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差距根子在文化!中國從“歷史”到“星雲”

導讀:注入中國視角和文化的國產科幻電影體現了“星雲文化”的思維方式。


在國家電影局再次給電影院按下“暫停鍵”——所有影院暫不復業,已復業的立即暫停營業之前,截至3月22日,全國已經有523家影院復工。


在短暫的復工期間,由於行業前景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頭部國產大片不敢斷然冒險,而一些中小體量的片子又很難撐起市場,此外,海外疫情的蔓延,讓眾多好萊塢大片紛紛撤檔、改檔,靠熱度較高的進口片激活市場的願望也破滅了。


權宜之下,重映電影成為各家影院的首選,其中就包括《流浪地球》和《阿凡達》這兩部科幻電影。


而仔細對比這兩部電影,其實會發現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從內容上看,都科幻力十足。


其次,從票房來看,《阿凡達》票房高達27.88億美元,超越《泰坦尼克號》18.4億美元的成績,成為世界影史票房冠軍,儘管《流浪地球》內地總票房僅46.55億元,不過,在中國電影票房史上也位居前三甲。


再次,從影響力來看,就像《阿凡達》之於好萊塢一樣,《流浪地球》也給中國科幻電影樹立了一個標杆。


電影的差距根子在文化!中國從“歷史”到“星雲”


有人說:“21世紀的電影可以劃分為兩個時代:一個是阿凡達之前的時代,一個是後阿凡達時代。”儘管很多人質疑這樣的言論,但《阿凡達》確實在電影製作上將3D技術和電腦特技用到極致,它標誌著電影人對3D技術的運用已完全成熟。


而《流浪地球》徹底改變了國產科幻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榮獲了“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國科幻一大步”、“中國科幻里程碑”、“中國科幻元年”等一系列褒獎。


最後,從主題思想來看,二者都蘊含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阿凡達》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潘多拉星球迷人的原始之美,而且充分體現了那威人和自然的和諧;而《流浪地球》更是直接通過災難的場景啟示人們,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01

科幻片與“未來型文化”


整體而言,國內科幻電影市場總體份額低於歐美市場,且多被進口科幻電影占據。


據藝恩數據顯示,2012-2017年國內票房TOP 10中科幻電影票房佔比約在20%左右,遠低於歐美市場的40%。其中大部分科幻片市場被好萊塢大片佔據,2012-2017年每年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數量約在5部左右,數量佔比20%,票房佔比則在5%左右低位徘徊。


儘管近年來直至疫情之前,中國電影不論市場還是產業都迎來高速增長——觀影人次從2012年的4.4億增長到2018年的17.16億,電影票房也從2012年的170.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609.76億元,若以電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在“超級大片”這一環節,卻始終沒能縮短與好萊塢之間的差距。


電影的差距根子在文化!中國從“歷史”到“星雲”


雖然幾乎每年都有頂著“超級大片”名頭上映的電影,但最終卻只收獲“摳圖演技”、“五毛特效”、“圈錢爛片”等諸如此類的評價。


偶有脫穎而出的,題材也多半是屢見不鮮的歷史及武俠片,而科幻、魔幻等“重工業產品”卻鮮少出現,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電影“重工業化”起步晚有關。


科幻片,尤其是硬科幻,需要工業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打造出的電影質感才能真正與“科技感”相契合。


經過百年發展,美國好萊塢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電影工業化體系,而中國電影工業化尚處初始發展階段,電影工業化體系尚未形成。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與中美兩國文化差異息息相關。


美國文化屬於“未來型文化”。美國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受歷史沉澱影響較小,強調個人價值,崇尚開拓競爭,注重面向未來,因而創新創造能力更強,這也是美國在更體現創造性行業中處於世界前列的緣由。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科幻電影最具代表性。1966年上映的《星際迷航》系列,講述的是未來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同駕駛宇宙飛船的太空探險之旅;1984年上映的《終結者》系列,講述人類穿越時空去拯救被機器人統治的未來世界。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以“樹根型文化”為依託的中國文化。中國幾千年歷史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且綿延千年,未曾中斷,有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任意採擷其中一個小片段便可演繹成精彩絕倫的故事。


但分幣有兩面,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寶藏,卻也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使得當下一提及文化就言必秦磚漢瓦、唐詩宋詞,中國影片也習慣於從歷史中尋找素材與線索。


2001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四項獎項的《臥虎藏龍》,講述一代大俠的江湖恩怨,通過中國式美學特有的飄逸、空靈與寫意,展現出中國式的道義與隱忍;2002年的華語電影票房之冠《英雄》,便是圍繞秦國欲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歷史背景展開。


正因為難以跳出傳統文化窠臼,執著於“讓歷史照亮未來”,中國科幻類電影才姍姍來遲,而《流浪地球》火遍全國並贏得高口碑,兌現“讓未來引領今天”,也意味著人們願意接納“未來型文化”。


02

兼容幷包的“星雲型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決定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也決定了一國的軟實力與競爭力。


在大變局時代,一切都在重新洗牌,若單純依賴樹根型文化,只專注歷史與過去,則將趨於保守與封閉;而倘若只有未來型文化,則缺乏厚重與承載,導致短視與狂妄。


因此,只有樹根型文化與未來型文化二者相互融合,兼具兩種文化特徵,在以史為鑑的基礎上去開創未來,才能從容應對日益變幻的時代。


這種兼容型文化便是“星雲型文化”。


早在2005年福卡出版的《問鼎21世紀新文化》一書中便已提出,在人類文明轉型階段,文化上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引領新世界文明的文化是以“星雲”為特徵。


星雲是由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和其他物質結合成的一種龐大的雲霧狀天體,形成巨大的質量,這將吸引更多的質量,最後大到足以形成恆星。

電影的差距根子在文化!中國從“歷史”到“星雲”


“星雲型文化”具有以下四大特徵:


1)碰撞型。在全球化與網絡化發展的衝擊下,信息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人們的思想不可避免地發生衝撞,而碰撞能夠產生新觀點。


2)學習型。不沉迷於歷史經驗,而是去學習接納其他文明的智慧,把握其他智慧的真諦。


3)前瞻型。更多關注“明天”將是什麼樣,從而決定今天應該怎麼做,以提高民族的應變能力及在國際社會的生存能力。


4)創造型。在學習、碰撞、融合、探索的基礎上,發現前所未有的智慧之光,運用敢為人先的創造性思維。


綜合上述特徵,星雲型文化紮根於現代生產生活方式,探索未來而不是沉湎歷史,既開放又自成體系,碰撞——學習——前瞻——創造,不斷循環往復、螺旋上升,與瞬息萬變的世界同步發展。


對中國而言,厚重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已不可能被切斷,一切現代文明都只能在這棵大樹上進行嫁接而成。


事實上,經歷了近代百年曆史的風風雨雨和改革開放後的東西文化交流碰撞,以及21世紀之初加入WTO,行至當下的中國文化已經開始向“星雲型文化”轉變,並以實際行動不斷踐行“星雲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