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黑色幽默》不幽默


黑色幽默(Black humor) 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裡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

美國的《黑色幽默》不幽默



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進入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聲勢大減,但不時仍有新作出現,它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傑伊·弗裡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

美國的《黑色幽默》不幽默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繫,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

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菸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範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

“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繫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



“黑色幽默”文學興起後,很快就廁身於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重要文學流派的行列。它之所以能得到社會的重視,除了它深刻的思想內蘊和審美價值以外,還因為它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到之處。綜合起來,它具有如下藝術特色。


第一,特殊的幽默風格

“黑色幽默”和傳統文學中的幽默不同。在西方傳統文學中,一般來說,悲劇和喜劇的區分是很分明的。喜劇諷刺反面人物的醜惡和畸形,悲劇表現正面英雄的痛苦和不幸。但“黑色幽默”文學打破了這種界限,悲劇的內容採取了喜劇的藝術處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開玩笑的對象,即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的內容。這就給傳統幽默的美學形式引進了一個新因素:認為痛苦是可笑的,對不幸採取嘲笑的態度。

美國的《黑色幽默》不幽默


“黑色幽默”的嘲笑諷刺表現得很含蓄,帶有寓言性質。作家並不明確作出道德、政治的評價,而是讓讀者從這些冷雋的幽默和喜劇形式的笑聲中,領悟出某種含蓄的寓意來。作家們不拘泥於傳統的描寫現實的手法,他們總是用放大鏡、哈哈鏡來看待世界、反映世界,採取無限誇大的筆法來表現客觀事物,因而使其擴大、變形,促使那些陰暗、醜惡的東西更突出,更可憎,更可笑。儘管作家抱著冷眼旁觀和不加評判的態度,然而讀者卻能在尋思和回味中悟出其中的深刻的寓意。




第二,“反英雄”式的人物

這些反英雄形象懷疑和否定一切傳統價值,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又有一定的追求。這些人物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壞自己所建樹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議自己所接受的,例如馮尼格特《第五號屠場》的主人公畢利是一個瘋瘋癲癲的人物;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的主義公尤索林是一個卑微猥瑣的怕死鬼,一個神經不正常的人。奧爾德曼認為,這些人“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產生這類病態的畸形的人物的土壤是病態的畸形的社會。



第三,“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

傳統小說採用“講故事”敘述法,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結構,敘事有頭有尾,情節發展要符合內在的邏輯關係。而“黑色幽默”文學則徹底地拋棄了“講故事”的老一套,改用暗示、烘托、對比、比喻、象徵等手法,創造了一種“戲劇性”的新方法。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誇大人物內心世界的廣袤無垠;它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可以超越社會、超越道德、超越習俗、超越理念。

小說既無結構可言,也無完整的故事情節,當然也就沒有嚴密的結構。這就明顯地表明瞭這類小說在結構上的幾處特點:它常常採用“時間施行手法”,打破時空觀念常規。馮尼格特的《第五號屠場》就是“時間旅行手法”的樣板,小說中的人物的活動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奇特交錯,瞬息萬變。乍看撲朔迷離,眼花繚亂,令人摸不清頭緒。其實這是一種疊式和多層次齊頭並進的特殊結構,它對故事情節的迅速展開和深化主題都是有用的。

結構上的再一個特點

美國的《黑色幽默》不幽默

是以強化和重複代替變遷和發展,一般在傳統小說裡,事件的起因、發展和結局說得清清楚楚,而在“黑色幽默”小說裡則不然。它不是按照事理常規做交代,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情節顛倒。例如《第二十二條軍規》中,描寫一個人死了又活,活了又死。這在傳統文學裡是不曾見到也不允許的。而在“黑色幽默”小說中則比比皆是。這正如馮尼格特所說:“讓他人給混亂的秩序,我則給秩序以混亂。”

傳統的作家能駕馭廣闊的社會畫面,把千萬件雜亂的事順理有條不紊,形成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有“秩序”的文章。“黑色幽默”作家則恰恰相反,他們本末倒置,“給秩序以混亂”,把幽默滑稽的東西和崇高嚴肅的東西,喜劇的因素和悲劇的因素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完全新型的文化結構。



第四,特殊的題材

為了與“黑色幽默”整體的主旨合拍,作家們在選材上也與傳統的小說不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科技領域裡發掘題材。“黑色幽默”作家大都是大學裡的教師,他們有著淵博的知識,喜歡把自然科學領域內的要領引進文學作品。如:品欽筆下的“萬有引力之虹”就是導彈發射的軌跡;馮尼格特在《貓的搖籃》裡認為鬥爭來自“動力緊張關係”,在《冠軍的早餐》(《頂刮刮的早餐》)中認為鬥爭來自頭腦中有害的化學物質。

其次“黑色幽默”作家喜歡選擇意義不明,搖擺不定、似夢似醒、似大徹大悟又似霧裡看花的特殊場面。如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都以二次大戰為背景,但作者意圖並不在寫一部“戰爭小說”,不在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想以此給人以啟迪,讓人們從這些小說中看到當代社會的弱肉強食的情景。



​在《大英百科全書》中對於黑色幽默的解釋是:一種絕望的幽默,力圖引出人們的笑聲,作為人類對生活中明顯的無意義和荒謬的一種反響。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的文學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