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在中國芸芸眾瓷中,有一種瓷瓶,它身姿清秀、曲線曼妙,與梅瓶、賞瓶並稱“瓶中三寶”,它就是玉壺春瓶。玉壺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玉壺春瓶與梅瓶、賞瓶並稱為“瓶中三寶”,是器物美學發展史中代表性的造型。許多瓶類都是以這三種造型為母本,延伸創作出的。三種瓶型相比,玉壺春的造型最為經典。

清新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線更顯女性陰柔的豐滿與纖細,所以不少收藏家也習慣稱之為“女性瓶”。玉壺春瓶尺寸較為矮小,“S”型的設計更能迎合人們抓取物品時的習慣,更適宜在手中把玩觀賞。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玉壺春瓶最早出現在宋代,以後歷代都有燒製,但每個歷史時期的造型和裝飾都略有不同。從宋至清,年代越晚,瓶的頸部越短,腹部越大、越圓,圈足越寬。

釉彩裝飾在宋代目前僅見北方窯口的品種,如定窯的白釉刻花、磁州窯系的白地黑彩或褐彩等;元、明時主要有青花、釉裡紅、白釉(元代為卵白釉、明初為甜白釉)等;到清代又增加了粉彩及其他顏色釉等品種。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金代北方以磁州窯為代表的玉壺春瓶,在承襲宋代形制的基礎上,有所改進,一是器型尺寸上有所加大,而是腹部更飽滿,頸部更纖細,加之特有的窯變、鐵秀花的代表性裝飾,令這個器型更加俊秀、舒朗、雅緻,玲瓏有致。這個時期的玉壺春瓶大多底部支燒,保留下來的器型有支燒痕跡,由於高溫燒製,有垂釉現象。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元代玉壺春瓶比較少青色,黃色比較多,所以也被稱為黃釉瓷器。由於元代施釉條件與技術限制的關係,有些玉壺春瓶表面有淡褐色,這主要是漏釉造成。

明代玉壺春瓶早期多見白釉光素器、白釉暗花器以及青花器,中期、晚期以青花品種最為常見。在圖案紋飾上,主題紋飾常常以雲龍、梅、蘭、花鳥、纏枝蓮等為內容。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玉壺春瓶發展至清代,造型上並未有多大的變化,工藝上較前代更為成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玉壺春瓶在造型上區別雖然並不顯著,但其賞鑑意義進一步濃郁,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器物的釉彩品種不斷增多,遠較明代豐富。青花、青花釉裡紅、釉裡紅、祭紅、鬥彩、琺琅彩、粉彩、各色釉地五彩等等。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從紋飾內容看,除繼續沿用明代的圖案外,人物故事、吉祥文字也多了起來,特別是以竹石芭蕉為主題紋飾的青花玉壺春瓶十分流行,從乾隆時期到清末都有燒造,成為一個具有時代風格的系列品種。

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

玉壺春瓶是我國陶瓷藝術裡的一朵美麗奇葩,它造型古樸端莊,形體穩重大方,完美的弧線造型,展現出非凡的氣度和神韻,散發出中國特有的陶瓷藝術精華,是瓷器界難得的藝術精品,具有不凡的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