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进击大健康产业“蓝海”,看专家如何支招

3月30日,重庆高新区召开大健康产业座谈会,辖区相关高校、医院及企业的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为重庆高新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支招。

  借智聚力

  重庆高新区抓住难得机遇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两高” 目标,没有大健康,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创造不了高品质生活。

  市委市政府要求,重庆高新区建成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重庆高新区将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器械、康养等大健康产业。“大健康”是大财富、大机遇,其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高,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此次疫情提升了全民对健康的认知、增加了医疗物资需求、拓展了社会就医方式,催生出新的市场机遇。

  紧扣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战略定位,重庆高新区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方向,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期,考虑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未来潜力,结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把大健康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大健康产业生态。

  专家学者建言

  助力重庆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

  重庆高新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哪些要点,该如何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水平?专家学者们从人才、政策、制度等多个维度,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剖析,并积极建言献策。

  专家到底说了些啥?记者来为大家“揭秘”。

  重庆大学校长助理、虎溪校区管委会主任夏之宁说道:

  重庆高新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要完善。要重视人才聚集、技术群体的培养。重庆大学将和重庆高新区一起推动人才培养,在招生比例上要扩大大健康专业方面的招生比例。同时要完善配套体系,让人才无后顾之烦忧,留得住人才。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表示:

  重庆高新区应利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争取政策、资金的扶持,在硬件软件上发挥优势引进人才落户。科学城的建设,大健康的发展,人才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如何保护本地人才、吸引全球人才?要发挥大学城的优势,利用好高校人才,要在政策倾斜上做文章。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盈提到:

  作为重庆高新区,一定要有高起点,放长眼光,整个科学城都可以在大健康框架规划下来建设。重庆高新区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在医疗体制、政策上做改革突破。培育“新鲜血液”不断地注入进来,通过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来吸引刚毕业的大学生落户安家。要有所取舍,思考养老产业是否该做。打造群众体育品牌,在基础设施方面,不一定全靠新建,可考虑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设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院长周善璧对此表示:

  发展大健康产业,重庆高新区应该注重医学数据中心等大健康产业资源的共享,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在人才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让人才能安心工作。

  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正军认为:

  目前大健康产业范围广,行业鱼龙混杂,重庆高新区应该着力优质行业,进行差异化发展。此外,重建一个大科学装置比较困难,可以整合医药、医疗等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在做产业规划方面,一定要有定力,引进企业要与产业规划对应,规划要发挥战略指导作用,不能随意变动。园区布局,一定要在产业链完善配套方面下足功夫。

  借专家智、聚学者力,只是重庆高新区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一小步,记者了解到,重庆高新区的“步伐”越来越快:将以“医、药”为核心,推动“医、药、健、养、管”协调发展。在生物医药产业、医疗卫生产业、健身康体产业、养生养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方面着力,抓住“健康中国”和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 推动创新链、 产业链、服务链融合,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撰稿: 陈 丹

值班: 罗 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