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水浒传以后,你们觉得这部电视剧里面最遗憾的情节是什么?

阿宾生活录


从对原著主旨的把握来看,两个版本的电视剧都有所跑偏。原著的大体主旨是:因为“乱自上作”,世道混乱,人心越发显恶,大欺小,强凌弱,应该主持公道者无原则、不作为;因此上天特地派遣了108名“魔鬼”下凡作乱,目的就是警告统治者:不要肆意妄为,否则自身难保!

显然,原著作者既不是是站在统治者角度叙事,也不是完全站在官府对立面的梁山好汉视角。但是,由于小说表面上是围绕梁山108将的线索去写的,在塑造梁山好汉性格方面,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人物性格塑造得饱满生动,因此就给很多读者(包括领袖读者)一种错觉:水浒传作者是站在造反者立场,去描写“一群伟大的英雄是如何英勇反抗反动统治者的”。

电视剧改编的跑偏,最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把镜头叙事的视角,完全放在了梁山好汉身上。实际上原著作者始终是一种置身事外的“上帝视角”。

老版水浒电视剧,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实际上是经费的欠缺),不得不删减、合并了很多情节,成了一种部分忠实于原著、但有的交代有的却不交代的“选择性叙事”;当然老版也存在一些现代编导自说自话加进去的情节(指原著中没有的内容:例如增加了潘金莲原本挺本分于做家务的内容;增加了宋江把自己的招安想法坦陈给吴用甚至晁盖的内容)。

新版水浒电视剧,在跑偏方面比老版更严重,它无端增加的情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例如把原著中根本没怎么说话的金翠莲,设计成单独主动和鲁智深面对面交流;鲁智深拔完柳树后,像一个当代环保主义者那样,命令众泼皮再把树重新安回地里去。

我认为新版电视剧的制作者,商业目的更明显,他们就是打算把电视剧拍给没看过小说也不耐烦看小说原著的年轻人看的,于是就在原著提供的基本情节基础上,肆无忌惮地按自己的喜好随意发挥了。

老版电视剧主观上还是想尽量按照原著的风格去改编,只是实际上很多地方没做到;新版电视剧则是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原著风格去走,而是下决心在原著躯壳下另起炉灶的。

两版电视剧问题都不小。老版创作态度固然严肃,但是过于强调了政治批判性,集中火力猛轰官府的腐败和朝廷的虚伪,却美化了宋江个人;新版完全是商业化娱乐作品风格,古典文学的深沉凝重味道荡然无存。

有人不同意“老版电视剧美化宋江”的观点,理由却很牵强:因为“我”看了电视剧后,恨不得一榔头砸死害惨兄弟们的宋江。——可是,你如果仔细去观察整个电视剧的拍摄视角,以及李雪健这个演员自出道以来扮演过的重要角色属于哪类艺术人物(他有主演过重要的反派角色吗?我记忆里是没有。),就不难发现:宋江只要出场,给予他的主观镜头、特写、反映他内心活动的镜头语言,就特别多,特别丰富。而一个反派主角,是享受不到类似的“优待镜头”的。但原著作者笔下的宋江,何时被作者当成了“我”,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根本就没有。很多原文都是使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视角来描写宋江的。具体例子不举了,自己去看书。

最重要的证据是:原著里宋江的接受朝廷招安的打算,是宋江自己的内心活动以及在行动中一点一点的流露(例如第一次流露是在俘获朝廷将领呼延灼后,而那时晁盖还健在,但宋江是背着晁盖单独对呼延灼“表忠心”的;第二次就是晁盖刚死,他立即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宋江根本没有和身边任何一个人交过这个底!按照一般的政治评价常识,一个从政的人,为何要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尤其是在自己的“同志们面前”,也要刻意隐瞒吗?这个人基本人品正吗?——这才是作者打算用曲笔告诉读者们的“作者观点”啊。

但电视剧对这个环节,进行了根本性的“添加”,无中生有加进了宋江主动和吴用谈及招安计划,并获得吴用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又制造了宋江主动告知晁盖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完全是原著根本没有的——结果编导无法合理设计晁盖该有的反应,只好迅速切断晁盖的反应镜头。模糊化处理了事。

这么一改编,是不是宋江的人物性格从小说到电视剧就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所以,连电视剧在主观上有意识美化宋江,而原著并没有美化宋江——这都看不明白的人,我认为不适合从事文艺评论活动。

不得不指出:建国后领袖的个人阅读体会观点,以及随后出现了很多年的文艺界官方附和观点,都存在一个判断错误,即认为“原著美化了宋江”。实际上根本不是。原著最多是对宋江的性格刻画比较全面立体,多少带有一点对宋江“这种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小人物力图从政却在大流氓面前输得一败涂地”的感叹与同情而已,但终究还是归结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我相信:哪怕是古代的文学家,他可以不懂现代政治理论,但对政治圈子里的人性善恶,把握还是精准深刻的!

而现代的电视剧编导呢?只不过沾了时代的光,对政治的理论认识水平“与时俱进”了;但对文学人物的性格把握,仍旧配不上古代的高级文学家情商!




晓贺影单


最遗憾的。可能就是几位好汉的结局太凄惨了。比如鲁智深,林冲,武松。

本来可以逍遥自在的男儿,最后却落得这么个结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负卿城


梁山一百单八将,可谓每个人都经历了大起大落,从死到生,从官到寇,看完了水浒之后,这几件事情却成为了人们最大的遗憾。

看完了水浒传,这三件事绝对成为读过之人最大的遗憾

水浒除了后来的一百单八将,之前还有一位天王,便是晁盖,即使宋江见了都呼声哥哥,江湖地位,比起孝义黑三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虽说是天下一等一之豪杰,不幸中箭而亡,实乃令读过水浒的人不胜感叹,堪称遗憾啊!

若是此人不死,定推翻赵官家

看完了水浒传,这三件事绝对成为读过之人最大的遗憾

要说梁山文武双全之好汉,林冲绝对算一位,人称豹子头,本乃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料被高俅陷害,逼的一位一心报国的忠义之士走投无路,雪夜上了梁山,之后火并王伦。这等豪杰,在高俅被抓上梁山之时,竟眼睁睁看着其被宋江放走,其内心的痛苦,不亚于上刀山下火海。

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心轻白虎堂。当真是仗义林冲最朴忠。

看完了水浒传,这三件事绝对成为读过之人最大的遗憾

梁山为何能聚义?有为何能招安?用宋江话说:皇帝还算圣明,只是奸臣当道。但最后,高俅没死,蔡京和童贯设计害了卢俊义,之后又害了宋江,奸臣依旧当道,只是可怜了这一腔热血的梁山好汉。


村里大聪明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自开始看小说《水浒传》原著,我就一直有一个愿望:想知道书上描写的那些古代兵器,比如方天画戟之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看了电视剧《水浒传》,总算看到了那些兵器的形状,同时也了解到了古代打仗时如何排兵布阵,如何破阵等等。

  电视剧把很多情节和人物拍得非常生动,比如《梁山泊好汉动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场面非常宏大,《武松打虎》、《风雪山神庙》、《醉打蒋门神》等精彩故事都非常生动,让人看了还想看!

  对比原著,电视剧作了一些改编,象《醉打蒋门神》那一段,书上只是简单几句交代武松用“玉环步鸳鸯脚”将蒋门神踢倒,而在电视剧中却让武松跟蒋门神打了很久,双方都用了很多招数,打得非常精彩,这样可看性更强,才能更吸引人看。而原著中一些描写公孙圣“作法”之类的迷信活动,电视中就舍弃了,要是完全按原著拍,观众一定都不会相信。

  我发现也有一些改编改得不是很好,比如书上讲到秦明与呼延灼交战,大战五十回合都不分胜败,而在电视剧中,不到一个回合就被呼延灼一鞭打下马来。

  我觉得电视剧《水浒传》总体来说拍得还不错,遗憾的是,没有拍到梁山好汉破大辽的部分。






综艺影视娱乐秀


水浒传深刻披露了官僚的腐败,武松被铁链拴住还能突破重围 英勇十足。气急之下,把伤害过他的坏人全杀了。虽然我觉得有点残忍,但不得不说这么做也是有必要的,如果他醉打蒋门神时就把蒋门神给杀了,也不会有血溅鸳鸯楼的事情。不过,出于人性善良的考虑,武松也不会第一次就把蒋门神给杀了,毕竟蒋门神所犯错误并不致死。可坏人就是坏人,你饶他一命他绝对会报仇,所以,善良之人有时候就是会吃亏,如果武松没有真本事 肯定就被陷害了。

每次看鲁智深的结局都忍不住流泪。虽然那么从容,虽然终得其所。破辽后,念叨着回五台山参拜我师的鲁智深,已经不再是先前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了。水浒好汉一百零八,最终大彻大悟,唯智深一人而已。入云龙公孙胜于陈桥驿忆起师父罗真人“遇汴而还”之语,洒泪别了众兄弟,穿上麻鞋,望北登程而去。在蓟十余年,从师学道,侍养老母,直到师父仙去,老母过身。静极思动,一路南行,后于浦江县开一武馆,传承罗真人道法。

伴随着作者流畅的行文走笔和令人叹服的叙事手法,我体验到了阅读文学名著的乐趣。“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颠覆了以往电视剧评书带来的渐层认知,我对时代时局、人物性格以及人心善恶有了新的理解,相信这些新的理解,有助于我今后更清醒的看待世界、为人处世、定位自己。

豹子头林冲故事,林冲属于被恶官迫害以致家破人亡。林冲谨小慎微,一心想过小市民生活,不惹事也不管别人。林冲其实很无情,他可以不要妻子只求别人放过他。可当这一点小小的苟且的生活都过不成时,林冲杀人随后性情大变,无奈上了梁山。水浒传第一集高俅发迹的开头部分,也就是整个水浒传电视剧的片头,一个几分钟的北宋东京城街市展示,这部水浒传抛弃对原著的窜改不谈,对于故事场景的处理还是非常到位的,东京城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完全展示出来,尤其是一些故事情节镜头背景省也有熙攘之声,让人更觉得根植于市井而非世外桃源。

水浒传豪杰百八人,歌川国芳,日本江户浮世绘歌川派晚期大师。开始创作戯画,但生意不佳,几年后不得不以修理榻榻米为生。后偶遇歌川国贞,觉得自己的才能其实高过对方,于是刻苦努力,创作著名的水浒传系列以及大量的美人绘和武者绘。象最深刻的却是王婆的计谋开始筹划实施,借口是请潘金莲为自己做寿衣,然后故事里的三个人,果然就此走向死亡,那“一匹白绫一匹蓝绸一匹白绢,十两好眠,就如同舞台的背景布置,徐徐展开,充溢着神秘、不详的气息,强烈地暗示着宿命的结局,这一笔设计极到位,虽三人为反角不值得同情,但看来依旧背上生寒。





剪短爱好者


最遗憾的莫过于晁盖之死:

1.晁盖重义气

义薄云天晁天王,如果他不英年早逝,整个水泊梁山的命运走向可能截然不同。

2.晁盖威望高,稳坐第一把交椅

在晁盖死之前,他的威望超过宋江,且力压水泊梁山原班人马,不管是从威望还是从实力上,都可能坐第一把交椅。

3.以晁盖的性格,不会被朝廷招安

相比于宋江的一心招安,晁盖属于江湖人士,对朝廷并没有敬畏之心,很有可能会坚持抵抗到底。


遗憾的源头在于晁盖之死,如果梁山由他带领,至少很多人不会死的这么憋屈。

  • 来自雨哥有料,欢迎各位看官老爷关注,点拨


雨哥有料


老规矩,先说结论——最遗憾的情节是扈三娘这个人物的存在!她的存在就是一个大写的悲剧!

扈三娘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十八回里,书中原文是:雾鬓云鬟娇女将,凤头鞋宝镫科踏。黄金坚甲衬红纱,狮蛮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手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一个美貌英武的女中豪杰形象跃然纸上。

扈三娘第一战生擒了“矮脚虎”王英,之后又战败了欧鹏、马麟。归顺梁山之后,也曾于战场上生擒呼延灼的先锋彭玘、关胜的副将郝思文,可见其武艺之高,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后来梁山排座次的时候这些手下败将都排在她前面)

然而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女英雄居然嫁给了王矮虎,还是在自己全家被灭门之际被强行指婚。

原本扈三娘是许给祝彪的,两个人也算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宋江三打祝家庄,祝彪被杀。扈太公一家本来已经投降的,却还是被李逵“砍得手顺”,一家老小杀的干干净净。扈三娘被俘之后由宋江做主下嫁了王矮虎。

《水浒》塑造了农民起义的几个女英雄形象,她们驰骋沙场,才能和功勋常常压倒自己的丈夫,表现了作者卓异的胆识。但是,她们的感情世界常被忽略了。宋江等杀了扈三娘的一家,又命令她立即嫁给矮脚虎,把她当作俘虏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她被任意摆布,却没有激起任何一点情感的涟漪。这才是古代封建社会可怕的地方!曾经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很是不解,甚至义愤于扈三娘的冷漠和无情。自己的父亲全家无辜被杀,她居然一句话都没有,都没有去和李逵或是宋江讨个说法,就这么算了,息事宁人了。宋江把她许配给她曾经的手下败将王矮虎,两人一点都不般配,可她也什么都没说就“拜谢”了。这就是古代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

现在再回头看,其实也没什么可不解的。她还能说什么呢?她能讨到什么说法吗?她除了同意、“拜谢”,还能怎样呢?她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了。

扈三娘的最终结局也是莫名其妙,为了救王英被郑魔君用铜砖打死了。死的真是不值!委身于手下败将,跻身于一众杀父仇人之中,始终默然无语的扈三娘内心里,想必也是痛苦而又无助的吧。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可怜!可叹!可悲!


历史课代表张大同


我觉得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方宋等流只过不是意气用事,没有政权的凑拢班子而已,某些方面来说是大义凛然,是壮举,但是任何起事不是以名族大义,救民水火为己任的,从一定方面来说都是乌合之众!

梁山好汉108将,入选门槛极低,可以说是社会各流派。开黑点,打家劫舍,赌徒,黑社会,很多都是社会底层角色,一个义字能将这些人的心牢牢的栓在一起,不离不弃,鬼都不信,何来能够建立政权?

后来的招安,其实是梁山事业的一个非常好的转型机会,他可以从暗到明,从非法到合法的一个非常好的转变期,无奈过程是艰难的,结果也很悲惨,但是此事也为梁山好汉名垂千古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招安,最终被剿灭,梁山好汉可能真的被扣上一个贼名了!


青石影探


看了《水浒传》最遗憾的是:唐斌没能上梁山,最终错过梁山108将的大排名。

  • 从唐斌在水浒中的经历来看,显然是一位被宋江错失的好汉!且从关胜的两位副将,宣赞和郝思文的排位来分析,这两人一个位居第四十,一个是四十一,唐斌若能上梁山,其排位应在这俩之下,但决不会低过前五十。
  • 因为宣赞是关胜的推荐人,有恩于关胜,而郝思文跟唐斌一样,是关胜的结义兄弟,但郝思文却不离关胜左右,唐斌却因杀死仇家逃亡,所以他绝不会高于郝思文。但可惜,唐斌终究未上梁山,错过了梁山108将的大排名,最终只能算一个“编外好汉”,虽武功高强屡立战功,却毫无知名度,连段景住都比不过。

两圆说电影


最遗憾的就是招安之后,每天都能看见自己的仇人在眼前晃却不能杀掉,林冲才是真正的有苦说出,为了招安宋江也是绞尽了脑汁,招安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为朝廷效力不在是草寇了,但这些好汉的自由也被束缚了,其实我觉得还是不被招安的好,在哪之前他们活的是真的潇洒

在被招安之后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少了许多

遗憾的是林冲没有报仇,李逵最听哥哥的话了,到死还是相信宋江

水浒传讽刺的是官场之事,看完确实很有感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