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你不想他變成“白眼狼”

今天看到一個帖子在討論“為什麼孩子長大後會沒有感恩之心”,大家各有各的說法,你同意誰的觀點呢?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會沒有感恩之心


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你不想他變成“白眼狼”


說法一:父母的愛不應該索求孩子的回報

怎麼一定要求回報呢?把孩子生出來養大本來就是作為父母的責任。

你知道嗎?是你們給他們生命的,說不定他們也不一定想來這個世界的。我這樣說不是說要孩子們長大都不知感激,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

但是,如果父母們都不懷著索取回報的心去養育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你們的愛,感激你是必然的。

心理學家說,當父母說:把你生下來是一個錯誤這句話的時候,孩子們的心都會碎裂了。雖然很多父母可能只是氣在心頭,並不是真的這樣想。可是,的確會傷到孩子幼小的心靈的。

作為父母的女兒,以前我也是很不長進的,就是很頑皮,不好好學習,可是後來當我發覺自己以前是錯的。就好好學習,孝順父母。我想說個別孩子從小很聽話,畢竟這是個別的。可是呢,大部分孩子長大到了一定年紀就自然會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

須知道,既然是凡人就一定會有煩惱,包括孩子們。


說法二:與當下的大環境有關,父母要樹立好榜樣


這個問題的存在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與條件是分不開的,孩子是否有感恩之心與他所處的環境、所受到的教育,甚至與他的父母都是脫不了關係的,所以說,要讓孩子能夠體諒其他人的話,父母就應該從小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說法三:父母教育不當所致


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你不想他變成“白眼狼”


也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感恩之心,沒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多部分是父母的教育不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就拿我家舉例說,一家人呆一起老實吵,都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呆這種家庭中有怨,只有恨,心裡雖然有感謝父母之處但也不會表現出來,有時自己也不會發現,因為大人吵架我就衝他們發火,我很煩他們


再說我父母的教育方法:

媽喜歡寵小孩,爸喜歡罵,沒理智的打罵,甚至常常因為小孩的事夫妻吵架打架。

我弟弟喜歡玩遊戲,我媽說他成績好等他玩,我們要管也管不了,現在好了,沒人能管他,老是從生活費中掏錢去玩遊戲,根本不考慮父母在廠裡有多苦,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不能寵,寵就會讓小孩獨立性變弱


他們的說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與父母的教育方法密切相關。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教育方法要避免呢?


導致孩子沒有感恩之心的教育方法


<code>2、缺乏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code>

  

對於孩子這種叛逆行為,心理專家們通常會從這個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開始尋找到相關問題。也就是說,孩子只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和家庭錯誤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我們很多家長朋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對孩子進行壓制性管教,一切都以父母說了算。孩子生活在這樣子的家庭環境之下,他們就會生出叛逆心理,用逃離、反抗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從而獲得家長們的尊重和理解


<code>2、缺乏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code>


有些家庭的父母終日忙於工作或是生意,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放在寄宿學校,甚至是一週才見孩子一兩次。


孩子很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於是他們故意做出種種不良行為,挑釁父母,和父母發生衝突,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只是想通過自己變壞來達到讓父母關愛和重視的目的


因此,家長們就算是再忙,也不能少了對孩子的愛和陪伴,要知道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code>3、受不良環境的影響/<code>

  


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你不想他變成“白眼狼”

圖片與文字無關


有些家庭因為父母長時間在外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這些孩子三五成群,不好好學習,甚至是逃課,家裡的老人家又管不住孩子。


父母逢年過節才回家一趟,孩子生活和成長的環境受到影響,在孩子還不能正確分辨事非對錯的年齡,他們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出現叛逆心理,不理解、體諒父母,覺得全世界都欠他們,加上親子之間缺少溝通交流,這樣子的問題也就會欲演欲烈,最後導致親子之間像仇人一樣


因此,家長們要儘可能地將孩子帶在身邊養育,尤其是在農村,不要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儘可能留一個在家照顧孩子。

  

<code>4、過多的溺愛孩子/<code>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長、學習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環境。但有些家庭因為孩子少,家裡人就對孩子過多溺愛,孩子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氣。


他們覺得家人對他們好是應該的,也就沒有任何感恩心理,更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溺愛對孩子的不是愛而是害,父母們應該早日明白這個道理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