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就是王者:鼎、鬲的區別你知道麼?

美器·青銅器藝術欣賞(一)
調和鼎鼐——青銅器中的烹煮器

文字的出現、青銅器的使用、城市的建立,是認定一種文明的三個條件,這已是世界的共識。青銅器的出現表明人們不僅能從自然中提取物質,而且能夠把兩種不同的物質進行合成,從而產生了另一種新物質。青銅器已不僅是一種器皿,而可以從這種器皿上折射出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的意義以及器皿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它已形成了一種青銅文化,一個漫長的青銅時代。

青銅就是王者:鼎、鬲的區別你知道麼?

商代的大禾人面方鼎

中國的青銅器早在馬家窯時代就出現,漢代之後衰落,其間經歷了3000年的歷史。中國的青銅器在世界上具有獨特的意義:一是它是作為禮器而被使用的;二是在青銅器上有銘文;三是它獨特的紋飾。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的作用非常神聖,是供祭祀祖先的,以鼎最重要。鼎是一種深腹而有足的烹煮器,“鼎”字就像是一隻鼎。在中國的青銅器中,擺在第一位置的就是鼎,它不是一種普通的器皿,而是國之重器,非帝王諸侯而不能有。鼎是在祭祀時烹煮犧牲用的鍋,是獻祭祖先的,所以非常神聖。古代宰相的作用就如同“調和鼎鼐”。鼎在龍山文化中就有出現,古人將一種半圓形的陶器下面裝上三隻足,以便架起火來燒煮食物,三足是出於三角形穩定性的考慮,以後成了鼎最重要的特性。

青銅就是王者:鼎、鬲的區別你知道麼?

商代的饕餮紋鬲

一般都說“三足為鼎”,但鼎也有四足,圓鼎三足,方鼎四足。方鼎出現很早,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例,它是商王為他的母親而製作的一隻重器。司者祠也,祭祀也;母者媽媽,戊是這位老太太的名字,司母戊大方鼎就是祭祀商王叫戊的媽媽的大型的方鼎。也有人譯“司”為“後”的,叫它後母戊大方鼎。  

鼎的大小隨國力和個人的財力和需要而制,目前中國最大的鼎就是這隻司母戊大方鼎,高達133㎝,長110㎝,重875㎏。最小的鼎只有6.3㎝高,是一隻迷你鼎。  

古代王者的鼎不止一隻,其數量要根據各人的身份來定,不可隨意亂制,天子或諸侯宮殿前就擺放著這些鼎,叫列鼎,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他的身份是如何?天子應是用九鼎,以下用鼎數遞減: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一套鼎不論大小如何,其造型都是相同的。  

鼎上都有耳,供提抬用,這種耳豎立在鼎的口沿之上,叫立耳。春秋之後鼎的體形變矮,上部加了蓋,耳便移到腹壁外伸出,叫附耳。楚國一向和中央鬧對立,自行一套,楚國的鼎耳斜斜向兩旁伸出,既不立也不附,而是叫撇耳,上部沒有蓋,這應算是鼎的第三種形式的耳,也可看做是楚國叫板中央的一種桀驁不馴。

青銅就是王者:鼎、鬲的區別你知道麼?

西周時的大克鼎

鼎身上的紋飾,商代多是饕餮紋,佈滿全器。西周之後,多為帶狀的二方連續圖案。春秋戰國之後,鼎身是細密的螭紋和蟠虺紋。中國青銅器上的人像不多,有一隻大禾鼎卻是例外,這隻鼎出土於湖南寧鄉,是隻方鼎。它一反常規地在鼎的四個面上以巨大的人面做紋飾,四個人面都是一個模樣,只具臉形,沒有鬚髮和頭飾,他們表情冷峻,顯示出一種威嚴,滿滿地充實著鼎的上下空間。鼎上稜角鑄造得異常鋒利,鼎體和四足上都有異常突出的扉稜,鋒芒畢露,咄咄逼人。這人面究竟是誰?帝王,還是神鬼?鼎上刻有“大禾”的銘文,似乎鑄造它的目的是為了祈求田裡的禾苗長得旺盛,那就是禾神嗎?給後代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由於鼎的重要,鼎上多有銘,或是說明鑄鼎的目的,或是刻記某種事件,或者僅僅鐫有鑄造者或主人的名字。這些銘文有鑄在器外的,有鑄在器內的,也有鑄在人所難見的器物一角的。銘文最多的一隻鼎是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出土於陝西歧山的周原遺址,鼎的內腹裡竟然鐫有499個字,這是中國單件器皿中的銘文最長者。  

與鼎相似的,是鬲。鬲也是一種烹煮用具,是煮粥飯的。它的形狀與鼎相似,但兩者最大的區別是鬲是款足。“款足謂之鬲”、“空足曰鬲”。所謂款足或空足,就是指鬲的足是一種袋形,中間是空的,液體可以從鬲腹中流入到足中去。這樣在鬲下架火加熱,則鬲的受熱面積增大,易於燒熟。鬲早在陶器中出現,是受到動物下垂乳房的啟示,以後移用到青銅器中去,在西周中期很流行,足見周人農業生產的比重增加,糧食多了,鬲的數量就多了。  

有一隻在陝西扶風出土的刖刑奴守門銅鬲。這只不足18㎝高的器皿既獨特又精緻,它是方形的,兩側有雙耳聳起,每耳的兩側都有兩條龍從下部爬攀在上,作回首還望狀。鬲的下部,原應是款足的地方,卻是做成了一隻箱式的結構,有四條螭龍做了足。在四足的中間的箱式結構正中,開有兩扇門,可以自由開啟。門的正中裝有一門閂,閂上的鈕是一個小小的奴隸,卻是隻有一條腿。顯然,這是一個受了刖刑後的人。刖刑就是被砍去腿,是古代最殘忍的刑罰之一。一個奴隸在受了刖刑之後,失去了一條腿,還要被罰為主人守門,令人髮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