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從一戰成名到致命打擊

從一戰成名到遭受致命打擊,其中努爾哈赤經歷了什麼?下面我們一層層揭去這轉折事件的面紗。

薩爾滸之戰

公元1619年,面對後金的迅速崛起,明政權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脅,此時的努爾哈赤像一隻猛虎,在遼東窺視著中原。

明政權彙集了幾路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為總指揮,率軍八萬八千多人,屬國朝鮮以大將姜弘立為五道都元帥,帶領一萬三千多人前來助戰,除這兩路兵馬外還有努爾哈赤尚未降服的葉赫部兵力。

這三股軍隊,總兵力達十幾萬,分兵四路直指後金都城赫圖阿拉。

與明政權雄厚的兵力相比,努爾哈赤的兵力僅有一萬,兵力之間的懸殊讓努爾哈赤未戰就已經身處劣勢。

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身處劣勢的努爾哈赤卻豪邁坦言,“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大清王朝——從一戰成名到致命打擊

薩爾滸之戰態勢圖

如果努爾哈赤選擇與明朝聯軍正面作戰那戰勝的希望將是非常的渺茫,此時的努爾哈赤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那就是選擇一路兵力較弱的進行戰鬥。

這場戰役就是努爾哈赤一戰成名的“薩爾滸之戰”。

此戰以少勝多,勝的淋漓盡致,經過此戰,明、金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經過此戰明朝在蒙古、朝鮮等藩屬國家中的聲望和地位一落千丈。

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大軍在下明朝關外重鎮瀋陽、遼陽並遷都瀋陽改名盛京。

除此迅速佔領了遼河以東七十多個城池,遼東地區的整體態勢掌握在後金的手中,日益對明不利。

明朝走向腐敗

此時的明朝中央,由於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對金策略遲遲不決,朝堂上陷入戰還是守的無休止爭論。

大清王朝——從一戰成名到致命打擊

魏忠賢

明腐敗和黨爭的直接結果,使遼東經略擊退過努爾哈赤的熊廷弼,被宦官魏忠賢陷害並冤殺。

熊廷弼的三方佈置策略即在廣寧(今遼寧北鎮)厚集步騎以牽制後金主力;在天津於登、萊(今山東蓬萊、掖縣)各設巡撫,置舟師,乘機入遼南;東面聯合朝鮮從後方打擊後金;在山海關設經略,節制三方。此制夷方針雖著身死變為泡影。

大清王朝——從一戰成名到致命打擊

熊廷弼

明政權從此很難選出一個能擔當大任的統帥,在遼東地區建立的防禦體系完全解體,在無力阻止大規模的進攻,只能轉為防禦。

縱觀歷史由於宦官的專權而導致政權走向腐敗的不再少數,不管是秦時的趙高,還是桓、靈二帝時的十常侍,還是明朝時魏忠賢,都是政權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遭受打擊的寧遠之戰

遼寧興城,古稱寧遠,1621年後金後金軍繼遼瀋之戰獲捷,企圖進兵山海關,寧前軍備袁崇煥主張保管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持。

不久,明政權任用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取代王在晉。

遼東易帥讓努爾哈赤感到戰機可趁,盡舉八旗精銳六萬餘人,直撲關外孤城寧遠,此時寧遠守軍不足兩萬,此前從未有一敗的努爾哈赤感到大有勝算。

可惜努爾哈赤碰上了袁崇煥。

大清王朝——從一戰成名到致命打擊

袁崇煥

面對後金大軍來犯袁崇煥臨危不懼,召集諸將商議,決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袁崇煥在將士面刺血為書,誓於寧遠共存亡。

袁崇煥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門,盡焚城外屋舍,讓後金軍隊露處嚴寒野外,使大炮的火力傷害發揮到最大。

面對後金軍隊的進攻,袁崇煥帶傷激勵士氣,多次擊退後金的進攻,而努爾哈赤也被紅衣大炮擊傷,只能退兵。

《明熹宗實錄》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

大清王朝——從一戰成名到致命打擊

寧遠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寧遠之戰的勝利是明朝自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勝利,也是努爾哈赤的最嚴重的慘敗,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

對努爾哈赤來說這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努爾哈赤退回盛京後於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發病身亡。

從一戰成名繼而攻克多城,努爾哈赤的戰績無疑是卓越輝煌的,但是未經一敗的他,寧遠的失利對他的打擊太大,寧遠之戰時努爾哈赤已經68歲,常年征戰已是傷病滿身,努爾哈赤死後的後金,又會面對怎樣的命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