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子贡评价孔子温良恭俭让。您怎样理解温良恭俭让的文化意义?

聿剑培训师


我是艾佳,我来回答。

“温良恭谦让”出自春秋《论语•学而》中,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原文为:

子禽问于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知。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意思是: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都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问得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回答说:“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这些美德才得到的。老师所求的方法大概和平常人的求法不同吧!”


那么,温良恭俭让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呢?


我将从孔子其人、子贡其人、温良恭俭让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创始人。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子贡其人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利口巧辞,善于雄辩,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论语》中对子贡言行记录较多,与孔子的对答也最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笔墨最多,对其评价亦颇高。

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子贡非常尊重老师孔子。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温良恭俭让的文化内涵


温,指对人态度温和。在生活中对人的态度,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词皆是人品温和的表达。


良,多指善良、美好。现常与善一起表达,指人美好的内心品格及优良的道德品质。


恭,古代指面貌的端庄,延伸出对人态度谦和、做事认真等意思。


俭,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都是“以俭素为美”。


让,表退让、谦让、辞让之意,“厚人自薄谓之让。”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前者为五德,后者为五常。这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事君子准则,是中华先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子贡对孔子的评价非常恰当,非常中肯,不愧是尊师重道的孔门十哲之一。“温良恭俭让”很好地表达了子贡对孔子的敬爱与尊重,也深刻反映了孔子其人的品质、风度、性格及修养,有如此之师,才有如此之徒。师徒相辅相成,才能共成佳话!


艾佳之城


源于卫公孙朝问子贡:仲尼在哪里得来这么广博的学问!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理念还没完全丢掉,这种理念在人间流传,贤人能人会记住要点,不贤之人只会记住皮毛!先生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不需要在学堂,不需要指定一个老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凭着温和,善良,恭谨,俭仆,谦让的美德去了解国家的政事,风俗!这就是他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孔子有着温和的语言,敦厚朴实的外表,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让人放心!持有这样的态度更能亲近人,这也是中庸之道!孔子有善良的道德,爱人的情怀,有助人,达人的情怀,长时间交往,真诚善良会得到认可,得到知己,展现仁爱之义。恭,恭敬庄重!懂得尊重对人以恭敬,自身以庄重才能获得尊重,心怀有恭敬之情!行事有恭敬之礼!人人为师,理应恭敬!俭,节约勤俭,保持勤俭是一个人的优良品格,使人舒适避免堕落!勤以持家,俭以养身。让,友好谦让!热情对待人,谦让心对待人!可以更好的沟通,避免与人争执!人与人之间需要谦让!人如此,家庭如此!社会国家也如此!中庸之道!


姜岸城


温良恭俭让

在《论语》里,孔子的学生子贡评价老师孔子,是温良恭俭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呢?

温:温和,良:良善,恭:恭敬,俭:节制,让:谦让!

温良恭俭让,是五种美德,我们应该努力的修养自己,通过实践和反省自己、总结经验,让自己的修养和品格接近这样的美德!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集中处理的就是人际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主导了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这些关系中,核心是和谐,而和谐关系的形成在于人的修养!

所以,我们说,人的幸福美好生活来源于不断的奋斗、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去修养自己、让自己的品格更加高尚、让他人喜欢与我们交往和合作!

这是智慧!

温和的对立面是生硬、良善的对立面是丑恶、恭敬的对立面是张狂、节制的对立面是挥霍、谦让的对立面是争抢!

我们大家可以照照镜子,看看我们自己,以提高我们自己!我们争取让自己做到温良恭俭让,这就要求我们有底线意识、有正确的价值观、不断的学习、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内心变化。


聿剑培训师


温良恭谦让”出自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前者为五德,后者为五常。这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事君子准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是中华先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青岛墨竹


我们先来读《论语》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知。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解

①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②夫子:古代的一种尊称,就是现在称呼的老师。③邦:诸侯国。④与:同‘’欤‘’。⑤抑:还是。⑥其诸:大概。

理解其大意为: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都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问得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回答说:‘’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这些美德才得到的。老师所求的方法大概和平常人的求法不同吧!‘’

这就是我们小学时就读过的‘’温、良、恭、俭、让‘’的切实意义,其文化内涵深奥又朴素温和,读来教益非浅又亲切!



忆史情


“温良恭谦让”出自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据记载,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具体来说,温,指对人的态度温和。在生活中对人的态度,常常是了解一个人品格的标志。我们的语言中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良,古代指善良、美好、高尚、仁义等。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良”指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

恭,古代指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勤劳纯朴的中国人民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以勤俭持家誉满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历史,大凡有识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华糜”,而“以俭素为美”。  

  让,“让”字含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注释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

“温良恭俭让”是中华先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读心赏文


首先,了解下这句话的出处,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前者为五德,后者为五常。这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事君子准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于传统,我们一向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温良恭俭让,在我国传承千年,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世人称颂。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之一,是中华民族不会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根本所在。



神奇的网优


大家都知道,“温良恭俭让”通常用来述说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它来自于孔子的《论语》“温良恭俭让”的本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五种美德,这也是儒家倡导人们要以此来待人接物的人格修养。

首先,《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品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

其次,“温良恭俭让”在《论语》中,是这样呈现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段话为孔子的弟子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大概是说:子禽问子贡,老师孔子到达一个邦国,总会了解这个邦国的情况,这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呢,还是邦国君主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子禽说,老师因为自己“温良恭俭让”的修为,所以才能如此,或许是他用的方法与其他人的方法有所不同的缘由吧?

以上,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为人处世的修养呈现了出来。孔子之所以会受到各邦国的礼遇,是因为孔子拥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修为。

总之,“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孔子的品德修为,也是现今人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中所应有的非常重要的品德修养。它能传承至今,足以为鉴!


文君德


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

“俭”是不浪费的。

“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

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雷地文化


敬而远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