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質量下降根源:“變胖”了,該“減肥”!

作為一個搞了一輩子藥材的老人,我一個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現在幾乎所有的藥材都變大了,變胖了。

根源在於多倍體的應用

我們許多同仁總是把它歸結為化肥施多了,打膨大劑了。

但是最近我的一個學農的朋友告訴我,主要問題根本不在這,現在的中藥材,你就是不施化肥,不打膨大劑,它也比原來野生的長得大。

其根源就在——我們現在的栽培中藥有相當一大部分是人工多倍體的品種,原種就錯了。

人工多倍體大多數是同源多倍體,也有異源多倍體,比如某些品種的山銀花。它是利用同源多倍體的"器官巨大型",抗逆性好少生病耐旱耐澇,葉片變大變厚實,光合作用效率高,澱粉、糖等營養物質(初生代謝產物)積累較多的特點,來提高產量,減少投入以獲取高利潤。

這在農業上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它的糖蛋白質含量增多的同時,必然會帶來次生代謝產物相對較少,作為藥材來說就是質量的下降。

多倍體技術在農業育種上是一個很成熟的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中藥材的種植業生產上使用,由於多倍體品種的產量高,帶來的最終結果是,正常二倍體的品種逐步被淘汰。如果不及時糾正這一錯誤,說中藥材的質量將毀於一旦一點兒也不過分。

這裡有上世紀90年代培育的一批多倍體丹參的實驗數據,從數據上看,多倍體對中藥材的影響是,產量明顯增高,次生代謝產物丹參酮等明顯下降。除了作者推薦的那個特殊品種。

中藥材質量下降根源:“變胖”了,該“減肥”!

看看下面的表格:四倍體較對照品正常二倍體CK產量明顯要高出一倍。

中藥材質量下降根源:“變胖”了,該“減肥”!

再看次生代謝產物 含量,正好翻了個。(除了作者推薦的品種)

中藥材質量下降根源:“變胖”了,該“減肥”!

多倍體:好看不中用

好看不中用,這是絕大多數多倍體中藥材共同的毛病。

特別可笑的是半夏,由於前兩版藥典用了組成染色體的腺苷酸和鳥苷酸為標準品,農業學家就把染色體從四倍、八倍一直搞到了十六倍,如果不是15版藥典取消了這一項,三十二倍體也應該早就出來了。

最近國家藥監局新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禁止人工選育的多倍體或者單倍體品種、中間雜交品種和轉基因品種”。看來多倍體壽終正寢的日子到了。但是由於這些年多倍體技術一直把它作為一箇中藥材育種的正常手段在使用,現在幾乎所有的常用中藥材都受到了多倍體的嚴重干擾,在這把目前的狀況收集一下,轉錄在下面,給人感覺就是一個成語——觸目驚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