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勵精圖治卻落得自縊亡國

閹黨專權,朝廷內亂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朝的走向會是如何呢?寧遠大捷並沒有解決明朝存在的問題。

皇太極繼汗位

寧遠之戰後回到盛京的努爾哈赤,不久病亡,這時繼承人的問題,成了後金要當即解決的朝政。

國不可一日無主,努爾哈赤子嗣很多,但這時的後金沒有出現“八王爭位”。

愛新覺羅·皇太極,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因在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中的表現突出,才幹出眾,被眾貝勒推繼汗位。

大清王朝——勵精圖治卻落得自縊亡國

愛新覺羅·皇太極

皇太極新政

繼承汗位的皇太極首先進行的舉措就是加強汗權。

在1629年十月到1630年正月,皇太極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稱“己巳之變”,但是施反間計除掉了薊遼督師袁崇煥。

皇太極提出“以武戡亂,以文教佐太平”,1632年正月,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的獨尊地位。

尋機削平異己,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

除此皇太極並仿明制設內三院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

在軍事上,由於統治的人民增多,皇太極創建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把統治下的漢人和蒙古兵編入八旗,旗主由汗任命,不能世襲。

在軍事上公元1627年,皇太極發兵攻破朝鮮,通過“江都合約”,與朝鮮約為兄弟之盟,迫使朝鮮和明朝斷絕關係。

皇太極又先後發動了幾次對林丹汗的西征,驅使漠南蒙古成為後金的附庸。

大清王朝——勵精圖治卻落得自縊亡國

林丹汗

李自成失業

崇禎面對的爛攤子

當皇太極實行各項新政,加強了汗權時,明朝這邊,年僅十六歲的崇禎皇帝於公元1628年在紫禁城登基。

大清王朝——勵精圖治卻落得自縊亡國

崇禎帝 朱由檢

儘管崇禎本人勤儉節約、勵精圖治,但他本人面對的卻是一個無比承重的爛攤子。

崇禎登基之後,北方連年大旱,飢餓的流民開始大量聚集,導致多地出現了農民起義。

再加上遼東連年用兵,全國的遼響沉重,國家財政艱困,以至於在公元1629年,明政權為縮減開支不得不將驛遞系統砍去百分之三十,而這樣做的結果導致了通信的中斷。

當時地方官府都不知道自己的奏章,能否送達京城。

驛遞被砍也導致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名叫李自成的驛卒因為驛遞系統被砍,失去了工作。

大清王朝——勵精圖治卻落得自縊亡國

明末農民起義戰爭

皇太極稱帝

滿洲族的正式形成

就在崇禎皇帝收拾爛攤子的時候,後金則逐步完成了內政改革。

女真人在吸收了漢人、朝鮮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等多民族成份後,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

公元1635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皇太極正式下令,把族名定為滿洲,皇太極說:“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宣佈將國號由金改為清。

稱帝后的皇太極將主要力量放在了進攻明朝上。

皇太極在稱帝的同年,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將朝鮮從兄弟之盟變成了藩屬,史稱“丁丑下城”。

1640年清軍佔領了明朝除寧遠外全部的關外城鎮。

昔日驛卒的稱帝之路

因為明朝驛遞系統改革而失業的李自成,身負外債無法償還,況且當時連年旱災,而明朝政府沒有減免任何的賦稅。

李自成怒殺文舉人起義,後征戰四方,當時的明朝政府將主要的兵力用來防禦清兵的進犯,對於農民起義沒有進行及時的打壓。

再加上當時的災情,明朝政府的不作為,失去了民心。李自成對待流民的態度,讓他一呼百應。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

大清王朝——勵精圖治卻落得自縊亡國

李自成

自此明朝、清朝、大順的角逐開始。

而在李自成稱帝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羽翼漸豐的清國,發生了一件充滿戲劇性的事件。

大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極暴斃,清朝因為繼位的問題發生嚴重的內亂。

最後掌握實權的多爾袞擁立皇太極的幼子,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位。由多爾袞和堂兄濟爾哈朗攝政,解決了繼位的危機。

1644年的三月中旬,兩路農民軍會師於北京城下,開始攻城。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皇帝腳步踉蹌,在煤山東麓的一顆槐樹上自縊身亡,自此,相傳十六代,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覆滅。

大清王朝——勵精圖治卻落得自縊亡國

崇禎帝自縊煤山

可憐崇禎帝,兩次試圖振興明朝,卻都以失敗告終,到頭來卻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李自成入主北京,坐上了他夢寐以求的龍椅,年幼的順治帝又將帶領大清走向何處。

三塗說:從今天的角度來說,李自成無疑是抓住了時代的“紅利”,而這紅利是當時明朝的紛亂帶來的,災年是李自成走向帝位的助力。只是可憐崇禎帝,勵精圖治,卻還是沒有改變大明覆滅的命運。而清朝經過皇太極的一系列改革和對外採取的軍事行動,已經羽翼豐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