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一)大盂鼎

西周康王時期,通高102.1釐米,口徑78.4釐米。清道光初年陝西岐山禮村出土,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斂口鼓腹,口緣上有兩個立耳。口緣下飾分解式曲折角獸面紋,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面紋,均用雷紋襯地。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內壁鑄銘文二百九十一字,記載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封盂的一次冊命。第一段盛讚文武二王的功德,說明商人縱酒是周興商王的原因;第二段記述康王命盂接續其祖父的官職,主管軍事和訴訟,日夜輔助君主治理國家,並賜給鬯酒、命服、旗幟、車馬以及大量的臣民奴隸和土地;第三段康王勉勵孟克己奉公,不要辜負信任;最後,盂為了感謝王的冊命,稱揚王的美德,製作了祭祀祖父南公的寶鼎。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二)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西周厲王時器,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1890年陝西扶風法門鎮任家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立耳厚大,方唇寬沿,口微斂、腹略鼓,蹄足粗壯,形制厚重。立耳外側飾體軀交纏的龍紋,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腹部飾寬大的波折紋,三足上部是突出的獸面紋。大克鼎整體氣魄雄渾,威嚴莊重,紋飾疏朗暢達。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腹內壁鑄銘文二百九十字,內容可分為兩段,一是克對其祖師華父的稱頌,二是詳細記載了周王冊命克的儀式以及賞賜的內容。這篇銘文歷來被認為是研究西周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資料。大克鼎銘文字體特大,字跡端正、質樸,筆劃均勻遒健,形體舒展端莊。銘文上半篇刻畫有整齊的長方格子,一字一格,所以行款疏密有致,行氣規整,是西周金文書法藝術的皇皇巨篇。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三)毛公鼎

西周宣王時期,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清道光末年陝西岐山禮村出土,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體呈半球形,立耳高大,獸蹄形足。口沿下飾大小相間的單行連續式鱗紋,其下飾一道弦紋,十分簡樸。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內壁鑄銘文四百九十九字,是商周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內容記述周宣王冊命毛公之事。全文分為四段。第一段追述文武開國之時,君臣相得,政治清平的盛況,接著用滄懷時事的語言,講述時局並不安寧;第二段冊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給予宣示王命的專權,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王命,臣下可以不予奉行;第三段勉誡毛公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第四段賞賜鬯酒、命服、車馬和兵器。毛公為表示感謝和稱頌天子的美德,作鼎以為紀念。毛公鼎鼎銘對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歷史有重要價值。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四)利簋

西周武王時器,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1976年陝西臨潼西段村西周窖藏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是已知的西周最早的一件銅器,綠鏽斑駁、凝重典雅,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都很高。侈口鼓腹,下方連禁,獸首耳下有長方珥。腹部飾展體式外卷角獸面紋,獠牙巨目,猙獰可畏;方禁四壁亦飾外卷角獸面紋,但兩旁配有龍紋;禁面四角飾有蟬紋;圈足飾有龍紋,都以雷紋填地。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內底鑄銘文三十二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紂,在甲子日早晨,很快就佔領了商國。七天之後的辛未日,在南地的師旅駐地,賞給有司利青銅,利用來作紀念其仙人方亶公的寶器。銘文所記克商日辰與《尚書·牧誓》等典籍相合,是武王伐商牧野之戰的實物證據。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五)害夫簋

西周厲王時器,通高59釐米,口徑43釐米,1978年5月陝西扶風齊村出土,現藏於扶風縣博物館。這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一件商周青銅簋,周厲王害夫作器,形體高大魁梧,可稱為簋中之王。侈口方唇,兩耳鑄成透雕龍首形,珥亦作下垂的龍首,耳高43釐米,兩耳間距75釐米。圈足下連鑄方禁,穩重大方。頸及圈足飾攀連式獸體捲曲紋,腹及禁壁飾直條紋,禁面飾分解式變形獸面紋。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內底鑄銘文一百二十四字,是厲王害夫為祭祀先王而作的一篇祝詞,大意是說:我盡心經營先王事業,我用義士獻民祀奉先王宗室,作此恃大寶簋,祭祀先宗列祖,以祈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的生命,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此簋作於厲王十二年,不僅是一件藝術瑰寶,且為西周青銅器斷代增添了一件標準器。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六)衛盉

西周恭王時器,通高29釐米,口徑20釐米,1975年2月陝西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現藏於岐山縣博物館。器形是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的式樣。器頸和蓋緣均飾回顧式花冠龍紋,蓋上增飾弦紋一道,腹部有兩道折線紋,流管飾三角雷紋。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蓋內鑄銘文一百三十二字,是一篇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和社會經濟的極其重要的史料,大意是:恭王三年矩伯因參加周王建大常典禮,向裘街取了價值八十朋的朝覲用玉璋,答應給裘街土地十田,後又取了赤琥、麂紱、賁耠等玉飾禮服,答應給裘街土地三田。裘街把這件事報給伯邑父、榮伯、定伯、無京伯和單伯等執政大臣,於是,這些大臣命令三有司會同矩伯和裘街辦理交接手續。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七)何尊

西周成王時器,通高39釐米,口徑28.6釐米,1963年陝西寶雞賈村鎮出土,寶雞市博物館藏。此尊造型凝重,紋飾華美,鑄造工藝精湛,銘文歷史價值極高,是西周早期青銅器中出類拔萃的一件藝術瑰寶。器體橢方,口圓而外侈,四面中線均隆起透雕稜脊。口以下以稜脊為間隔,飾仰葉獸體紋,其下為蛇紋,腹部飾牛頭紋,牛角外卷,角尖翹出器壁之外,頗富立體感;圈足上飾虎頭紋。通體以雲雷紋填地,富有變化。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內底鑄銘文一百二十字,記載成王五年營建成周,在京室對宗小子的一次誥命,大意是:過去宗小子的父輩能為文王效勞,文王接受了上天的大命,武王消滅了商王朝,曾說過要建都於中央地區,以便統治民眾。宗小子們要效法父輩,繼續有功於王室。這篇銘文補充了史書對周初史實的記載,是研究西周史的重要資料。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八)牆盤

西周恭王時期,通高23.2釐米,口徑47.3釐米。1976年12月陝西扶風莊白村西周窖藏出土,周原博物館藏。此盤是西周中晚期常見的式樣,但造型大。盤腹及圈足以雷紋填地,分別飾花冠分尾鳳紋和獸體捲曲紋。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內底鑄銘文二百八十四字,是五十年代以來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件。內容分為前後兩段,前段頌揚周王朝諸先王和當朝天子的主要業績;後段記述器主的家族史,稱頌先祖父考,最後自贊和求福。盤銘所記史實,為研究商周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九)宜侯夨簋

西周康王時器,通高15.7釐米,口徑22.5釐米,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平口方唇,淺腹微鼓,四獸首形耳,高圈足有四扉稜與耳相應。腹壁紋飾,兩耳間排列二火紋與回顧式龍紋,周圍共有四組。圈足紋飾,兩扉稜間排列一對分尾龍紋,周圍也有四組。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器底鑄銘文十二行約一百三十字(其中十六字殘缺不清),內容大致可分為三段:第一段,記述周康王省視武王、成王伐商圖和東國圖,並在宜地舉行祭祀活動;第二段,王冊封夨於宜地為宜侯,賞賜以禮器、土田和奴隸;第三段,宜侯夨頌揚王的美德,製作此器以紀念亡父虞公。唐蘭所作考釋以為,被徙封於宜的虞侯夨,即吳國事實上的始封之君周章(《宜侯夨簋考釋》《考古學報》一九五六年二期)。此鼎銘文是有關周初分封制度和江南開發的重要資料。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十)虢季子白盤

西周宣王器,通高39.5釐米,口長227.2釐米,口寬86釐米,相傳為清道光年間陝西寶雞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是目前所知體積最大的西周銅器。形似碩大的浴盆,器口圓角長方形,平唇折沿,深腹下斂,平底,矩形四足。斯比各有兩個突起的獸首銜環,環作繩索狀。通體滿載紋飾,口沿下飾獸目交連紋,中隔突起的寬帶文,再飾大波曲紋。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器底鑄銘文八行一百十一字,書體整齊秀美。銘文記述虢季子白奉周王之命,征伐北方強族犭嚴狁,折首執訊,立下赫赫戰功,周王舉行慶功盛典,賜予百乘馬、弓矢和鐵,使其輔佐周王征伐蠻方,因而製作此盤以為紀念。銘文內容可與《詩經》的某些篇章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晚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