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永远不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属于学霸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培养阅读习惯”这个听起来就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上,很多人可能会忽略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话题,那就是“为什么阅读”。说起来可能有很多答案,但具体到某一本书、某一个今天要读的章节上呢?我们是否问过自己“你希望从今天的阅读中获得什么呢?纯粹的放松?为了学校作业而想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对这个人物感兴趣,想要更多地了解他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行为都是非常被动的,要说读,也确实逐字逐句看过了,但合上书本之后能讲出来的收获却并不多。所以,美国人常说“阅读这件事本身就是残酷的。掌握手头材料中复杂的信息已经非常困难了,但这只是成功的一个小小的开始。”这种不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的,就叫做被动阅读。


爱因斯坦说:永远不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属于学霸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有什么收获上的区别呢?在这个问题上,两位不同时代拥有杰出头脑的人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都说过类似的观点。前者说过“永远不要记住可以在书中找到的内容”;后者说过:“在进入细节(树叶)之前,请确保了解基本原理(树干和大树枝),否则它们无法挂在上面。”他们都是在说同样的道理,不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脑细胞来记住最表面的事实性的东西,而是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把重点放在事物间的关联上。


爱因斯坦说:永远不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属于学霸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而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最符合大脑自然思考方式的“建立关联”的方法,就是思维导图。因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爱因斯坦说:永远不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属于学霸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尽管思维导图如此高效,但依然是只有少部分学霸才会常常使用,因为这个方法操作起来对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主题的挖掘和理解能力要求都非常高。那么,思维导图在阅读中具体怎么操作呢?


1 确定中心词


中间放的词可以是书的某一个章节、中心思想、概念、主人公等等,先确定想要研究的目标,把它写在中间。


比如我们想通过阅读了解托尼·博赞(Tony Buzan),这位思维导图的发明者。我们就可以先把他的照片放在中间(见下图)。


2 确定主干和分支


主要分支直接连接到中心思想,并包含思维导图的主要主题。分支机构包含更多详细信息。由于空间有限,因此在决定画一个分支时要考虑这个点是否符合我的阅读和学习目标。


比如下图中,我们通过阅读读到了关于托尼·博赞的几方面重要信息,他作为作家、教育家、运动员的不同身份,他的发明和成就等等,我们就可以把主要的内容归类,写出几个主要分支:软件、作家、教育家、运动员、智力、媒体、顾问/导师、成就。


爱因斯坦说:永远不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属于学霸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3 用关键字代替句子


这是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重要区别,传统笔记经常使用整个句子。关键字是一个特殊选择的单词,可作为我们要记住的内容的唯一参考点。伴随着关键图像,它变得更加强大。这样可以激活大脑的两个半球,从而更容易记住信息。


4 多用颜色


每个主分支和悬挂在其上的子分支都以一种颜色绘制。这提供了主题之间的视觉区别。


5 巧用符号


我们可以添加符号来阐明关键字,也可以将符号放在自己的分支上。经常使用的符号例如是+/-(优点/缺点)和↑/↓(增加/减少)。


6 善用图片


一幅画画了一千个字。当我们读书遇到重要的段落或概念时,可以暂停并将其可视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图片尽可能突出和独特,因为建立生动的心理图片是记住任何东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思维导图帮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提取重点、归类内容,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学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将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把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放在更重要的内容上,形成连贯的思维逻辑。


说到底,像投资一样,阅读其实也是需要计算回报率的事情,花费相同的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收获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