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2019年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

徵集活動評選出的100件獲獎作品

終於揭曉!

我省共有6篇提案入選,

獲獎作品數並列全國第三名。

還拿下了一項最佳模擬政協提案,

全國僅10個。

省民革董良瀚專職副主委

評為優秀指導老師!


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活動是引導青年有序參與民主政治的創新探索和有力實踐,旨在動員廣大青少年圍繞所選主題,深入社會實際、走進基層群眾開展調查研究,並提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建議。


全國1.1萬名青少年報名選送1884件參評作品初評497件入圍作品,我省共向團中央擇優報送72篇,其中大學組25篇,社會組23篇,中學中職組24篇,提案的內容涉及青年參與鄉村振興、扶持農村青年電商發展、推動青少年心理健康體系建設等多個方面。

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最佳模擬政協提案


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關於促進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的提案

提案人/團隊:高正揚

指導老師:何文偉

學校:三明市第二中學

滑動查看完整提案

一、背景及問題


海峽兩岸教育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兩岸關係“解凍”以來,各類交流愈加頻繁,尤其是教育交流,一直以來發揮著深化兩岸理解互信、鞏固民族認同感的橋樑作用,在兩岸交流中佔據特殊地位。


目前,臺灣地區的少子化造成教育資源過剩的傾向,而大陸則存在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加強兩岸教育交流,有利於紓解大陸的教育壓力,也有助於緩解臺灣地區教育資源過剩的情況,有利於兩岸教育資源合理配置。


同時,近年來臺灣民進黨執政時期一系列文化上“去中國化”的傾向也值得關注,由此,促進兩岸教育交流以維護兩岸文化認同感的必要性愈加突出。


兩岸教育交流目前以互派留學生為主,學術論壇、教師互訪等多種方式並存。

兩岸互派留學生的現狀呈現出兩個特點: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以短期交流生為主,攻讀學位的長期留學生較少。由於臺灣當局的限制政策、兩岸學歷互認的困難以及協商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兩岸教育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綜上所述,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的主要問題包括:


1. 互派留學生以短期項目交流為主,攻讀學位者較少;

2. 臺灣當局的限制政策;

3. 兩岸學歷仍未完全互認;

4. 缺乏協商解決機制;

5. 交流平臺不完善;

6. 缺乏統籌協調與指導機制。


二、原因分析


1. 學歷互認的困難與教育體系的差異,造成留學生攻讀學位代價較大,面臨回到本地區後不被承認的風險;


2. 臺灣當局出於政治考量,在放開臺灣人員赴陸交流方面態度保守;


3. 兩岸部分民辦高校與專科院校存在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客觀上將兩岸學歷互認範圍限制為少數重點高校;


4. 兩岸教育交流一定程度上涉及兩岸複雜關係,教育方面的溝通與協商受到諸多外部因素影響。


三、建議


1.推進兩岸教育交流制度化發展。制定兩岸教育交流專項計劃,作為兩岸教育交流的核心指導機制。設立主管兩岸教育文化交流的專門機構,並積極推動臺灣方面成立類似機構,共同打造兩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平臺;該專門機構應負責管理與持續推進兩岸教育交流合作項目、落實兩岸教育交流專項計劃、與臺灣方面類似機構保持溝通,並逐漸構建與完善相關制度體系,以良性規範促進交流合作。


2.推進兩岸教育交流常態化發展。重點關注海峽兩岸教育論壇、職業教育論壇、繼續教育論壇、法學院長教育論壇等影響力較大的兩岸教育交流研討會議,支持其發展為經常性活動機制,鼓勵兩岸教育交流研討項目的常態化發展,支持其為推進兩岸教育交流進行深入討論並提供更多啟示。


3.推進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多樣化發展。引導教師互訪、交流講學、合作辦學、“校校企”聯動等各類教育交流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共建一批兩岸教育交流先行示範項目,建立試點推廣機制,鼓勵兩岸教育交流機制的積極創新與靈活調整。


4.推進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協調發展。逐步建立並完善兩岸教育交流的長效協調機制,針對不合理政策限制及時進行溝通,鼓勵以互派觀察團、成立聯合調研小組等形式深化兩岸理解互信,共促兩岸學歷互認全面化、人員流動自由化、高校合作便利化。


5.深入發掘兩岸教育交流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以“互聯網+”“AI+”“大數據+”等新型教育產業模式,實現兩岸市場環境、創新土壤、知識要素、先進理念的優勢對接,助推兩岸教育交流發展。鼓勵教育交流延伸發展,在地區內發揮重要文化影響力與獨特作用。


6.構建多層次海峽兩岸教育交流體系。依託海西地區地緣優勢及廈門市既為特區又為三處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所在地的現有政策優勢,建立核心區(廈門地區)-中心區(海西地區)-覆蓋區(東部沿海地區)-擴展區(全國其他地區)的多層次兩岸教育交流體系,重點發揮核心城市、交流基地與頂尖高校對教育交流的引領促進作用,分層次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引導兩岸教育交流發展創新。


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優秀模擬政協提案


全國僅十個!福建這位“小委員”獲獎,拿下全國最佳!


關於防治隱性校園欺凌的提案

提案人/團隊:陳兆伊、許傑、洪一凡、陳宏斌、林凱濤

指導老師:蔡曉芳、吳金碧

推選單位:漳浦一中、共青團漳浦縣委

滑動查看完整提案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了校園欺凌的界定,指定了防治學生欺凌工作協調機制。《治理方案》出臺兩年來,有效地遏制校園欺凌的蔓延,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但是遏制的多是學生間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行為,這些行為我們稱之為“顯性校園欺凌”。這類欺凌有較明顯的證據鏈條,在管控和處理方面依據較為充足。但是,校園內還有一類非常隱蔽、不易察覺的欺凌現象則未能引起足夠的關注,我們稱之為“隱性校園欺凌”。


目前,隱性校園欺凌主要表現為:


一、自覺意識下的冷暴力


它不以劇烈的言語或者肢體傷害為表徵,而是以孤立對方為表徵。在一個集體中,拉攏一批人,針對某一個學生進行學習孤立、生活孤立、人際孤立,在背後議論、詆譭等。這些現象有時候不容易察覺,但是對於被孤立者而言,這種傷害遠大於明顯的言語、動作欺凌。而且作為班主任或者其他老師在日常中也不易察覺,也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傷害一直潛在而無形,而受害者若是不懂得求助或者不敢求助,時日一長就表現為自卑、低落、孤僻等,往往伴隨很長時間,甚至於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二、不自覺意識下的比較


這種隱性的欺凌,有時候來自老師,雖然國家有關部門三申五令要求保護學生隱私,包括學習成績等。但是目前仍然有相當多的中小學存在張榜公佈學生成績、家庭信息等情況。以學習成績及名次張榜為例,雖說有鼓勵上進促進後進的作用,但是這一舉動也對一部分後進生特別是學困生產生心理壓力和困擾,打亂學習節奏,造成心理負擔,特別是成績和名次公佈後來自同學、家長和社會的議論則是一種無形的傷害,這種傷害在很多中小學校園司空見慣,所以我們稱之為不自覺意識下的比較。對學生自信心的打壓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容易自暴自棄。


三、公正、公開扶助工作中的自尊忽視

教育扶貧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工作,為確保扶貧助困工作公正、公開、透明,受助的貧困學生的個人及家庭信息完全暴露於公眾。特別是施行開核和公示制度之後,困難學生的窘迫境況有增無減。我們不否定這些做法的合理性,但是冰冷的合理是否還要考慮給予困難學生更多的溫情和尊嚴。不少社會愛心人士積極資助貧困學生,但是大多需要受助學生當著全體同學的面接受這筆尷尬的資助款。更有甚者,資助者對貧困生統一資助型號一樣的服裝或者鞋子,對於受助學生而言,這些資助物資有時就成了心理包袱。諸如此類的自尊忽視,成了隱性校園欺凌的重要誘因,都會對學生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


由於隱性傷害是相對於顯性傷害而言的,其傷害結果具有潛在性和遲滯性,特別是隱蔽性強,不易發覺。導致其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使得受害者容易一直處於被動地位,造成傷害的進一步加劇。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當前中小學隱性校園欺凌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警戒,防治隱性校園欺凌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為此,我們建議:


1.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教育機制體制。建議在已有法規中對隱性校園欺凌的分類預防治理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細化類別區分標準,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以法規的形式規範隱性校園欺凌的責任追查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劃好責任範圍,進一步強化立法、政策、宣傳等措施,使受欺凌者能得到充分的權益保障,讓欺凌者承擔應負的責任,從而做到事前防範、事中處理、事後追查三位一體。以此降低隱性校園欺凌發生率,減輕隱性校園欺凌危害程度,克服隱性校園欺凌存在的隱蔽性等特點,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校方的監督管理,加強政策引導,使相關政策貫徹落實到位。


2.學校應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有效管理。學校是隱性校園欺凌最主要的發生場所,在校園欺凌事件中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可出臺相關文件,通過政策使學校建立起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一是專題教育制。學校應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增設生命教育、朋輩教育、法制教育、尊嚴教育等專題教育活動。做好宣傳工作,可邀請此方面的專家到學校開設講座並在學生中成立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小組,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隱性校園欺凌的危害之大。二是家校聯動制。政府應讓學校建立起與學生家庭的有效聯繫,讓學生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中成長,並能在事後探根求源,及時發現。三是政校聯動制。政府應讓學校主動與各執法和監管部門建立有機聯繫。通過政策讓相關執法部門提供支持,事前可讓專業人員向學生普及相關知識,事中、事後及時處理、援助。四是責任追究制。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讓學校能在事發後對施暴者進行責任追究,建立懲罰制度,讓老師和學生明白隱性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和錯誤性,讓施暴者為其所為承擔應負的後果。


3.加強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培訓,監督教師的行為規範。學校教師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是規避隱性校園欺凌的主要路徑之一。定期開展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加強對教師行為規範的監督,對於教育行為不當的教師應加以問責懲處。政府相關人員應不定時地對校園進行巡察監督,必要時可詢問當校學生對教師教育行為的意見,建立一套較為全面的教師行為監督和問責體系,以此核心來監督教師的行為。

關於防止“校園貸”對青少年的危害的建議

提案人/團隊:塗翠芬

指導老師:徐 悅、陳 湧

推選單位:共青團泉州市委

滑動查看完整提案

校園貸,又稱校園網貸,通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校園貸通過向借貸學生提供現金貸款或者消費貸款的方式,從中收取利息盈利和部分手續費。校園貸原本只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服務產品,但是隨著近年來不良校園貸和相關惡性事件的不斷出現,校園貸的負面影響不斷擴大。


一、“校園貸”現狀調查


本次“校園貸”調查,選取了黎明職業大學等5所高職高專學校作為調查點,主要圍繞校園貸類型、校園貸宣傳方式以及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基本情況三個方面展開:


(一)校園貸類型


目前,我國在線的“校園貸”平臺已經超過百家。總體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分期購物平臺,比如分期樂、趣分期等,除了分期也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貸款服務;第二類是P2P貸款平臺,主要是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貸款服務、助學貸款,如投投貸、名校貸等;第三類是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比如京東提供的打白條、淘寶網提供的螞蟻花唄。


(二)校園貸宣傳方式


通過調查得知,有42.5%學生是通過在校園張貼或發放的傳單瞭解校園貸;有21.3%的學生是經校園代理介紹校園貸得知;17.8%學生是通過網絡廣告推送形式獲取校園貸信息,9%的學生是通過其他途徑瞭解校園貸。


(三)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基本情況


在調查中發現,有48%的學生借錢用於個人日常娛樂活動;30%的學生用於購買奢侈品;只有17%的學生是用來補貼生活開支或者其他需要,5%的學生是用於就業創業資金週轉。由此可見,盲目消費、互相攀比是學生涉貸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校園貸產生的危害


(一)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破壞校園的和諧穩定


目前,校園貸企業不僅把在校學生作為貸款的“金主”,更是將相關業務直接通過學生開展,讓學生成為校園貸代理,以發展下線提抽成的方式吸引更多學生使用校園貸,這給學校環境氛圍帶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參與校園貸的學生,迫於催債還款壓力,無心學習、荒廢學業。據調查,在諸多校園貸案例中,有近30%的學生深陷校園貸,無法自拔,最終選擇退學休學,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二)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影響金融的健康發展


不良校園貸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利用當前市場監管的漏洞打“擦邊球”。一些提供貸款的機構、從業者不擇手段,道德缺失,向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學生提供非生產性的貸款,因相對高的利率,構成典型的高利貸,並且存在惡意催收,導致裸照、跳樓等惡劣後果。調查發現,95%以上的涉貸學生都有過被“不明分子”暴力催款的經歷,給學生帶來人身安全的隱患和思想精神的摧殘,嚴重擾亂了校園秩序和社會安定。


三、引發學生陷入校園貸的主要原因


(一) 校園貸申貸門檻低


銀行貸款申請流程繁瑣,如需要年滿18週歲、共同還款人、監護人同意、就業證明等,且額度較低、審核流程較長。相比之下,校園貸方便快捷,具有無抵押、無擔保、審核快、放款快、門檻低等特點。這對具有強烈消費慾望、無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群體構成較大吸引力。


(二)部分學生消費觀、價值觀扭曲


據調查,有48%的學生借錢用於個人日常娛樂活動;30%的學生用於購買奢侈品。盲目攀比、貪圖享受的消費心理使家庭支付的基本生活費無法滿足學生實際的消費需要,帶動了校園貸在校園的發展。同時,92%的學生進行校園貸時缺乏足夠的金融安全意識,對校園貸的合同條款、貸款利率、貸款風險等基礎信息都不甚瞭解,金融安全知識匱乏,最終導致深陷鉅額校園貸無法自拔。


(三)法律不健全,監管不到位


校園貸作為新型互聯網金融業務,與之配套的政府監管體系、法律監督體制還未建立完善,國家對於放貸機構及從事放貸業務的行為人沒有有效的准入及管理辦法,這使校園貸處於法律和制度的灰色區域。各貸款平臺對大學生貸款的審核流於形式,同時各貸款平臺沒有被納入統一的徵信系統,導致一人可在多家貸款機構同時借貸,無形中助長了學生貸款的隨意性,也增加了貸款的風險。


四、意見和建議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關注,在引導大學生合理消費,遠離不良校園貸方面,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齊抓共管。


(一)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金融常識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聯合金融機構、學校,通過金融知識進校園、校園貸專題講座、以案說法等形式,向學生普及金融安全方面的知識,增強學生理性消費、科學理財和自我保護意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相關選修課程,並通過聲屏報網等校媒加強宣傳。同時,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利用平時的班會和相關活動,教導學生消費應當量入為出,和自己需求匹配,同時需具備金融和風險意識,在培養情商,智商以外還需具備一定的財商、契約精神和信用意識,對自己每個行為帶來的後果要有清晰的認識。


(二)加大打擊力度,嚴懲違法活動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嚴查校園貸衍生的違法犯罪活動,及時通報案情信息,協同推動案件辦理,做到堅決打擊、重點關注、提前預防。對於網絡金融平臺違法發放高利貸的行為,通過套取、騙取在校學生個人信息而利用網絡金融平臺進行詐騙的行

關注新興職業青年群體的成長髮展

提案人/團隊:呂輝木

推選單位:共青團沙縣委

滑動查看完整提案

沙縣是福建中部交通要素最齊全,對外交通最便捷的城市,被交通部確定為全國100個、福建省3個交通樞紐之一。在境內,有三條高速公路(福銀、三泉、廈沙)、三條鐵路(其中向莆、杭廣兩條是快速鐵路)、一個機場、一個陸地港。其中:鷹廈鐵路50年代已修建,向莆鐵路於2013年9月份通車,杭廣鐵路2013年下半年動工建設,廈沙、福銀、三泉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三明陸地港首動區正式營運,三明海關、三明檢驗檢疫局入駐辦公。


在物流行業,沙縣已有貨運物流企業44家,郵政快遞企業43家,寄遞普遍服務網絡已全覆蓋沙縣各街道、鄉、鎮及行政村。現有各類物流專業園區9個,其中閩中快遞物流園為全省首個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全縣已有中通、天天、韻達等獨立快件分撥中心8家,佔三明市獨立快件分撥中心的88.9%。全縣快遞企業日均分撥快遞近30萬件,佔三明市日均分撥量90%以上。


目前,沙縣新興職業青年群體中佔比最大的群體--快遞從業青年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除了順豐、EMS等直營公司,大部分快遞公司的網點都採取加盟模式,而在加盟網點工作的快遞員,勞動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同時,快遞從業人員感覺社會地位低,快遞物流行業人員流動大,快遞行業存在招工難等問題。


二是沙縣電子商務發展與得天獨厚的物流優勢不匹配。沙縣缺少日均500-1000件的中小賣家,也缺乏大的賣家。與永安相比,沙縣的電商發展差距較大。各個快遞的分撥中心在沙縣,但沙縣快遞的物流成本卻不低。三是鄉鎮快遞發展滯後,電子商務下農村最後一公里問題亟待解決。


通過與相關部門、快遞行業青年交流,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1.由於快遞加盟網點利潤較低、社保繳費負擔重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快遞行業整體競爭激烈,加盟網點利潤率不斷下滑,經營壓力很大。對於給企業員工繳納社保更是難上加難,相關部門能否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2.政府及社會各界要多給予快遞小哥更多的關心和關懷,如在最美人物、勞動模範等評選方面可以給予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等新興行業從業人員名額。


二、1.相關部門應針對我縣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加大調查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加大對電商企業和物流企業的扶持力度,切實增強我縣電子商務的發展實力。2.加大對外的招商力度,我縣交通區位優,城市建設好、發展潛力大,可以利用廠房、稅收、店租等優勢可以從浙江及上海周邊引進實力強的電商公司,帶動我縣電子商務的發展。


三、由於目前我縣鄉鎮的快遞物流,採用審批許可的方式,大的鄉鎮擁有兩家快遞服務網點,小鄉鎮只有一家,這樣就造成小範圍的壟斷,由於獨家經營,老百姓沒有辦法體驗到良好的服務甚至增加網購及物流成本,一些在外務工的年輕人想返鄉從事快遞物流行業也存在政策壁壘,希望郵管局,能否真正從市場的角度出發,以人民的滿意度為中心,適度加強鄉鎮物流的競爭,降低老百姓的物流成本,提高快遞的服務體驗。

關於探索兩岸青年參與鄉村振興新路的建議

提案人/團隊:康毅彬

指導老師:董良瀚

推選單位:民革福建省委

滑動查看完整提案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議題,還涵蓋了社會、生態、文化等多個領域,只有從鄉村本位出發,轉變發展思想,才能探索一條鄉村崛起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在這方面,臺灣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末發佈《農業政策檢討綱要》開始,已有50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建設經驗。全島8000多個鄉村近半數得到活化,湧現出桃米村、土溝村、白米社區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成功案例。然而,近年來,由於臺灣農村社區建設項目體量小、經濟和社會效益低、無償服務性質強,使得島內鄉村設計從業者特別是青年設計師無法從臺灣鄉建市場中獲得足夠收益,他們急需向外開拓新市場,而文化相近、資源豐富的大陸鄉村則給了他們無限可能。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對臺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各大城市的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受到影響。若能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臺灣青年為主要合作對象,探索產業活化帶動鄉村活化,不僅能夠滿足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就業需求,而且能凝聚兩岸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但是,當前存在著一些制約兩岸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因素:


一是政策保障力度不足。在各地出臺的惠臺措施中,除福建、浙江等少數省份外,絕大多數地區都未制定或僅籠統闡述鼓勵臺胞參與鄉村振興的優惠舉措。貴州、江蘇等地僅限臺企參與鄉村建設,NPO或個人則不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二是項目機制不夠合理。受“輕規劃重建設”觀念影響,各地的美麗鄉村項目中設計費用佔比偏低,難以吸引高層次規劃設計師,項目效果“千村一面”。同時,缺乏合理的獎補機制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地方政府的參與積極性不足,項目團隊無法有效融入當地,開展工作存在“中梗阻”。


三是服務保障制度欠缺。缺乏線上線下服務平臺,針對兩岸青年對鄉村振興在項目獲取、資金補助、鄉土文化民俗、“三農”政策等方面的需求,缺乏專業人員進行解答並提供精準服務,導致兩岸合作磨合期過長、交流暢通度過低,影響項目進展和項目質量。四是大陸鄉土人才稀缺。大陸年輕人返鄉意願不強,鄉村建設人力資源不足,外部引入加大了項目成本。缺乏專業的鄉建鄉創人才,臺灣團隊因項目合作期滿而撤離時,大陸方面無法及時有效地接手運營管理,導致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為此建議:


1.細化對臺優惠政策,提升政策可操作性。細化鼓勵和支持臺灣同胞參與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政策內容,在兩岸產業優勢互補、農業合作密切、青年交流頻繁的福建、浙江、山東等省份建立兩岸鄉建鄉創培訓基地,開展鄉村振興兩岸合作試點。建立健全“大陸夥伴”聯繫合作機制和臺灣團隊“陪護式服務”機制,優化資金補助比例,確保團隊留得住、項目做得好。將臺灣團隊鄉創鄉建資質認定納入臺企資質及行業標準採認,允許通過備案的臺灣地區建築、規劃、文創等企業或個人根據備案核准的從業範圍進行有關鄉建鄉創活動。


2.挖掘產業新業態,促進兩岸共建共融。借鑑臺灣經驗,創新打造“前店後廠”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前店”方面,圍繞鄉村特色文化和優勢產業,支持兩岸團隊合作打造“1+N”快閃店,試探市場對新產品的反映,提高產品營銷水平。“後廠”方面,探索觀光工廠式的休閒農業發展模式,打造高質量的農產品展銷平臺。同時,利用兩岸產業活化智庫的作用,結合鄉土文化資源進行在地化IP開發和打造,活化傳統村落的文化空間。建設兩岸鄉村產業活化綜合體,探索“旅遊+N”戰略,打造農旅文商“四位一體”的鄉村新業態。


3.加強專業化培訓,壯大鄉土人才隊伍。面向兩岸高校大學生或專業人士實施短期鄉村產業活化幫扶計劃。實施人才特殊政策,對鄉村振興項目配套對口、資金支持或編制方面適當傾斜。聯合兩岸高校、鄉村產業界人士共同開展專項職業培訓。在臺灣地區推廣設立“臺灣人才服務驛站”,積極宣傳大陸創業投資引才計劃、創新發展人力資源服務,助力兩岸青年人才科技企業與投資機構的交流合作。

保護傳統文化資源,建立閩中(三明)地方戲曲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提案人/團隊:葉芷毓、羅家瀅、馬逸芸、馮泳

指導老師:餘達忠

學校: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滑動查看完整提案

[背景和問題]


戲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國戲曲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普及廣泛、影響深遠。保護傳統文化資源,保護和搶救地方戲曲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重要策略。


閩中即以三明市為主體的區域,包括尤溪、大田、沙縣、將樂、梅列、三元、永安、永春、德化、仙遊、延平等縣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閩中一直是江西、浙江等地進入福建的重要通道和人口集散地,是漢至清代北方移民的重要中轉地,是八閩文化交匯點,閩文化彙集地,不同形態的閩文化在閩中(三明)地域都有體現並得到較好保存。閩中是福建境域文化生態最多樣化的地區。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和多樣化的文化生態,使閩中(三明)成為福建戲曲文化的彙集地,不同地域、不同形態、不同時代的戲曲文化在閩中(三明)境域都得到了很好的繁衍、保存。在閩中(三明)境域,不但保存最古老的儺神戲,唐宋時代的古劇;而且,閩中(三明)境域還是元代南戲重要的彙集地、繁衍地,明清時代各種成熟的地方戲曲在閩中(三明)境域都得到很好發展、傳播;同時,在閩中(三明)境域,還孕育、繁衍了許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方戲曲。既有木偶戲、大腔戲、小腔戲、宜黃戲、採茶戲、梨園戲、漢劇、祁劇、贛劇、梅林戲、高甲戲、南詞、肩膀戲、莆仙戲等,也流行京劇、越劇、黃梅戲,同時,還有各地種類繁多的地方戲曲。閩中(三明)是福建戲曲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區域。更重要的,閩中(三明)境域形態豐富、種類繁多的戲曲,仍然還是以活態的形式得以保存和發展,各種方式的民間戲班仍然活躍在鄉間村落,各地民眾對地方戲曲仍然表現出深厚的興趣和熱愛。由福建省戲曲研究院、三明學院學者新發現的大田地方戲《張大闊公戲》,就是宋代戲曲的活態遺存,是迄今中國還在演出的最古老的戲曲形態。閩中(三明)是福建乃至全國戲曲文化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區域。


[原因分析]


地方戲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產,是傳統農耕社會中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戲曲和戲曲文化生態形成極大衝擊,尤其是現代傳媒的日益普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生活方式的日趨多樣化等,傳統地方戲曲的生存發展面臨嚴峻困境,地方戲曲繁衍、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發生根本性改變,傳統戲曲的生存發展日益式微。一方面,傳統戲曲的傳承面臨嚴重的危機,既表現為古老的傳統劇目、劇種不再演出、演唱,瀕臨失傳,能夠演出、演唱古老的傳統劇目、劇種的藝人越來越少,越來越老年化,也表現為古老的傳統劇目、劇種的觀眾日益減少,中青年人普遍不喜歡觀看、欣賞傳統戲曲,演出、演唱傳統戲曲的民間戲團、鄉村戲班普遍難以維持,出於生存壓力紛紛解散、停演;另一方面,由於傳統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導致傳統戲曲文化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發生改變,由此直接影響傳統戲曲的生存發展。在傳統農耕社會,地方戲曲文化是一種鄉村制度,但在現代性的衝擊下,戲曲文化作為一種鄉村制度的根基已發生根本性動搖。保護和傳承傳統戲曲,重要的在於保護傳統戲曲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


閩中(三明)作為傳統地方戲曲文化形態保存最豐富和完好的地區,南方流行的大部分戲曲在福建和三明都有傳播,各種傳統劇目、劇種都在福建和三明有深厚的積澱,形成了福建和三明豐富的戲曲文化生態,又形成許多具有福建和三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戲曲,孕育了豐富的戲曲文化。但在現代化、全球化、城市化進程的衝擊下,福建和三明的戲曲文化和戲曲文化生態也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加大對地方戲曲和戲曲文化的研究,重視對戲曲文化生態的保護,建立一種有效的保護地方戲曲文化的機制,使傳承延續千年的地方戲曲和戲曲文化得以繼續傳承、延續,併為地方現代化建設發揮推動促進作用,這是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市,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戰略。


2010年,文化部開始探索通過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率先在福建建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2017年,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又獲得國家批准。十餘年來,文化生態保護區機制,使福建在保護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成為全國傳統文化資源最豐富,保護最為完好的省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省區。十餘年來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均是從整體上對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而建立專項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對具有特別重要價值的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專項保護,是推進和深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重要路徑。探索建立專項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傳統文化資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挖掘、開發的一項新舉措,也是一項在文化實踐上和學術研究上都具有開創意義的前沿性工作。


[建議]


1.由市政府、人大、政協等行政部門,通過各級人代會、政協會等向省和國家文化與旅遊部聯絡溝通,申請建立閩中(三明)戲曲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2.成立市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申報工作小組,拉撥給專項經費,開展生態保護區申報前期工作。


3.由三明學院、福建戲劇研究院等學術單位開展閩中(三明)戲曲文化資源調研普查,對建立閩中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論證,探索建立閩中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可行性、意義、價值、策略、路徑、方式等。


4.通過建立地方戲曲文化生態博物館、地方戲曲文化劇團、地方戲曲文化數字化資源庫、地方戲曲演出人才培訓基地等方式,對大田《大張闊公戲》《肩膀戲》《大(小)腔戲》《祁劇》《南詞》等進行搶救性先期保護,取得前期成果。


5.加強對戲曲文化的宣傳推介,尤其是融媒體方式,打造閩中(三明)地方戲曲文化品牌,成為福建和三明重要的文化符號。


祝賀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