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家長們在評價自家孩子的時候,總是會說:“我家孩子太不聽話了”、“我家孩子太膽小了”、“我家孩子太任性了”……你知道嗎?這些隨口說說的話語,已經給孩子貼上了“不聽話、膽小、任性”的負面標籤。這些負面標籤,對孩子的內心都是一種消極的暗示,還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提出了“標籤”效應。意思是一旦給人貼上某種標籤,人的行為就會朝著這個標籤靠攏,最終成為符合標籤的樣子。

在二戰時期,美國的心理學家在軍隊裡選出一批不合格的新兵。讓他們每天都給家裡寫一封信,說自己在戰場上非常英勇、奮勇殺敵,半年以後,這些士兵果然表現地和信上說的一模一樣。標籤效應用在孩子身上同樣如此,不同的心理暗示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家長給孩子的負面心理暗示,會帶來哪些影響?

受“標籤效應”影響的孩子,多半會出現以下3種特徵。

1、激發孩子叛逆心理

家長如果總是往孩子身上貼負面的標籤,孩子會感到家長根本不瞭解自己,不懂得欣賞自己,從而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沒有人總喜歡被批評指責,既然父母總說自己不好,那就乾脆“破罐破摔”好了。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2、會讓孩子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

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標籤,只要給孩子貼上,那麼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前行。

孩子天生對自己和外界沒有客觀理性的認識,全都依靠家長的灌輸和引導。家長說孩子是怎樣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行為和思想就不自覺地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下去,最終讓標籤成真。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3、越來越自卑、懦弱

負面的標籤,其實相當於給孩子的詛咒,孩子一旦被家長貼上負面標籤,就會喪失信心,對自己產生懷疑,不相信自己,性格也會變得自卑、懦弱。遇到事情也不會再積極爭取,消沉萎靡,失去原有的陽光和自信。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家長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1、不刻意強化孩子的缺點

每個人都有缺點,不論家長和孩子,都不可能完美無缺。況且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很多缺點也都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會慢慢改善。父母要能夠包容孩子的缺點,不要總是拿著孩子犯的錯誤或者某個不足之處,整天嘮嘮叨叨,這是對於錯誤行為的一種強化。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2、尋找孩子的優勢

家長應該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優點上,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比如孩子跑步很快,要及時對孩子說:“你真是個運動健將”,孩子就會把跑步發展成自己的強項。孩子口算速度快,家長及時誇孩子是“數學天才”,孩子將來很可能就成為數學家。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3、孩子犯錯時,批評只針對行為,而不是針對人

若孩子犯了錯,家長在批評的時候,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不要因為生氣就往孩子身上貼負面標籤。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說“這次為什麼沒考好?是因為沒看清題目還是知識沒記牢?”,這是針對行為,但是說“你真笨,你太不用心了,”,這就是針對人,給孩子貼“笨、粗心”的標籤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4、多鼓勵孩子,給予正面標籤

既然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孩子就會成為這樣的人,那麼家長要善於在生活中給孩子貼正面標籤。孩子把零食分給小夥伴,家長要為孩子貼上“愛分享”的標籤;孩子喜歡看書,家長就給孩子貼“愛學習”的標籤;孩子幫忙洗碗,家長就貼“愛勞動”的標籤。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貼標籤是把雙刃劍,全看家長怎麼使用,你給孩子負面的標籤,孩子就會讓你失望,你給孩子正面的標籤,孩子就會帶來驚喜。家長們,你們學會怎樣給孩子貼標籤了嗎?


孩子出現這3種“特徵”,是中了“標籤效應”,越批評表現越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