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往畅行,隐形“战士” · 满满创意的脑(三)

60多个日日夜夜,200多人忘我付出,“1+1+7”抗疫复工大数据全家桶,覆盖6亿用户……走进中国电科“一网畅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攻关团队,走近以大数据抗击疫情的隐形“战士”,从“责任”“创新”“卓越”“共享”四个方面,体悟价值奉献,收获共鸣感动。本文为第三篇——“

创新”。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全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国内尚不多见,没有以往经验可借鉴。

意往畅行,隐形“战士” · 满满创意的脑(三)

知难不退,不胜不归。面对疫情,在集团党组的带领下,血液里流淌着“蓝色基因”的电科人,“点亮”满是创意的大脑,用“创新创造”的方法爬坡过坎、奋勇向前。

这种创新创造,既包括技术内容,也包括研发模式。

“接到任务的时,就在想我们能用大数据能为疫情做什么。”中国电科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晖说。经过深入思考,他和团队发现,可以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流行病毒扩散分析模型构建、病毒溯源,这对防控救治、资源调配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意往畅行,隐形“战士” · 满满创意的脑(三)

于是,他们带着迸发出的灵感火花,勇敢地迈上这一条还没有人走过的征途。

传染病防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团队此前没有从事过流行病毒扩散分析的相关经验。为使模型更专业精准,他们一方面抓紧时间学习新型冠状病毒及其防控科学知识、传染病管理与防控基础知识、国家防疫政策和精神等,一方面主动与相关医学专家联系,了解疾病流行病学大数据分析所需基本参数与条件,为数据模型科学建立奠定了医学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运用积累的大数据建模分析技术,汇集、整合、分析传染源相关信息,建立数据模型,把大海捞针变成按图索骥,并在短时间内将疫情情况可视化地展示出来,为研判当期疫情态势、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控制传播途径,赢得时间,提供决策参考……

意往畅行,隐形“战士” · 满满创意的脑(三)

仿佛精密仪器调校一样,他们不断对数据模型进行精细入微的调整,力求预测准确度更高、更高!当时,他们评估了2月8日、2月18日、2月28日这几个关键时间节点趋势,均取得了比国内同行更高的准确率。随着时间推移、疫情的发展,他们支撑国家制定了县域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人群判别标准,预测工作也从全国转向湖北、北京、安徽、湖南、河南等重点省市。最近,随着境外输入风险加大,他们又重点建立了北京、上海、山东等地预测模型。与此同时,他们还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了溯源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疫情进行预测、溯源,为中央和地方等提供决策支撑,本质上还是to G和to B业务,这与中国电科以往的业务类型相比没有很大的不同。而“一网畅行”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的推出,则实现了中国电科向to C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一步,给产品研发带来了很多变化,也形成了很多“新点子”“新路子”。

意往畅行,隐形“战士” · 满满创意的脑(三)

“相对于to G和to B项目,to C项目产品应用场景更丰富,更贴近百姓生活,用户体验要求也更高。”技术人员黄飞龙表示。这其中一个考验就是访问并发量的指数级增长,给系统带来的扩容压力,对用户使用流畅度带来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迅速采用新的技术,拓展了平台、优化了架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访问并发容量的大幅跃升,及时解决了问题。“在刚上线的几天里,有些用户会出现使用不太顺畅的情况,但是我们优化了架构之后,基本上就没再出现了。”黄飞龙说。

走通研发模式,给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应用的丰富却需要更多的“奇思妙想”。“一网畅行”系统“小战士”“小雷达”“小班长”“小帮手”“小达人”“小管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背后出来,是如何做到灵感的持续爆发呢?

“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说,“我们每天都关注疫情发展,不断思考国家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

当坐上火车、汽车,看到一张张沉默紧张、顾虑重重的脸庞时,他们想:是否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跟踪、追查到密切接触者,让有隐患的人及时得到关心,无隐患的人安心畅行;

意往畅行,隐形“战士” · 满满创意的脑(三)

当走在返京路上,看到每一道卡口检查都需要一次纸质登记时,他们想:纸张登记很难留存记录,也容易滋生传染隐患,最好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完成数据收集,同时通过无接触模式降低隐患;当看到复工复产复学将要到来时,他们又想:怎么让大家更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

于是,他们研发出了“小护士”“小战士”“小管家”“小帮手”“小达人”“小班长”“小雷达”等“全家桶式”系列应用。虽不居庙堂之高,但是依然关心国家之所需,正是看到了国家各行各业防疫复工存在的各种需要,从自己术业专长出发,经过思想碰撞,各个想法如矿石淬炼,最终进化为一块块可以独当一面的“钢铁”钢铁。

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产品,也在方法。

疫情的爆发,让集中式研发变得不可能,他们创新地使用分布式开发模式、自动式测试方式,进行技术的研发、迭代,看不见人的“线上沟通”,成为思想碰撞的坦荡通途。同时,他们还在以往to B/G的基础上,迅速总结提炼出一套to C研发、服务模式,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飞龙把这形容为“厚积薄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