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下的ABS,二季度見分曉!

昨日(3月26日),基金業協會發布了2020年2月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備案運行情況簡報。作為金融資管行業媒體,財視中國記者也密切關注此次發佈的簡報內容,從數據來看,今年2月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共備案確認101只,新增備案規模898.95億元,較1月分別下降9.01%、8.84%。

與往年相比,2020年的“打開方式”令人意外,2月正處於疫情期間,ABS市場也難以避免疫情的影響。

某位行業專家告訴財視中國記者:“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的運營現金流受到較大影響,承受著一定的資金壓力,這就導致企業的融資需求增加,同時部分企業由於現金流的問題會暴露一定風險,會有一定的融資壓力,目前傳統的融資難度增加,所以有些主體資質比較好的企業、持有資產質量比較好的物業,會考慮包括資產證券化在內的更多融資方式。而且從投資端的角度看,證券化較其他融資方式相對投資人承擔的風險更小,所以證券化投資也逐漸受到銀行等投資人的認可。”

往年的ABS市場規律今年未必適用

財視中國記者發現單看今年1、2月的數據,其趨勢與往年相比保持一致,2018年和2019年的1、2月,與該年度的多數月份相比,新增備案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明顯數量較少且規模較小,這也與第一季度是資產證券化市場傳統發行淡季的特點保持一致。

2018-2019年ABS產品每月備案規模及數量變化趨勢


COVID-19下的ABS,二季度見分曉!


從2018年、2019年的情況來看,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備案和發行通常會從第二季度開始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這個規律不見得適用於今年。

資產證券化產品從啟動到最終發行,中間要經過基礎資產挑選、盡調、上報監管部門、審核,短則兩到三個月、長則四到五個月,甚至可能更久,而在疫情之下,有關機構或部門的調研工作會受到影響。因此,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在接受財視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疫情是今年1月下旬開始爆發,所以它對資產證券化發行數量的影響可能會更多體現在第二季度,或者影響到二、三季度的項目平均發行數量。”

不必過多擔心ABS產品爆雷增加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理論來看,疫情肯定會使資產證券化產品風險增加:“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安全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資產本身的現金流,二是增信及相關產業的變化。疫情的發生對消費金融、商業地產、租賃等相關產業或多或少都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且會降低部分企業的主體信用,二者疊加,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風險相較之前肯定有所增加。”但同時他也強調,“爆雷”不見得會因此而增長:“資產證券化產品中既有資產也包括主體徵信,其安全性比債券更高,所以有可能出現資產證券化內部數據惡化的情況,但不至於違約或爆雷。”

他還表示,下一步由於信用利差可能會進一步擴大,一些高評級主體或質量較好的資產發行的產品,利率會被壓得很低,而且“低發行利率”在近期發行的一些產品中已經有所體現。“但對於民營企業或質量較差的資產,發行難度會進一步加大。”

另有資深人士在接受財視中國記者採訪時指出,不必過多擔心爆雷的增加:“一來證券化交易結構設計相對合理,產品本身就風險可控,二來如CMBS、類REITs等證券化產品,雖然疫情期間相應的物業運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隨著疫情得到控制、行業逐步復產復工,需求會回升,甚至有些以提點收益為主的商業物業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反彈,因此疫情的總體影響不是長期且有限。”

下一步是否會出現更多疫情防控產品?

在2月份新增備案產品的政策鼓勵類產品中,有2只疫情防控產品,參考疫情期間券商、保險等公司紛紛推出疫情防控相關產品/服務,疫情防控產品在ABS市場的誕生在意料之中。

一位相關人士指出:“現在市場上雖然有發行疫情防控類產品,但由於疫情導致無法進行現場盡調或一些其他工作,已發行的這些產品不見得都是針對新冠的‘定製’產品,真正的‘定製’產品恐怕近期才會問世,接下來如果監管部門允許繼續發行疫情防控類產品,這類產品的數量肯定還會增加。”

同時,也有業內人提醒,前期因為疫情爆發,防疫類產品需求會比較集中,後期隨著疫情控制和各地復產復工疫情的影響得以消退,疫情防控類產品的數量應該也會逐漸減少。

當前國內疫情逐漸向好,但海外疫情則剛剛開始發酵,尚未見到高峰,國內外多位經濟學家指出,疫情可能造成全球經濟衰退,至少是二季度經濟衰退。“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或經濟衰退對境內資產本身影響不會太明顯,企業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也基本不會受影響,但外向型/外貿型企業發行的應收賬款等資產證券化產品可能是例外。”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補充。


財視中國創立於2014年,是國內前沿的金融財經媒體。為社會菁英人士帶來實時深度的金融財經行業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