄走。陳圓圓,名妓,秦淮八豔之一,是吳三桂最寵愛的妾。現在愛妾被人搶走,吳三桂如何也不能忍,於是立馬掉頭,聯合後金的

多爾袞,一起進攻李自成,並在一片石戰場將李自成打敗,致使李自成退出北京,並最終在九安山兵敗被殺。

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的陳圓圓

結語

世人都說吳三桂之所以投降大清而不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是因為陳圓圓,這是人們更想相信紅顏禍國。其實吳三桂就是個投機取巧的軍閥,在起義軍、明朝、大清三者中選擇獲利最大的一方,他看出來農民階層的大順政權不能成事,就轉頭給大清開了山海關。最終,他獲封平西王永鎮雲南,卻在三十年後起兵反清,真正是個勢利舊軍閥。可憐了陳圓圓,因為豔名,硬是承受世人的輕視,粉末了吳三桂的漢奸之名,可悲!


愛鏟屎的貓


吳三桂這個人,並不是那種左選擇題要不A要不B的人。從他後面的所有舉動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野心家。

野心家想要什麼?那就是獲取最大的利益。

後來成為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曾經是山東總兵,他曾經說過,天下大亂,山東不為他人所得也。這就是野心家的心裡話,吳三桂也是這樣。

天下大亂,我為什麼就不能割據一方?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崇禎十七年三月五日,崇禎皇帝下旨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讓他進關勤王。吳三桂十九日才到山海關,二十二日走到唐山,他的行軍很慢,就是在等李自成破城。隨後傳來崇禎皇帝自盡的消息,吳三桂立即回軍北上山海關。他需要一塊地盤來當自己的籌碼。

這段時間,吳三桂在等待李自成、南明和建州的報價。出於明末人士的心裡,他其實對李自成有所好感,但他等來的報價是三月底的換防,吳三桂很失望,他感到受到了輕視,那麼就打一仗,讓你知道我的實力。

吳三桂在三月底擊敗了唐通。值得注意的是,他這個時候給李自成去信,要求送還太子。這個姿態一方面是告訴李自成,你別想像其他人一樣忽悠我,我的價碼高,另一方面也是給南明做姿態,我是孤懸邊外的遺民。

遺憾的是,南明正在陷入繼位之爭,而李自成並沒有真正搞明白吳三桂的實力和他後面的威脅。李自成於四月十三日出兵了。

事到這裡不妨假設,如果當李自成收到唐通的戰報,然後立即做足姿態封吳三桂官爵,吳三桂一定就會就此投降李自成。

一片石大戰後,建州那邊直接封王。吳三桂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全部,野心家的一個夢想實現了。


甲申十七年


大家好,我是歷史創作人,吳三桂當時是要帶兵投靠大順政權的,是走了一半的路,才一怒之下投靠清軍的。

1644年李自成圍攻北京,當時京城十萬火急,崇禎皇帝命令所有將軍火速進京保衛,當時吳三桂在山海關,收到命令後就領兵返京,但是走到半路,收到消息說,北京已經被攻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這時候內有李自成,外有清軍,兩方勢力都比較大,北京失陷,崇禎皇帝也自盡了,吳三桂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進退都不行,但是吳三桂也不想被漢人千年唾罵,就打算投靠李自成。

誰知剛走沒多久,就有京城中僕人帶信,說 吳三桂一家老小,全被抓了,財產被全部沒收,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宰相劉宗敏搶去了,吳三桂聽後火冒三丈,然後令軍隊穿上孝服,命令屬下將領誓死為崇禎皇帝報仇。

於是吳三桂就掉頭就投靠了清軍,請求清軍出兵一起進京剿匪,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帶領清軍一路打入北京城,讓清軍進關當了漢人的家,因為山海關是吳三桂直接打開放清軍進來的,引狼入室,所以在漢人眼裡吳三桂就是最大的漢奸。

以上是個人看法,希望大家可以在此一起交流歷史。


歷史文明錄


關於吳三桂投靠大清基本都是流傳出三個主要的原因,一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二是忠孝仁義不允許,三是觀現在,看後期。

據說在李自成進城以後,就放任自己的收下燒殺搶掠,導致了很多的人無辜死亡,同樣這樣放任屬下的行為也是導致了李自成失去了民心。

同樣的非常不幸的是,這些受苦受難的人中就有吳三桂最喜歡的一個小妾和他的父親,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來來說,妻子受辱已經難以忍受,何況自己的父親也是也因此受難。

這已經讓吳三桂心涼了。還有最後一個至關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個成熟的古代政治家和軍事家,最看重的是不是可以有一個有希望陣營。

和當時的清朝相比,李自成明顯是處於弱勢的一方。相對比兩方的陣營,一般人都可以看到了作為農民起義家的李自成明顯是無法長久的。

所以三種因素交加在一起導致了吳三桂最後放棄了大順。


笑看流年世態


在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後,吳三桂統領的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一直都在觀望時局的發展,當時雖然李自成得到了明朝的江山,但江南的政權都還在明朝的官員控制之下。李自成只控制了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一帶,江南的明朝官員很多也在觀望時局的發展。 而此時的李自成基本上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手下的將軍和謀士只有李巖和宋獻策相對保持著清醒,李自成等人夢想著江南的半壁江山可以“傳檄而定”。 於是,李自成開始在北京大肆逮捕拷打明朝官員和富紳,逼他們交出錢財,軍紀已經開始敗壞。吳三桂派到京城的探視人員不斷將李自成不得民心的消息報告給吳三桂。 雖然吳三桂的父親吳驤出具書信讓吳三桂歸順李自成,但吳三桂從李自成的軍隊軍紀嚴重敗壞,北京的老百姓日益不滿並開始懷念崇禎皇帝,人心已經轉向明朝這樣的現實中看出李自成的政權根基開始動搖不穩, 隨時都可能因為人民的不滿和明朝的江南官員起兵對抗而土崩瓦解。 本來已經在父親的書信勸說下準備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開始動搖轉向,而廣大老百姓開始想念崇禎皇帝的消息更讓他的想法堅定,就是暫時不能投奔李自成。畢竟那個時候,北京的老百姓受明朝的宣傳影響嚴重,李自成被稱為“流賊”,老百姓認可的事皇室的統治。 在這方面,北京的老百姓和李自成早期起義經過的陝西、河南不一樣,李自成早期的根據地還鎮壓地主,提出“均田免糧”宣明的政治主張,將土地分給農民,所以農民非常擁護起義軍,大批的農民參與到推翻明朝政權的鬥爭中。 北京則完全不一樣,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忙著登基當皇帝,根本沒有針對政權的鞏固而制定一系列政策,加上軍紀敗壞,老百姓已經開始疏遠起義軍了。 關鍵時刻,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視為奇恥大辱,鐵心和李自成為敵,他開始並沒有投降滿清,而是向滿清借兵,打著恢復明朝江山的旗號和李自成決鬥。 後來滿清大軍入關,吳三桂就是想阻攔也不可能了,於是就順勢投降滿清,最後也落下歷史上“千古漢奸”的罵名。



小輝輝部落


吳三桂,是準備投降大順的。

吳三桂,也算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並且也不斷收到李自成的招降。

在這個歷史的關頭,吳三桂一開始也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也已經做好了準備。

首先,吳三桂駐守關外,與後金常年打仗,各有傷亡,雖說各為其主,但是畢竟分屬不同民族,也算是世仇。

其次,畢竟李自成已經攻下了北京,大明從正統已經亡了,而且李自成也是漢人,吳三桂與李自成沒有交過手,與李自成並無血仇,因此對吳三桂來說投靠大順是第一選擇。

所以,吳三桂是準備投靠大順的。

問題壞就壞在了李自成的政策除了問題。

李自成進了北京以後,對明朝宗室非常寬大,還主動邀請明太子朱慈烺共同進餐。在朱慈烺提出“不可驚擾祖宗陵寢,禮葬父皇母后,誅殺不忠不義的投降官員”三個請求後,李自成並沒有生氣,而是表示盡力而為。後來,李自成還加封他為宋王。

除了對待皇室成員的態度好之外,李自成還專門令人在北京城內張貼告示,下令“凡傷人以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但是,讓李自成措手不及的是,堂堂大明國庫只有區區幾十萬兩白銀。這讓李自成十分為難,沒有錢,手下這麼多軍隊吃什麼,拿什麼發糧餉?又不能馬上伸手向百姓要。於是他就把目光投向了明朝官員身上,派出大將劉宗敏嚮明朝投降官員徵繳軍餉,最後闖軍從這些投降官員身上收穫了幾千萬兩白銀,但是在整個催款過程中,劉宗敏縱容手下的士兵,對明朝官員進行了搶劫、掠奪、姦淫婦女等行為,這裡面就包括了吳三桂的家眷,吳三桂的父親被打,愛妾陳圓圓被劫走。

事情很快傳到了吳三桂的耳朵裡。本來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正在進京路上,聽說自己全家被劫,連陳圓圓都被劫走的消息後,大怒,立刻率大軍返回了山海關。

李自成在聽到消息後,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無奈之下,他決定親率大軍收復吳三桂。而吳三桂則非常清楚,假如自己與李自成決戰,可能會有所不敵。於是他與清廷攝政王多爾袞達成了借兵的合作協議,共同對付李自成。

於是在一片石,李自成的大軍和吳三桂的關寧軍處於膠著時期,清軍突然殺出,於是李自成大敗而歸,而吳三桂也已經無路可退,引狼入室,最終成為歷史上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