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俄罗斯虽大已经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这句话你是否耳熟能详?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杜博谢科沃村战斗中,“潘菲洛夫28勇士”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此战苏军第16集团军316步兵师1075步兵团的28名战士面对德军精锐装甲军的猛烈进攻,坚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全体壮烈牺牲。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再现了这次战斗的场景。本文就借用此片来分析双方的装甲攻防战术。


▍莫斯科会战的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 “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携闪电战的惊人威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眩目的胜利。在北面,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轻取波罗的海三国,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在南线,巨大的基辅突出部已经被削平,苏联西南方面军60万之众全军覆灭。


在中央,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正在展开声势浩大的“台风行动”:三个集团军 、三个装甲集群和空军一个航空队在内的190万兵力,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和549架飞机,在广阔的战线上发起强大突击。德军在北翼的维亚济马和南翼的布良斯克成功完成一次漂亮的双重围歼战,共俘虏50多万苏军。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

此时德军前锋距离莫斯科仅一百公里,斯大林政权的崩溃似乎近在眼前。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道:“我们终于有机会在冬季来临前摧毁我们的敌人。”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巨大的胜利背后埋藏着同样巨大的隐患,让兵临莫斯科的德军处境岌岌可危。德军的后勤供应已经达到极限,用以补充的兵员、武器装备、油料,还有特别需要的冬装,都远远不能满足继续作战的需要。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对手,即便损失惨重,居然一点没有被打垮的迹象。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不无沮丧地在日记中写道:“整个局势越来越明显地指出我们低估了俄国这个巨人……按照我们的标准,(苏军)各师根本就没有武器装备,他们的战术领导层往往很糟糕,但他们就是挡在那里。如果我们干掉一批俄国人,他们轻易就会顶上另一批。”


在1941年10月中下旬德军因后勤困难、苏军抵抗以及道路泥泞被迫停止进军的短暂而宝贵的时间里,苏军最高统帅部得以抓住机会重组力量,调集重兵加强莫斯科周边防御地带。


斯大林和朱可夫将西方面军中的六个集团军部署在新修建的莫扎伊斯克防线,掩护着从格查茨克到卡卢加一线的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苏军必须面对这样一个考验:随着冬季的降临,严寒将使得道路迅速封冻,德军令人生畏的装甲部队将恢复进攻的机动性。对于扼守莫斯科西北郊杜博谢科沃的苏军第16集团军316步兵师来说,形势尤其严峻,因为他们将直接面对中央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群的凶猛攻势……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莫斯科战役形势图


▍红色铁甲:苏军的阵地防御战术

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兵员主要是中亚的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首任师长是伊万·潘菲洛夫少将,所以这支部队也被称为“潘菲洛夫师”。41年10月11日,第316师被调入西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奉命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约41公里长的战线。11月在与德军经历了艰难的战斗后,第316师向莫斯科方向撤退并建立了新的防线。影片故事正是在此时展开的。


苏军第16集团军的当面之敌为德军第4装甲集群,拥有46装甲军和40装甲军所属的四个装甲师,1个党卫军“帝国”摩托化师,以及第5军的两个步兵师。


营防御地域:为应对迫在眉睫的威胁,316师抢在德军进攻前夕连夜构筑防御阵地。316师主要防御地带的基础是营防御地域,每个步兵营构成环形防御,步兵分队掩体用交通壕连接起来。步兵师防御纵深为3-5公里,成两个梯队的师为6公里。步兵师的基本力量都用于前沿,纵深防御薄弱。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二战苏军营防御地域示意图


反坦克防御地域:在第16集团军的防御中,对坦克防御占有最重要的地位。316师的反坦克防御可谓其中的经典案例,该师每个步兵团都建有一个防坦克地域,每个地域由1-2个炮兵连组成。在该师十四公里正面上,埋设了15,000个反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铺设了二百米长的树干鹿砦,设置了铁丝障碍物,挖掘了防坦克壕。


火炮密度平均每公里5门、反坦克炮密度为每公里3门。全师防御地带构筑有一道堑壕、炮兵发射阵地、2个反坦克阵地以及一道斜切阵地,一共设置了8个重机枪火力点、170个火炮掩体、125个轻机枪火力点、22个观察所以及24个碉堡。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带有伪装网和胸墙的标准步枪阵地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架设机枪阵地,苏军普遍使用佳留诺夫SG43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苏军还有用来迷惑德军的伪装阵地

第16集团军对反坦克炮非常重视,罗科索夫斯基规定每一门反坦克火炮都必须配有相应的步兵分队掩护免遭敌军袭击。反坦克炮兵由此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装甲目标,实战中效果极佳。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一个较为标准的反坦克炮阵地


就这样,316师精心修筑的防御阵地初步完成了。他们所严阵以待的,将是怎样的对手呢?


▍闪电钢拳:德军的装甲攻击战术

在莫斯科会战达到高潮的时刻,战线北段是争夺最激烈的战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这里投入了最精锐的突击部队。第3装甲集群和第4装甲集群将联合发起一次攻势,在伏尔加河水库附近歼灭苏军第30和第16集团军,然后利用这里的地势,居高临下进攻莫斯科。


2个装甲集群共配备700辆坦克,占中央集团军群坦克总数的80%,其中第4装甲集群拥有400多辆坦克。316师将直接对抗德军装甲铁拳中最强悍的部分——46装甲军所属第11装甲师。


11月16日当天,德军计划占领杜博谢科沃以北8公里两处村庄的结合部。第11装甲师组成两个战斗群向

第316师1075团的阵地实施攻击,在该团左翼第2营的阵地正面,德军投入了一个得到炮兵及步兵加强的装甲营。


作为闪电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德军装甲部队的任务就是在步兵、炮兵和空军的配合下,快速突击敌军防守的薄弱处,以迅猛的攻势打开敌军阵线缺口,而摩托化步兵快速跟上,巩固并扩大突破口,向敌军的防御纵深进行突击,并且向敌军侧翼延伸,对敌进行包围。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德军装甲部队突破战术示意图


进攻准备:在进攻开始前,德军装甲部队首先必须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彻底侦察战区地形和敌军阵地状况、清除通往敌军阵线的障碍物,以及通过侦察搜集战斗所需的各种数据。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德军使用Fw 189 “猫头鹰”战术侦察机飞临苏军阵地上空进行战前侦察

进攻初始阶段:德军战术条令要求在进攻初始阶段用尽可能多的火炮摧毁敌军阵地,同时必须压制敌军的火力支援。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影片中,德军150毫米榴弹炮轰击苏军前沿阵地。


进攻过程:在炮兵火力准备过后,德军装甲部队开始突击敌军阵地。德军在进攻过程中极为强调“火力与机动”原则: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同一个对手交战时,战斗队形的整体火力占据优势;战斗队形应当尽可能简单易部署,便于应付战场上的不同情况。


攻击编组:德军装甲战斗编组分为装甲队形和混合队形。其中,装甲队形就是指由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摩托车、工程车等装甲机动车辆组成的战斗队形;混合队形则是由装甲机动车辆与徒步步兵组成的战斗队形。此外,在整个战斗队形上空还有战斗支援机群,可以压制苏军炮兵的反击。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德军装甲部队采用步坦混合队形攻击苏军设防阵地。


攻击队形:德军装甲部队根据不同作战任务组成梯次队形、线式队形、梯队队形、三角队形、楔形队形和棱形队形。在 “台风行动”中,德军在战斗中根据森林多,道路泥泞,苏军防御纵深不大的特点,多采用楔形战斗队形。突破后,由随后的步兵部队对被围苏军实施攻坚作战,装甲部队则采用“楔形”的临战队形搜索前进。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德军采用5辆坦克编组的典型楔形队形实施攻击


▍铁甲对钢拳:28勇士的殊死战斗

第一轮进攻:

影片中,由于侦察失误,德军炮击未能摧毁苏军阵地防御。冲到苏军射击距离内的德军步兵和坦克遂遭到苏军轻武器和反坦克武器的迎头痛击,被迫撤退。影片镜头教科书式地展示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严阵以待的苏军士兵,他们手中的各色轻武器非常具有代表性:莫辛纳甘1891/30步枪、杰格佳廖夫DPM轻机枪、PTRD反坦克步枪,以及缴获的德军MP-40冲锋枪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苏军152毫米榴弹炮开火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苏军反坦克炮重创德军先头坦克部队


第二轮进攻:在首轮攻击失利后,德军调整部署紧接着再次发动攻击,这次苏军才真正尝到装甲钢拳的威力:德军的炮轰精准命中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德军坦克炮射击将苏军暴露的反坦克炮位一一消灭;316师伤亡惨重,但始终牢牢据守着阵地,没有后退一步……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德军猛烈而精准的炮击预示着真正严酷的考验降临。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装备75毫米榴弹炮的德军四号坦克摧毁了苏军反坦克炮位。根据古德里安的规划,德军在战争初期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装备37毫米速射炮的三号坦克负责突击和反坦克,装备75毫米榴弹炮的四号坦克提供火力支援。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苏军的前沿防御被坦克突破后,苏军的重机枪火力点仍然可以从隐蔽的侧翼杀伤德军步兵。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苏军投掷燃烧瓶


失去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枪的苏军只能用集束手榴弹近距离对付德军坦克。但在实战中,这种武器对付装甲目标非常低效。苏军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对付德军坦克倒是非常奏效。这种燃烧瓶是最便宜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要将它投入坦克脆弱的后部发动机排气口里就行。

二战装备劣势的苏联,凭什么阻挡德国的装甲洪流?

眼看苏军士兵伤亡殆尽,德军马上就要突破防御,此时苏军重机枪竟然又奇迹般复活了

面对苏军的顽强抵抗,损失巨大的德军终于撤退了。而浴血奋战的316师1075团官兵,也只剩下28幸存者……


▍尾声:神话与现实

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中苏军战士的勇气与牺牲可歌可泣,但只要略有军事常识,就能看出这个故事中存在明显的虚构与夸大事实:很难想象,28名步兵仅依托野战工事,凭借少量反坦克武器能够抵御54辆德军坦克和大量步兵的进攻,并击毁了其中三分之一的坦克!


实际上,在11月16日的战斗中,德军第11装甲师对苏军316师1075团发动了一次前哨战,损失了5~6辆坦克后撤退了。显然,这只是一次试探性进攻,目的是摸清苏军的底细。不久,德军投入了预备队,向第1075团发起全面进攻,经过40~50分钟战斗就突破了苏军的防线。


根据苏军战报记录,在11月16日当天第1075团总共击毁了9辆德军坦克,这个数字仅为后期报道中“潘菲洛夫28勇士”击毁坦克数量的一半,还是全团的战果。


11月17日-18日,316师另一个主力团1077团在遭到德军1个摩托化步兵团和17辆坦克的进攻后就土崩瓦解了,师长潘菲洛夫在18日被德军迫击炮击中牺牲。


尽管朱可夫严令第16集团军死守莫斯科西北部阵地,但是在德军第4装甲集群的凌厉攻势下,他们还是被迫后撤。德军第2装甲师甚至冲到离克里姆林宫只有20公里的地方。苏军大本营紧急调遣突击第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堵住缺口才转危为安。


不过,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讲述的是一个“抗德神话”,但这部电影却不是一部“抗德神剧”。它所描绘的战术细节,战斗场景和苏军坚韧顽强的精神并不是虚构的。

包括316师在内的众多苏军将士的顽强抵抗和无畏牺牲最终阻止了德军在莫斯科的推进,克里姆林宫的尖塔对希特勒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316师蒙受了巨大的牺牲,全师减员9920人,其中3620人阵亡,6300人受伤,首批征召的老兵几乎死伤殆尽。第316师的浴血奋战使其获得了近卫第8步兵师的光荣称号。这个称号将随着它的官兵转战沙场,见证战争的最终胜利,也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和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