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前幾天抽空看了一眼《天天向上》,裡面有我大愛的一對神仙眷侶:麥子和黃覺。在全世界的爹媽都被網課逼瘋的時候,這對夫妻不走尋常路地停掉了倆孩子的網課。

黃覺說,難得的這段特殊時期,一家人相依為命,應該好好享受,對於孩子的學習是否退步或者進步就沒那麼計較了。

許多網友一邊對夫婦二人的超脫自嘆不如,默默羨慕,另一邊,雞娃照舊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這對神仙夫婦,憑什麼就能做到那麼溫柔淡定?每個人不同的育兒價值觀,只是個人的選擇嗎?

最近讀完的一本書,倒是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路來看待這個問題。

這本書就是由耶魯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兩位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和馬賽厄斯·德普克合著的《愛、金錢和孩子》。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正像兩位作者所說,這並不是一本育兒指南,而是講了“雞”與“不雞”背後的經濟學。

作者用翔實的數據,從橫向和縱向,對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群體之間的教養方式做了分析和比較,從經濟學的角度幫助我們理解家庭如何選擇生育孩子的數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進行多少教育投資,以及選擇怎樣的教養方式。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享受當下還是著眼未來”?


作者用一句最扎心的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我們與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


“最常見的親子分歧在於,享受當下的樂趣和當前行為的長期後果之間的權衡。”


孩子天生都來自“及時行樂國”他們時時刻刻都在關心自己現在開不開心、快不快樂。

至於他們的行為,是不是隻是一時爽,從長遠來看並無益處,他們並不care。

但父母不同,父母總是比孩子自己更關心孩子的“未來”。因此,才會有一系列諸如“立規矩”、“定原則”、“反對”他們的部分行為等,諸如此類儘管孩子們討厭、父母卻不得不為之的行為。

當然,父母們的育兒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緊有松。是什麼讓他們產生如此不同的教養方式呢?

作者引入了經濟學中“驅動力”的概念,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分成兩種不同的驅動力:

  • 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的父母可能會為了陪孩子去他們更喜歡的迪士尼,而犧牲自己十分熱衷的爬山。或者常常和孩子一起玩自己覺得很無聊的棋盤遊戲,而只是希望孩子能夠開心。

他們不僅選擇高昂的成本(金錢、時間)來育兒,還對孩子共情,會通過孩子的視角看孩子。他們不會逼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

而這樣的育兒驅動力產生的是放任型教養方式,很少干涉孩子們的選擇。

  • 父愛主義

父愛主義父母,會從成年人的視角權衡孩子行為的利弊。一言以蔽之,就是“我知道,什麼對你好!”(是不是聞到了熟悉的味道)

因此,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準則,影響孩子的行為,並對孩子的部分行為表示反對。

這樣的育兒驅動力產生的是密集型教養方式包含“專斷型”和“權威型”)。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是這兩者的混合體。利他主義和父愛主義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而是程度問題。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在雞娃的路上越走越遠……


要在這屆育兒班子裡搞個真心話大冒險,你多半會聽到從娃的嘴裡,和爹媽的嘴裡同時吐出一個詞,那就是:

累!

娃被各種各樣的早教、自雞、補習班、興趣班壓的氣喘吁吁;爹孃被學區房、私校、牛娃、分數搞的焦頭爛額,過著“唧唧復唧唧,家校一起雞;日日勤工作,薪資換補習;週中請私教,週末兼司機”的日子。

這深深的焦慮背後,折射的就是經濟問題。育兒就像一小滴水,照見了社會變遷下的經濟變化。

為什麼我們的童年,不像現在的娃這樣壓力山大?為什麼我們兒時,有更多的時間和小夥伴瘋跑,而現在的娃卻被各種學習任務填滿?為什麼這屆娃如此讓父母操心,以至於輔導個作業都能血壓飆升?

要知道,這樣的變化,並非僅僅存在於中國。20世紀70年代,普遍流行的是放任型教養方式。除了我們特殊的國情,當時西方國家流行嬉皮士育兒,反對教化、順其自然。

但進入80、90年代,教養方式開始變得越來越密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變為權威型或者專制型教養方式,甚至出現了“直升機式父母”這種過度育兒的現象。

教養方式的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父母在育兒上投入的時間增加了


多國比較之後,發現美國的增長最為明顯,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05年,美國父母每天增加了1小時45分鐘的親子互動。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質量有所提高


以美國為例,在2012年,美國父母平均每週多花4.5個小時陪孩子游戲、閱讀與交談。


·孩子們的自由遊戲時間減少


在美國,步行或騎車上學的孩子從1969年的41%下降到了2001年的13%。6—8歲的美國兒童,1981年至1997年間,自由遊戲時間減少了25%,

那麼,這樣的變化給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帶來了什麼影響呢?作者通過PISA(OECD 國 際 學生評估計劃)和美國NLSY97(1997年美國國家縱向青年調查)這兩組數據,來進一步分析。

通過2019年和2012年兩年的PISA的分析,在對比了比利時、智利、德國、中國香港、意大利、韓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之後,作者發現,父母是否高學歷,對孩子的成績影響比較小(增加7分),而選擇密集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卻會讓孩子們的成績提高20分以上。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父母參與閱讀書籍、講故事、討論政治這三項活動的孩子受到的影響最大。如果以足夠高的頻率進行這些活動,孩子在測試中平均得分比其他孩子高出約32分。

相比於給娃大撒把、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來的那些家長,採用密集型教養方式的家長更能讓孩子們在學校成績出色。

而美國的NLSY97也表明,三種教養方式相比,孩子獲得大學學位的比例,以權威型最高,放任型其次,最差的是專斷型

而且,權威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也最不容易做出一些危險行為,比如吸毒、犯罪等等。

當然,這裡說的“權威型”不是咱們平時理解的那種“獨斷、說一不二”(那是專制型了),而是鼓勵孩子獨立,但對孩子的行為仍有適當控制。也就是說要平衡父母的“控制”和孩子的“自主”。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那麼,父母為什麼做出了這樣的改變呢?是今天的父母更加聰明、更有思想,或許甚至比他們自己的父母更有愛心嗎?還是,這只是他們為了提高孩子在學校的成績而做出的明智選擇?

作者用經濟學試圖幫我們解釋這樣的變化,並從個人經驗和數據兩方面證實自己的論點。

從70年代到80年代,經濟環境經歷了最顯著的變化,即:

收入從低不平等到高不平等。

在西方國家,以美國和英國為首,它們不平等程度上升的特別劇烈。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而造成這種不平等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由於教育回報率上升導致的


在美國,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動者工資與僅受過高中教育的勞動者工資之比從1.5上升到了2。此外,研究生教育的回報率也急劇上升。但在70年代,這兩個學歷並沒有顯示出收入上的優勢。


不同學科之間的薪酬差距增加


即便是教育水平相當的人,工資也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差異。比如,人文、社會學科畢業的人,工資不如科學和工程學科畢業的人高。

作者進一步解釋,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改變了勞動力市場條件,減少了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的需求,並增加了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者的需求。

以至於,所有這些不平等的變化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果:增加了教育的重要性。

簡單來說,就是之前因為社會相對平等,孩子們未來的選擇風險不高。高學歷、低學歷都能找到安穩的工作,薪資差距也沒那麼大。所以,父母也不用玩命雞娃。畢竟雞娃要付出高成本(時間、金錢),有可能得不到對等的回報。

而現在,社會越來越不平等,過於佛系就可能讓孩子得不到好成績,上不了好大學。學歷不好,直接影響了未來的工作前景,更進一步說會直接影響工資收入。所以,父母也改變了之前的價值觀,越來越相信孩子的成功將取決於教育成就

在一個利益攸關的世界裡,雞娃大業開始興起。哪怕搭上全部的空閒時間,將薪資換補習,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更像是一場投資,雞過之後沒準會有更豐厚的回報。

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雞娃也許並不是一時腦熱,而是父母在面對經濟環境變化的情況下做出的理智選擇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芬蘭教育辣麼好,我們為什麼不學學?


身邊那些有孩子在國外讀書的朋友裡,有的會讓你覺得“one world one dream”,跨越大洋彼岸的雞娃事業同樣風生水起,比如美國、英國、日本;有一些則會讓你秒變檸檬精,除了實名羨慕無法表達內心的洶湧,比如像芬蘭、瑞典這樣的北歐國家。

就像去年的那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和中國的教育現狀做了展現和對比,在《愛、金錢和孩子》中,也從經濟角度分析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教養差異。


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比如騎自行車不戴頭盔之類的。

在學校,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在低年級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見。這種閒散的教學方式似乎並不妨礙孩子們取得好的學業成就。


瑞典:“戶外小憩,讓孩子們成為孩子”


瑞典父母擁有讓人羨慕的育兒福利,父母有權享受共16個月的帶薪育兒假,假期權力可以延伸到孩子7歲。大量的日託班和幼兒園幾乎是免費的。

瑞典父母是世界上最寬容的父母之一。父母認為,只要不會危及孩子的安全,他們就應該獲得最大的自由。比如兩個孩子打架,父母一般不會介入,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大多數家長不會逼迫孩子上音樂、數學等興趣班。儘管那裡氣溫低下,但即便是嬰兒也會經常參與戶外活動。


德國與瑞士:(某種程度上)寬鬆的父母


相比上述的北歐國家,這兩個國家的父母寬鬆度要略低一些。

德國父母並不會敦促他們的學齡前兒童學習讀書和寫字。兩個國家的孩子都在無人護送的情況下步行上學。瑞士學生的放鬆和寬鬆,會在他們升入高年級之後減少許多。

因為一場高中入學考試,將決定他們未來是要到學術型還是職業型的高中就讀。而大部分瑞士家庭的主要壓力,也來源於這場考試。


英國:人氣不斷增長的過度育兒


與上述歐洲國家不同,比起獨立、想象,卡梅倫政府更強調勤奮、堅毅這樣的品質。越來越多的父母,甚至在孩子讀大學後仍然染指他們的生活,比如陪他們參觀學校,參加宣講活動。


中國:我知道什麼對他們最好


作為一個將密集型教養方式常態化的國家,父母對孩子在教育問題上可以做到毫不留情,也會為了孩子的學業做巨大的犧牲。

與西方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父母們大約每天花十倍的時間對孩子進行學業訓練。

父母們堅信,唯有勤奮、堅持、嚴格,才能讓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下,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日本:讓可愛的孩子踏上旅途吧


調查顯示,只有1/3的日本受訪者把勤奮作為育兒中最重要的價值觀。相反,

日本父母把想象力放在了更高的位置。

而且,他們相當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日本孩子很小就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為父母跑腿,比如去雜貨店買東西。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那到底為什麼不同國家的養育方式會有那麼明顯的差異?作者從經濟激勵理論,來分析各國採用不同教養方式的原因:


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父母多采用放任型教養


北歐國家、德國、荷蘭等,因為發展相對平均,不平等程度比較低。父母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採用偏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他們也不太執著於給孩子規劃未來的職業道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研究表明荷蘭兒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緊跟其後的是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低不平等國家。因為父母更寬容有愛,孩子們也更快樂、獨立。


不平等程度中高度的國家,父母傾向於採用密集型教養


比如美國、中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土耳其、俄羅斯等國家,“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在這樣的國家更為常見。他們的父母會強調

勤奮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價值觀,至於獨立性和想象力在他們看來沒那麼重要。


教育回報率高的國家,父母多采用密集型教養


法國和西班牙,他們都是低不平等國家。但那裡的父母採取專斷型的教養方式偏多。

作者推測,原因之一就是這兩個國家的教育回報率是歐洲最高的,所以他們的父母比歐洲其他國家更加咄咄逼人。

我們總說,為什麼芬蘭、荷蘭,他們的教育模式這麼優秀,我們不能也照搬來學習呢?

書中,通過將芬蘭與瑞典的教育系統進行詳細的對比,像我們說明了把一個國家成功的教育系統應用到另一個國家去遠比想象的更復雜。

即使像芬蘭和瑞典這樣兩個國家有很多共同特徵,而且採用大體上類似的教育系統,但當地環境的微小區別也會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

芬蘭的學生普遍更具有創造性,但瑞典的學生顯然沒有那麼優秀。

那如果把芬蘭模式應用到中國或美國這樣經濟社會發展完全不同的國家,難度顯然還要大得多。

這也是我們反覆強調過的觀點:教育模式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推娃”是中產階級的一場狂歡


全世界的推娃小能手,要屬中產階級的爹媽。

作者的研究發現,如果要想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選擇何種教養方式非常關鍵這其中以權威型教養方式效果最好。特別是對於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父母,要想讓孩子實現向上流動,只有選擇密集型教養方式這條路可走。

但其實,權威型並不是你想選擇就能選擇的。它對父母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為它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金錢、時間,用更多的智慧去以巧妙的方法影響孩子。所以,對於那些沒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底層階層的人來說,他們想要採取權威型教養方式實在有些“有心無力”。

但上層社會的父母又和中產階級不同。他們沒有向上流動的需求,努力工作不會在未來給他們帶來高額的經濟回報,所以貴族父母幾乎沒有動力給孩子灌輸職業道德。他們更傾向於教導孩子享受優雅的休閒活動,通過這樣的休閒技能來幫助社交,從而完成階層鞏固。

所以,只剩下中產階級,推娃推的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但即便,推娃是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果放眼未來,你會發現“過分推娃”會在長期形成一種“育兒陷阱”。

暫時撇開孩子壓力太大、不快樂這些缺點不提,過分推娃會加劇不平等的程度。

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社會不平等性加劇,自然就更加劇了“推娃”的力度。這幾乎就像是個莫比烏斯環一樣,形成了某種很難打破的惡性循環。

而這,也是焦慮的最根本來源。

但我也從作者的研究數據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代際受教育水平具有很強的延續性,說白了就是父母受過良好教育,他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可能性也更高。

如果父母至少有一方受過高等教育,不論你選擇放任型還是權威型,孩子的表現都不會差到哪裡去。一方面,父母的榜樣效果在起作用;另一方面,父母也擁有更強的軟實力,即通過更巧妙的方式去影響孩子的能力。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狠命推娃不如使勁自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你的孩子也不會活得那麼辛苦。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未來,大家會怎麼養娃?


作者還從經濟角度分析了每個家庭如何選擇生幾個孩子的問題。我們總說,“窮是最好的避孕藥”,作者的分析更好的為我們解釋了這個觀點。

在過去的兩百年間,由於工業化、技術進步、城市化,人類生產活動的重心由農業轉為工業,再轉向服務業,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家庭內部決策也發生了同樣劇烈的變動。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增加、公立學校的建立,使家長有激勵讓子女接受教育,而不是早早將他們送去工作。

由此造成的育兒成本的提升,也降低了生育率。

要一到兩個孩子,分到每個孩子身上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會比4、5個孩子要多許多。

作者以經濟角度對未來的育兒狀況進行了預測。

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包括一些不發達國家),會出現孩子數目少、對子女教育高度重視這種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模式。工業化國家未來的教養會繼續受到經濟不平等的影響,日益焦慮的中上層階級將花費更大的精力,以促進孩子社會地位的進一步提升或鞏固。

機械自動化和信息化,將會快速侵入並淘汰一些今天看來都最有聲望的職業。未來社會會出現技能需求的重疊,以及不同職業工資的巨大變化。

醫生會需要掌握越來越多關於機器的複雜知識。對程序員、應用數學家、工程師和物理學家的需求會持續增長。高級律師將繼續事業興隆,但僅僅只有少數能夠做到,而當機器接管日常工作時,法律公司收費時間的總量將會下降。

而這些變化,也都是父母們在育兒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當然,作者也在書中多次表示,經濟因素只是育兒狀況的決定因素之一。文化、價值觀、公共決策、宗教

等因素,都在綜合影響著每個人的育兒選擇。

就大環境來講,如果我們的不平等狀況一直沒有改善,甚至加劇,那麼未來“推娃”將註定成為主流。但首先,我們可能要先明白自己的育兒初心在哪裡,才能更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育兒方法。

如何推娃、推到何種程度,如何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做出對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選擇,將會是我們為人父母長期的課題。

所以,路還長,扶著走吧……


-END-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小暖說


寫這篇讀書筆記不是“製造焦慮”也不是鼓勵大家“玩命雞娃”,只是為現在普遍流行的這股“雞娃”來找找背後的原因和理由。

總結幾點文中重點~

一是記得也要從成年人的視角來權衡孩子行為的利弊,別隻看眼前享樂。

二是儘量採用權威型養育,也就是平衡父母的“控制”和孩子的“自主”。

三是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孩子的成就與教育成就的相關度越來越高。

四是別一味看它國,也多關注我們身邊的環境,教育模式沒有優劣之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五是狠命推娃不如使勁自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你的孩子也不會活得那麼辛苦。

哎呀,怎麼每次說到最後都是雞娃先雞自己涅?可能是因為這就是"真理"吧,認了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