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完美的世界》上映于1993年,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并主演,该电影是其导演生涯的巅峰之作。影片以60年代的美国德州为背景,将公路、伦理、警匪等元素融为一体。《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艾伯特曾称赞它是“一部所有导演都梦寐以求想拍摄的电影”。《纽约时报》也称赞该电影“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到目前为止最出色的导演作品”,《电影手册》把该片选为1993年年度最佳电影。

《完美的世界》讲述了圣诞节前后,两名越狱逃犯,挟持了一名八岁男孩为人质,在一路逃亡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叫布奇的罪犯与小男孩菲利普产生了一种近似父子亲情的故事。导演以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演绎了“坏的好人,比好的坏人来得更感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人性中的温暖。

影片没有暴力、更没有血腥元素,画面风格阳光明媚,人物语言温和幽默,这是一部让你看完会泪目的电影。逃犯与人质从陌生人转变为“父子”,是全篇最暖心的地方。这是一场特殊的旅程,是一场父与子的成长之旅。

今天,我将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这两个方面来解读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最后,我会谈谈我对亲子教育的几点新的思考和启发。

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01、双线叙事:使电影具有层次感,展现丰富而复杂的人物个性,演绎了一段“乌托邦式”的父子情

本片是典型的双线叙事,以“逃亡-追捕”为明线;以“布奇与菲利普二人彼此成长过程”为暗线,明暗交织,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不完美父亲的完美父爱”。

①明线暗线交织叙事:一路逃亡,一路成长的父子关系

故事以顺序的方式展开,万圣节两个越狱逃犯,在一起偶然起意的劫持事件中,为了便于快速逃离现场,两人劫持了一个叫菲利普的孩子作为人质,从此踏上了三人的逃亡之旅。路上布奇为了保护菲利普,将无恶不作的同伴开枪打死,独自携菲利普上路,这是影片的第一条线索

布奇童年时代的成长、教育经历,随着警长瑞德和监狱女犯罪学家莎莉对布奇的个性的分析缓缓展开,也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这场“亲子游”只有几天的时间,布奇却给了菲利普类似父亲的爱与教导,这是影片的第二线索。

明暗双线交织,以线带面,引出了故事的主次人物,并将故事情节与主题完美融合,丰富了故事内容,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②不完美的陌生人却给了菲利普完美的父爱,两个“孩子”踏上了“寻父”之旅

八岁的小男孩菲利普,是个从小缺少父爱的孩子。菲利普由妈妈带大,虽然有一个看似温暖的家,但单身而严厉的母亲,在艰难的生活面前没有了笑容,小菲利普所有的自由,都在严母的约束之下。身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在遇到布奇之前,他从没有吃过糖,没有坐过山车,没有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自由。菲利普的童年缺少快乐,他胆怯、懦弱又墨守成规

布奇出身更是糟糕,他从小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里。布奇父亲是职业惯犯,母亲是舞厅舞女,父亲母亲的特殊身份注定布奇坎坷的一生。

布奇6岁时,惯犯父亲“跑路”,他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8岁时,为了保护母亲,他失手杀死了一个伤害母亲的人,警方将布奇送入学校接受教育,在学校的那段时间,是布奇童年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而且他在学习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12岁时,母亲的自杀,令布奇失去了最后的依靠;没想到一年后,布奇因为偷窃他人汽车再次入狱。

因为担心他太早出狱会危害社会,主管此案的法官判其送入德州最严的感化院,并延长布奇的教化时间,在这里布奇经历了地狱般的生活。感化院的一切,并没有使布奇变好,反而使他成了职业惯犯。

菲利普的经历,让布奇想到了自己,他们两个有类似的家庭,同样的“不负责任”的父亲,同样缺失的童年。布奇同情菲利普,如同同情自己,他没有选择出身的权利。但布奇选择了为菲利弥补出身的缺憾,在逃亡的路途中,布奇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他不完美,但他却给了菲利普完整的父爱。

在我看来,那个家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就像一个困住快乐的牢笼,菲利普又何尝不是布奇的过去,他们的童年都曾失去过自由,过早尝尽生活的苦涩。

布奇的出现冲破了菲利普的牢笼,他给了菲利普选择的自由,他教会了菲利普勇敢独立是他该有的权利。在菲利普身上,布奇看到了迷失在童年的自己,他竭尽所能地保护着菲利普,如同保护童年时代的自己,这个性情暴戾的人,在一个天真的孩子面前也渐渐呈现其柔软的一面。

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02、人物塑造:主次人物的塑造,对应了现实教育中父爱的缺失,引观众共鸣

电影《完美的世界》中人物的设定,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

菲利普的妈妈,严母的形象:代表着过度的保守,以爱之名辖制孩子的“母亲大人”

菲利普的妈妈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女人,她循规蹈矩努力地带着三个孩子艰难生活,她坚守着自己的规矩和信仰,同时也以同样的标准约束着屋子里的每个孩子。孩童般的天真在她的眼里,是不受控制的破坏,菲利普想做任何事都必须征求她的意见,母亲的本意或许是为了菲利普好,但这也使菲利普失去了自我。

当妈妈被绑匪绑架,菲利普站在门口,满眼泪水却不敢出声。布奇夺门而入,将正在施绑的同伙打倒在地上。绑匪的枪掉在菲利普面前,菲利普竟不敢捡起,因为他习惯了看大人的脸色,他想反抗但他更胆怯,若不是布奇在场,万圣节的那天,或许就是菲利普一家不幸的一天。

现实中,这样的妈妈,可以说随处可见,她们或许给了孩子很多的爱,但这爱,以自由为代价,无处不控制。

瑞德警长,中规中矩的严父形象:话不多,爱在心口太难开

瑞德的“父式权威”体现在他对少年布奇的处理上,瑞德这一人物的出现,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在追捕逃犯布奇的过程中,瑞德承认当初是自己贿赂法官,把布奇送入那所黑暗的感化院的,理由是,他不想让布奇回到生父身旁,他担心布奇会被行迹恶劣的生父带坏,显然瑞德是以一个“精神上的父亲”在为布奇的人生谋篇布局。

在布奇看来,入狱和进地狱没什么区别,瑞德拍档说:“他就是在那儿成为了罪犯” 。瑞德对布奇并不了解,他不过是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以一个成人的特权,改写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他以为制度可以胜过人性的教导,以为他可以替这个孩子的人生做出“正确”的决定。

直至影片结尾,他看着布奇被射杀,倒在血泊里,瑞德流下了后悔的泪水。他开始明白,他当初的决定是错的。布奇的死,给瑞德带来沉重的打击,他将愤怒宣泄在了违背命令、射杀布奇的狙击手身上,当莎莉安慰他:“你知道你尽力了”,他只能回答:“我什么也不知道”。

瑞德父性的丢失和布奇的死,寓意了“父亲的失落”。我常想,假如布奇死前奢望的时光机真的能将时光回转,瑞德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布奇式的父亲”,用温情教导少年布奇,改邪归正?那样的话,布奇是否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果呢?

可惜,现实就是现实,现实中的我们,为人父母,无从参考。我们与孩子互相成长,彼此成就,等我们我们学会了为人父母,孩子也已渐渐长大,会有遗憾,却无法弥补。

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布奇,理想的父亲,缺爱的小孩:一边追求完美,一边活在不完美里

逃亡路上,布奇没有清晰目的地,但他却有明确的目标:教会菲利普成为最好的自己。他爱孩子,痛恨对孩子暴力相向的大人们。

在农夫麦克家,麦克对孙子的态度,激起了布奇的愤怒,他持枪威胁农夫麦克向孩子道歉,并强迫他把藏在心里的爱对孩子说出来。菲利普为了保护麦克一家,向布奇开了枪。菲利普流泪离开,布奇手捂伤口追上菲利普向他解释,并说:

“我不是真要开枪杀掉麦克一家,只是想吓唬吓唬他。”

“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了我的母亲的人, 一个人伤害你 (菲利浦)的人” 。

种种细节使布奇在观众心目中不再是一个危险的、面目可憎的坏人 , 而是一个富有正义、充满温情的“理想型父亲”,他追求 的“完美世界” 却终成泡影 , 现实的矛盾冲破了人性的渴望。

或许导演也正是借助这样一个残缺不堪的人物,向我们传达完美父亲的定义吧:他未必完美,但愿以无限的爱与自由成全孩子的完整。

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莎莉:理想的母亲,爱与理解:了解他,信任他

莎莉是一位聪明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专家,她了解布奇的一切,她确信布奇会与品行不端的越狱伙伴分道扬镳,她相信布奇内在的善良。在专车里,她以布奇的身份回答警长们的问题,既让我们看到了布奇的心理处境,也让我们看到了布奇走向犯罪的原因所在。

对于布奇,她常常能提出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但她的观点,并不被人接受,她的话如同虚设,不过是一场空谈。因为没人愿意看到一个破败的人的内在,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以自己认知判断周围的一切。

其他人物:两个家庭的设定,影射现实家庭教育的不足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角色外,电影在布奇逃亡过程中安排了两个家庭:

  • 包柏小资家庭:虎妈猫爸,孩子饮料洒在新车上,惹怒了情绪暴躁的妈妈,为了新车她对两个孩子怒骂指责。
  • 麦克农夫家庭:没有好的教育背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更不知道怎么向孩子表达爱,对孩子随意打骂、否定。

影片在试图找寻父爱的同时也构建着父亲形象,菲利普和布奇找寻的父亲、布奇和瑞德本应成为的父亲,都以布奇的死宣告结束。

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03、作为一名母亲,结合以上分析《完美的世界》的角度,分享我对孩子教育的几点思考

影片借助布奇和菲利普两个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亲子关系”的确立的基础,也给我们现实中的亲子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价值。

①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赢得孩子的信任。

在逃亡的过程中,菲利普曾有两次机会逃离布奇的“挟持”:

  • 第一次在便利店,布奇离开时问菲利普“你要不要一起来”,菲利普犹豫了一下,还是爬上了布奇的车。
  • 第二次在服装店,警察包围了小店,布奇见势不妙,开车欲逃,这一次,菲利普再次毫不犹豫地跟布奇离开了。

影片最后菲利普奔向母亲“重获自由”时,因为担心布奇会被射杀,幼小的孩子走到一半,又不顾一切地折回,奔向布奇,他紧紧的拥抱着布奇,就像孩子拥抱自己的亲生父亲。

孩子的心灵是单纯、敏感的。在外人看来,布奇是个极其危险的人物,但在菲利普眼里,他一定是个好人,是最好的父亲,因为菲利普的心感觉得到。逃亡中,他们早已是互相依靠地战友、父子,他们彼此信任,彼此成就,菲利普在布奇身上也得到了他从没有过的尊重与爱护,原则与自由。

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②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陪伴,而是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成为自己,弗洛伊德称之为“生命的能量”,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的胚胎”。如果你让这个精神胚胎发育、成长,前提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以恰当的自由。

影片中有一组这样的对话:

布奇:“你想过万圣节吗?”

菲利普:“妈妈不让。”

布奇说:“我问的是你,不是你妈妈”

菲利普:“想。”

类似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大都是布奇让菲利普做选择时。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他们大都乖巧听话,但这乖巧的背后好像又少了些什么。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经历自我迷失的痛苦,有的甚至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该成为谁,这种迷失不正是来源于对自我的缺失吗?

当下有太多教育相信,父母的陪伴能给孩子带来健全的教育。我却不以为然,在我看来,能给孩子陪伴的父母很多,但未必能教育出健全的孩子;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懂得善恶,明白是非,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

从三个角度解读《完美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及对家庭教育的新启发

③以成长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允许孩子该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养育孩子,如同培育幼苗,揠苗助长,会害了孩子。

对孩子的成长,我们都需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影片中布奇对菲利普的教育事无巨细,随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着看到孩子成长阶段的特定性,允许孩子拥有符合年龄段的自由,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予以尊重、帮助孩子获得健全的人格,并让孩子明白该什么阶段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拒绝虚荣地比较与否定,甚至刻意拔高孩子年龄认知,对孩子进行所谓的“超前教育”。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专属的轨道,或早或晚,或急或缓,终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每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孩子的教育也应如此。



总结一下:

《完美的世界》的成功归功于其故事架构的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所传递的教育意义。

于观众而言,我们除了感动之外,也应体会到为人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给孩子以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教给孩子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这远比单纯的陪伴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