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就开始读名著真的有用吗?

乐圣杰


很小就开始读名著有用吗?

这个很小,到底是多小呢?是学龄前还是小学阶段?

任何年龄阶段读的书,都是有用的。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听到或者读到名著,当时也许没有多大的用处,但等到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以前所读到的书的内容和道理,慢慢的就会呈现出来。我认为不管多小,开始读名著,都是有用的。

比方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会给《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国学书籍给孩子听或者讲给孩子听,从中孩子们会知道要珍惜粮食,要尊敬老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取得知识,并不是只有运用到自己的文本中去,才是获取知识;更多的知识是运用到生活中去,开拓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情商,当然同时也可以积累一部分知识。

孩子上小学了,四大名著也开始感兴趣了。对于原文版的白话文,他们是看不懂的,但是儿童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包括《红楼梦》,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很多孩子都感兴趣。那不仅仅在生活中,在影视中可以接触到古典的四大名著,;在小学阶段,有几篇文章也是摘选四大名著之中的。在这些书籍之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善良、正直、勇敢、有责任、有担当……这些都是文字带给孩子们无形的熏陶。

只有在不断的引导和培养之中,孩子才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书籍。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孩子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孩子们看书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这不仅仅出现在孩子的阅读书籍中,也出现在他们所学的语文课本之中。学以致用,用在生活中,用在答题的阅读理解之中,所以读和用是分不开的。

孩子们的视野打开了,那阅读选择的范围就更广了。“世界名著”,喜欢阅读的人,都会多多少少读一些的。比方说《呼啸山庄》、《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名例子,举不胜数。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说“书籍是我们成长的助力”。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道理,可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认为,任何阶段,读的书籍都是有用的。



木口子一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很小就开始吃有营养的饭真的有用吗?


是的,当然有用啊,不但是有用,而且是必须啊!我们的身体很小的时候就需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在还不能吃饭的时候,还需要喝富含各种营养成分的配方奶粉。我们的身体不断摄入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渐渐融入我们的肌肉、骨骼,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高大强壮。可是身强体壮的你,能明确说出从小到大,吃过的每一顿饭,到底在你身体里发挥多大的作用吗?

读书也是相同的道理啊。我们从小读过的各种书,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在所难免,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感知、思考、眼界、情感领悟,均在潜移默化地被影响。你可能看过的那本书你一个字也不记得了,但那本书在你阅读的过程中早已经变成你思想的一部分了。你的身体不是吃一顿饭或几顿饭强壮起来的,你的头脑也不是只读一本或几本书就丰富起来的,所以这么来看,从小就开始多读书,读名著,有没有用?有用啊。读书和吃饭一样有用,因为都是为你的成长摄取养分。


可是现在大家追求的所谓的“有用”,是要立竿见影的,是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各种功利目的的。比如家长期望孩子很小读了名著,就能写作文时下笔如有神,就能谈吐文雅,就能洞察人性,就能谈古论今……质的飞跃一定需要量的积累,可是不是每个人有了量的积累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就像吃了同样的东西或药物,每个个体的吸收消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到底积累到什么程度才会飞跃,到底会不会飞跃,都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从读书读名著中,得到这种功利性的“有用”,但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一定让你变得和原来的你不同了。

也有家长会担心,有些名著比较深奥,孩子读不懂或不爱读怎么办?他读不懂或不爱读,就随他好了,等他什么时候想读了,再拿起来读也不迟啊!名著千千万,总有一款适合他,总有一本他会喜欢。不要总跟孩子说读书读名著很“有用”,要告诉孩子读书真的很有趣。孩子从来不愿做“有用”的事,他们喜欢做有趣的事。

多让孩子读些“无用”的书吧,读书本应是件有趣的事,当你不带功利之心的享受读书时,你才能与书籍这位朋友真正产生愉悦的交流,而这位朋友说不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馈赠你一笔,你从未预料到的“有用”财富。


杍聿


这是一个很多父母都会遇到和纠结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包含“要不要读”和“读什么”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方面,要不要阅读?
阅读肯定是有用的。小的时候多阅读的好处很多。
一、扩大知识面。
阅读是最便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阅读科普类、历史类、科技类等各类书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今天,已经不是太难的事。
二、培养阅读习惯。
每天阅读半小时或一小时,养成阅读好习惯。既能培养专注力,也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品格。
阅读经典书籍,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孩子们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学会了勇敢、坚强、善良等优秀品质。
四、提高成绩。
坚持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校内成绩不会查到哪里去。
了解了阅读的诸多好处后,我们来考虑第二个方面的问题——读什么。
其实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阅读选择。
幼儿读经典绘本,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石头汤》、《妈妈的红沙发》等等。
学前读《安徒生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等,可以选加拼音的。
小学读《林汉达历史故事集》、《草房子》、《小英雄雨来》、《西游记》等等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小时候读名著有用吗?其实,名著是个太笼统的概念。一提到名著,有的人或许只想到中国四大名著,其实一些经典的著作也应算在名著范畴。中外的,古今的,小说类,诗词类,等等,名著的范围实在太大。

所以,在最后,我总结一下我的观点,要阅读,坚持阅读,读经典。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喜好,选择书目。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赵劲松Johnson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悟空问答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首先,从名著的定义来看,名著指的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而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能够经历时间考验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和流传的文字作品。名著有给人以警示和对人产生深远影响的作用。

据此,笔者认为名著范围很广。既包括了经史子集,也包括了诗词小说,更有历史人文;既包括了中国的著作,也包括了国外的著作。自然而然,名著的适读人群也很广。个人认为,狭义的阅读其阅读人群包括了下到刚会认字的小学生,上到百岁老人;广义上的阅读人群应该还包括了牙牙学语的小不点和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里我从两个年龄阶段阐述很小读名著的意义。这两个阶段依次是:牙牙学语到上小学之前这个阶段和上小学低年级(一到三年级)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阶段。他们不会读,但是会听和学。严格来说,听父母给孩子读名著,或者跟着父母学习唐诗,都应该算是“读”名著。

比如,爸爸妈妈给孩子睡前讲《一千零一夜》等经典童话故事,教他们背诵简单的唐诗等。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头脑发育,增强其记忆力,而且可以起到培养其语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爱好;与此同时,也丰富了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增强其家庭观念。

从这个角度讲,积极意义肯定是有的。当然,这里要注意一个“度”,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否则,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厌倦,疲劳等。

寓教于玩,让孩子轻松快乐地接触名著,是完全可以的。不必非得要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会背《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等,应该依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在这一点上,家长的心态很关键。

另外一个年龄段,那就是小学低年级孩子。对他们来说,接触更多的是童话、经典儿童读物,古诗词,再就是类似《西游记》的名著。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和判断。这对于他们而言,是脑力发展迅速,也是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必须能力的关键阶段,更是树立正确三观、积累知识体验的关键阶段。所以,这个时候读名著,虽然有可能和前一阶段一样不求甚解,但一定会受益匪浅。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因势利导,陪着孩子一起阅读,那么孩子的进步一定会很快。合理安排下的阅读,不但会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同时,又能够给孩子一个温馨有爱、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培养出一个爱思考,爱学习,身体健康,心里阳光的孩子,我想,这是所有父母的夙愿吧!

现在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越来越少,大人要么忙工作,要么忙应酬,要么忙着刷抖音玩快手看视频。不难想象,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沉迷于手机。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难免会受到影响,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很小就读名著,对孩子是有益的,重点是父母的心态和对“度”的把握。不然容易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在这里,我建议家长们放下手机,有时间多陪孩子一起读读书,当然也不见得就非得是名著,其他合适的书籍也是可以读的。毕竟开卷有益嘛!

以上是我对小孩子读名著的看法,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竹林听雨815126


这咋说呢?这个问答的题眼就是读名著是否“有用”,这真的与爱好,天赋,性格有关。一个人具备了爱读书的习惯,自然从小就开始了,尤其是读的是名著,这里有个专业问题,是政治类,科学类,哲学类,文学类,历史类,医学类等。读书是有天赋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有家族性遗传的。所谓天赋,就是灵性与顿悟,就是聪慧爆表,在语言,行为,行事等都有另类表现,有共性捧月之举,或者说从孩提就有轶事频出。性格决定人生,也指向未来。一般从事艺术的,都是内向的,敏感,脆弱,孤独,形思奇特,天马行空,最适文学创作。外向性人格多从事政诒,经商,媒体,演艺。假如你具备了以上特质,读名著不仅有用,而且用处很大。爱迪生,高尔基以及莫言都上的是社会大学,但他们为什么成就人类,就是因为从小爱读书。关键是持之以恒,心有所悟,行有所依,而且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终成大器。



又一村106号


关于阅读名著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什么裨益,曾经社会有广泛的争论。我觉得从小开始读名著还是有益的,提升读书的兴趣,经历学习、工作、家庭、家族对名著有更好对感受身同,同时也不断优化自己对思想,合道而行,有人疑惑度古典名著有什么作用,我认为是要看是哪些古典名著了。古典名著之所以成为古典名著,必然是有必有其过人之处。\r

有的古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如名著《红楼梦》。有的书我们是看不懂看不透的,因为是历史的积累、沉淀,里面可探究的东西非常多,结合作者的年代,可以看出当时历史的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的愿望、资本的萌芽……等都会吸引学者的研究,因可探究的东西太多,越探究就越沉迷其中,所以不少人终其一生就为了研究一本名著……\r

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而且任何年代都适用。所以想成功,发财,想扬名立世的人士都会选择看《三国演义》《孙子兵法》……\r

有的名著本身文笔就很好,并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你的写作真的很有用,书看多了尤其是名著看多了,你的文笔也会渐渐变好,真的,无声的影响着你.\r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如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墨子》《大学》《老子》《中庸》等等,多看名著总对来说好处还是多多的。



菜园主人


举我自己做例子吧,小时候就接触过很多名著,也读过不少,但很惭愧,也许因为天生愚笨没有天赋异禀,就算读了很多名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都会忘了。小时候就开始读名著个人认为不太适合,一方面,因为人的智力增长发育是有一个阶段过程的,年纪太小,心智都还不成熟,很难理解名著的真正含义,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也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大部分名著都有一个特点:晦涩难懂。成年人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读懂其中的韵味,小孩子只会觉得读名著枯燥无味,进而产生厌恶的情绪,建议为孩子挑选一些有趣而有用的书籍,这样不仅能爱上阅读,还能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大脑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名著,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所读过的书都会被遗忘,特别对于儿童这个人群,这样以后还得重复多次阅读,所以太小的时候不太适合阅读名著。




荞子


【精彩在路上f】精彩回答,创作不易,欢迎采纳……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为什么要读名著?然后才是什么时候开始读?最后是如何读?

书的种类繁多,文学、青春、成功励志、经济管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不易理解,复杂深刻的名著呢?

第一,可以进一步提高你的语文能力,特别是理解力。

名著或者说经典,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它们在思想性、文学性和逻辑性等方面,都堪称一流。阅读这样的图书,必将使你的语文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名著中常常充满了智慧。

从《圣经》到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经典著作,从《孙子兵法》到《联邦党人文集》,都充满了智慧,里面的很多观点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事准则。这些常常不是读小说或读杂志能够读到的。

第三,阅读名著是系统地了解一种思想的捷径。

那什么时候开始读名著好呢?

越早越好,而自我阅读的最佳阶段在小学。

小学之前,识字量还不够。上了初中,要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到了高中,进入高考冲刺,所有的课外书全被老师打为闲书杂书!

所以,最佳的阅读时间段是小学六年。

当我们阅读了名著,就能被李白诗中的豪迈被感动,为红楼梦里的人物命运而感叹。

我们可以穿越地域,被《诗经》方块字所感动,也能被《悲惨世界》所感染。可以让相距千年,相隔千里的两个人产生同样的感情。

记得《春江花月夜》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经典就像月光,它将一样的皎洁洒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灵魂。

要尽量早的让孩子读经典。

只有让孩子见过星辰大海,他才不会被局促的空间束缚。

只有让孩子见过美,他才能察觉到丑。

阅读经典,他才会知道好作品的标准在哪?

如果科学是突破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那经典就是突破人类对内部世界的认知。

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他会懂得善良。

读了《小王子》,他会明白好奇心的珍贵。

读了《海底两万里》,他懂得了冒险。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会懂得坚强……

当然,不要希望孩子一下就能看懂。

经典的特点就是:“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经典就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现在,就让孩子跟经典第一次握手吧……





精彩在路上f


我觉得是有用的,从小刚开始读拼音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开始觉得好玩,不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心中觉得有点迷糊,我不太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理解了各个人物塑造的形象。

我爸爸给我买的最多的书冰心先生《再寄小读者》,我从中了解到大海,从小在脑海里想象大海的样子,希望坐船在大海里上徜徉的航行。冰心先生的书《再寄小读者》里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鼓励小朋友,我在从那里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以至于我上了初中,就很详细的解到冰心先生的人生经历,对她越来越钦佩。尤其是她写的《小桔灯》,最后一段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一直激烈我前进,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高中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冰心先生的散文集《繁星》、《春水》,我读到里面的东西有很多人生哲理。可能受冰心先生的熏陶,我散文写的不错。我喜欢看书,每次我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读,我特别自豪。

现在我还是喜欢看书,有空的看会 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用书解闷,发泄内心的苦闷,或提起你写文章,一会就过来了。这可能是我特殊派遣的方法。

我们从小受事情影响的,作家琼瑶、三毛她们也是从小喜欢读书,受文学的熏陶,走向文学之路,从小看名著对孩子多少有影响。



晨夕19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问题[握手]

有言道:一个人的阅历都藏在他的气质里。文化涵养这样内在的东西,都是越小培养就越好的。三岁定八十,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也足以表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读名著只是其中一种方式,环境氛围是主要的层面,例如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阅读名著考验人的悟性、理解力、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放先让孩子爱上阅读,再让他理解名著这样思想哲理相对高深的读物;如若没有过渡期,强行让孩子用他们年龄层内有限的学习能力去解读经典,反而会揠苗助长,物极必反,甚至会让孩子厌恶阅读。

不妨用儿童版的名著当做睡前读物,在倾听中阅读,降低初期阅读疲劳;培养阅读习惯,尊重孩子对于书本内容提出的疑问并耐心解答,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现阅读的美好,漫步书山,畅游书海。[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