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学生“辱国”事件看爱国教育缺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有关教育的经典口号喊得很响很亮,也喊了好几代人了。从建国至今的70年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人才辈出。看看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看看国防建设的伟大成就,再看看指日可待的小康社会,国家富裕了,人民幸福了,毋庸置疑,这里面凝结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奠基人——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无私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

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是说富就富、说强就强的,能健步如飞走到今天,教育起到了根本性、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光是从人口上来说,这可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即便如此,我国的教育体制虽几经变革,却依旧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乐观的“成功论”,也有悲观的“失败论”。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维度来看,教育的得失成败自然是各有论定。

从留学生“辱国”事件看爱国教育缺失


还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吗,那会儿的大学(包括中专)毕业生国家包分配,一毕业就有工作、有工资,人们叫“铁饭碗”,也叫“吃商品粮”。政策鼓舞民心,人们当然重视学习,很多家庭当时还很穷,顶多也就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家长倾心教育,望子成龙,孩子们也格外用功,都把迈过大学(包括中专)门槛作为家族的荣耀。而且,那会儿的人还格外地单纯简朴、勤劳善良、诚实中肯,没那么多奢求,也不会挑剔,更不可能对国家说三道四,能吃上商品粮、跻身上班一族就是国家福利和最大奢求,至于出国留学,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情况就慢慢变了。人们看到了花花绿绿的世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追求享乐、追求金钱也一度成为风气。这段时间的教育其实也是跟着形势走的,抓经济建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没钱怎么富?所以,人们不再想着非要上大学了,而且那会儿大学门槛也很低,大专、本科生满大街都去,文凭几乎变成了一张废纸。再就是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也就没有了“铁饭碗”,年轻人都跑去经商挣钱去了,此时,“老板”成了极具诱惑极为体面的职业称谓。也就在这个时期,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开始浸入人们思想,外国的月亮也变得比中国圆了,能出国留学更是不得了,体面啊,谁见了还不高看一眼?


从留学生“辱国”事件看爱国教育缺失

再看看进入21世纪以来的孩子吧,从小就报各种特长班,为了中考高考能进入好学校读书,又开始利用空余时间参加文化课辅导班。学习抓得紧了,竞争自然就大了,大学生也就更多了,找工作学历高也成了指标,随后研究生自然也就吃香了。近几年呢,博士生、留学生更热,尤其是出国留学,就感觉只有出国才能提高素质能力,只有出国才能有真才实学,只有出国才能鹤立鸡群,只有出国才能大有作为。

纵观这几十年的国家教育,体制上不好说三道四,只是感觉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几乎没有创新,总是习惯于硬性灌输。现代人思想活跃了,精神倒空虚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抑郁的、自杀的总有耳闻。责任呢,学校推家庭,家庭推社会。并非每个人生下来就觉得活着累,都是在一点一点发展变化中积累下来的心理疾患。一个人都不想活了,就更谈不上爱家爱国了。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怎么爱国?光是课本上的爱国模范能打动人、引领人吗?小学生还可以。前不久看了个抖音短视频,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刘胡兰那篇文章,当声情并茂地读到刘胡兰走向铡刀英勇就义的时候,顿时声泪俱下,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生动体现。可从初中到大学,思想品德等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几乎就没了,即使有也是可学可不学,草草应付,更不深入,同学之间谁要是把爱国挂在嘴上都会被人说风凉话。

从留学生“辱国”事件看爱国教育缺失


现如今,出国留学的比比皆是,尤其热衷于到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深造,在潜移默化中,接触的西方文化熏陶就多了,再加上一些国家刻意的渗透、蒙蔽甚至洗脑,正值“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就上钩了、出偏了、走歪了。这次的新冠病毒爆发和蔓延,照射出很多意识形态和思想深处的问题。中国都这样强大了,一些人还在崇洋媚外,还在死胡同里钻着出不来,什么原因?仅在小学接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早就淡化了,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入脑入心,更没有深入骨髓和灵魂。人的本性是贪婪的自私的,光靠自律永远不行,要是行,就不会有那么多贪污腐败分子,他们哪个不是整天学著作学理论啊。所以,空谈爱国,往往就会走向忘国甚至辱国、卖国。

看看最近的买文鼎、杨舒平、许可馨事件吧,太让人痛心了!一个受党和国家教育多年的知识分子,一出国就变质了,脱胎换骨的变,变得丝毫没有了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甚至没有了人格和廉耻。中国真有那么糟糕吗?绝对不是。他们只看外国的好和中国的差,不会定位价值,更不会辨别是非,再加上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思想偏执,结果没有了方寸、丢掉了尊严、丧失了底线。他们当然是极少数,个例中的个例,兴不起什么风浪来,但对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这可是天大的事。可是,事已至此,已经完全没有了挽回的余地和后路。所以说,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建设,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势在必行,并已成当务之急。

从留学生“辱国”事件看爱国教育缺失


身为佼佼者的留学生,出国首先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是马上要跟上国外制度、思想的步伐和节奏。你可以出国留学,觉得祖国不好也可以留在国外,哪怕放弃中国籍都可以,没人干涉你。既然出国留学了,就好好学知识学本领学做人学做事,可结果呢,学会了飞扬跋扈,学会了诋毁污蔑,你说又没人惹你,你凭什么对祖国恶语相向呢?你哪来的胆子诋毁祖国呢?这跟辱骂自己的亲生父母有什么区别?这是地地道道的不仁不义和不忠不孝。一到国外,就像进了大染缸,脑子都被洗没了,只管逞一时之快,不计后果,连大逆不道是天理难容、不可饶恕的恶业都忘了,将来还怎么回国?怎么立足?怎么做人?怎么干事创业?指望举目无亲的外国吗?细思极恐,不可太幼稚,千万别妄想!

其实,这些留学生也挺可怜的,怎么会伦落到如此地步呢?想想也真不能全怪他们,跟他周围的人都有关系,家庭、学校、社会、国家都有责任。教育既然是一种制度,完全可以在道德范畴上附加上法律制度,要让你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绝对不可以做。酒驾醉驾都可以入刑,辱国更应该入刑,而不是非要等到叛国了才定罪量刑。而且要在出国条件上程序上环环相扣、层层制约,依托大学生源学校做好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谁送出去谁考察谁签字谁负责。同时把思想道德纯洁不纯洁具体化,并设为硬杠杠、作为紧箍咒,一旦触犯,马上就要承担后果、付出代价,这样也给他们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如此,敬畏之心自然就有了。至于感恩之心,那就看个人的内在修养了,如果纯属白眼狼,丧尽良心,自甘堕落,谁也没办法。

从留学生“辱国”事件看爱国教育缺失


总之,留学生不当言论事件虽属个例,却也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而应切实引起警醒和反思,走开一条在法律框架约束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子,积极想办法、认真找思路、严格定规矩、精细抓落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