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陶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出土于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它反映了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这件高柄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这件高柄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龙山文化制作蛋壳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足见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烧制技术的高难度。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这件蛋壳黑陶杯的器形可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秀致,有一种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就是今天仿制,也不是易事。而且,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加上采用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划纹,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发展而来,多在墓中发现,但并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单独摆放,不与其他的随葬物品混杂,其位置显要。蛋壳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断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富贵人家享用的随葬礼器。

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乃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应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本文的高柄杯是蛋壳黑陶仅有的一种器形,而蛋壳黑陶又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个颇为独特的群体,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这可能与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制陶方法有关,也是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客观反映。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900℃以上,否则这蛋壳陶保存不到这个时候,远古时期祖先不会使用耐火材料。另外,高温环境下烧制的蛋壳陶不变形,并且还有镂空工艺于压光融为一炉,这又印证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温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艺方面已经具备了绝世水平。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艺的典型代表,迄今,很多艺人都难以达到。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192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来到山东章丘附近的龙山镇进行考察,在镇子以东的武原河畔台地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样的东西,很薄很轻,但是却仿佛瓷器一般坚硬,待清理完毕,竟立刻绽放出了黑色的光泽,面对这前所未见的发现,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于是“蛋壳陶”的名字应运而生。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据说真正做成一件蛋壳黑陶杯需要16至20道工序,工艺之繁缛、难度之大,令人瞠目。用如此复杂的工艺,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来制作如此精制的薄陶,它绝不会真正用于日常生活,而是另有他用。黑陶蛋壳杯神秘的黑色金属光泽,带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无限敬畏。所以,它只能是贵族在祭祀、丧葬、征战、宴飨时的礼器,用工艺极致的器物来表现重大场合中崇敬的“礼”,这是权利与等级的象征,是贵姓与权势身份、地位的彰显,只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里。


专家至今没有破解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