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会缺粮食吗?

yangbaiqiang


我国一直是一个粮食进口国,虽然有粮食储备,但是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也会缺粮。而且我国的粮食储备还有进一步的解释,叫做粮食产能储备,也就是说只要假以时日,这个空子一定是可以补上的。就近期昆明宣布的消息,该区域储备粮油可供半年使用量。

我国的粮食市场是掌握在guojia手中,价格一直相对稳定,一旦出现极端情况,价格上浮也会在可接受范围内。


吕家肠粉


2019年我国稻谷及大米总进口量255万吨,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1.28%,其中从越南进口47.9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 0.24%,因此越南限制大米出口对我国影响不大。另外,从国内稻谷供需形势来看,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国际稻谷的供需格局发生变化根本不会影响到国内。

我国大豆对进口依存度较高,2019年这一数据达到82.93%,其中巴西和阿根廷是我国大豆主要进口国,2019年我国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大豆分别为5767.29、880.26万吨,占国内大豆总消费量比重为55.62%、8.49%。从目前库存情况来看,我国大豆、豆粕库存均处于相对低位,短期若两国限制大豆出口,或将导致国内大豆、豆粕价格大幅波动。

我国玉米国内供给为主,据海关数据统计,2019年玉米进口量4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比重为1.72%,因此短期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但从国内玉米供需基本面看,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报告,2019年度我国玉米产供需缺口为1708 万吨,如果后续需求继续旺盛,玉米价格可能会上调。

2019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349万吨,占国内的消费比重为2.54%。中国小麦的进口国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贸易实力强大,小麦进口量占我国进口小麦总量的90%以上。

从四大主粮的对外依存度来看,除了大豆依附程度较高,其余三类几乎不受海外影响,而大豆并不是中国人的主食,更多的是用作榨油和动物饲料,所以根本没必要为粮食而恐慌。但从全球粮食作物供给形势来看,2020年国内草地贪夜蛾及非洲蝗灾的发酵或成为助推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叠加疫情将产业链的贸易切断,国际范围内的粮食安全或遭遇一定的冲击。



海鲜刘三刀


大家好,我是小武,我个人认为2020年不会缺粮食,因为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是国之根本,而且每年的种植产量都在持续上涨,国家也会收购一部分粮食作为储备物质,如果粮食上涨,国家肯定会开放一部分出来稳定市场,避免市场混乱,虽然说有越南跟一些国家限制大米出口,但是从2019年我国稻谷及大米总进口量255万吨来看,才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1.28%,这么低的进口量完全对国内没多少影响,

所以我个人认为大家没有必要担心2020会缺粮食,更没有必要购买太多,储存不当容易发霉,生虫,以免造成浪费。


小武乡村记


2020年不会缺粮食的。

目前,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累积确诊病例已经超过66万。确诊病例的攀升引发人们恐慌的同时,加上非洲蝗灾、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的影响,可以预见2020年全球粮食会面临减产。近期,已有部分国家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以保证国内粮食供应。一时间,粮食危机成了热议话题,随之农业种植板块逆势大涨,对于粮食的忧虑愈演愈烈。今天,欣欣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粮食问题是否已经迫在眉睫!

2020年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一览

埃及:宣布自3月28日起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

哈萨克斯坦:已经禁止出口小麦面粉、红萝卜、糖和马铃薯;

越南: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约;

塞尔维亚: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

俄罗斯:表示将每周评估情况,再决定是否实施出口禁令。

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放缓出口效率。

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家宣布粮食储备告急。

连年战乱且粮食产量较低的伊拉克首当其冲,该国称在未来几周内,需要进口25万吨大米和100万吨小麦来保证其粮食储备并向国民提供食品。

此外,印尼和菲律宾两国也宣布粮仓告急,称储存的粮食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如果疫情不能尽早结束,他们恐将面临粮荒。其中,菲律宾人平时吃的大米很多就来自越南。

我国粮食储备充足

我国粮食发展始终高位运行,从2004年至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的奇迹,此后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的高位上。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3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粮食总产连续7年超过1.2万亿斤。

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4亿吨,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进口粮食短缺对国内粮食市场影响有限

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不大,平均每年进口量在1000万吨左右,占国产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几。短期内,进品粮食短缺对国内粮食价格的走向影响很有限度。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国际粮价暴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30年的最低点。在这场危机中,我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地应对了国际粮价波动,保持了粮食供应的稳定。

在2008年粮食危机的当口和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力保国内粮价稳定,为世界粮价平稳作出突出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有应对世界粮食市场波动的能力。


欣欣玩种植


近几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量增长迅速,有数据显示,从2002-201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增长了780%!2016年中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进口稻米353.39万吨,创历史高位,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

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十二连增”,2016年虽然粮食总产量上一年有所降低,但也算是丰收年。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呢?

一、生产成本上涨。

农资使用、土地流转费用增加,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这些都增加了种粮成本。

二、消费方式的改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肉类在中国人饮食中的比例增加,一斤肉可不是一斤粮食,以猪肉为例,一斤猪肉需要三斤左右的饲料,2013年全世界消费了1亿零7百万吨猪肉,其中一半的消费来自中国,因此需要更多的豆类等来饲养家禽。

三、中国的价格保护政策

为保护农民利益,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前几年,政府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已明显超过国内市场定价。高入就难低出,这在销售环节就提高了获得粮食的成本。

四、国际粮价的冲击

这几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升、也就是说用同样的人民币,能买到更多的以美元计价的粮食。同时,全球能源产品价格下跌,能源成本、海运价格都在降,中国的粮价同国际相比,确实不占优势。

现在,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事实,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中国的粮食缺口越来越大,未来的中国人靠谁养活?

靠六亿农民吗?以前还可以这么说,现在农民有很多进城了。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的人数还在增加,由粮食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

有人直接说,既然进口粮食便宜,中国富有了,有能力来购买进口粮食,那中国不种粮食了,全部进口能解决吃饭问题吗?

我们来算一下,全世界粮食产量25亿吨不到,其中中国产量近6亿吨,进口1亿吨,中国消耗7亿吨,全球粮食贸易量为2亿吨-3亿吨。也就是说即便全世界出口的粮食都被中国买来了,也只是够中国人吃几个月而已;况且粮食全部进口,话语权在别人那里,粮食肯定也不是现在的价格了。

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曾经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虽然其理论过度悲观,但也有借鉴意义,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完全不进口,且不说别的,中国的大豆很难自给自足。以2016年中国进口8000万吨大豆为例,按照亩产300-400斤算(这已经高产了),也需要4-5亿亩土地,如果都生产了大豆,粮食就不够了。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粮食自给率不足的国家有很多。冰岛粮食完全依靠进口;荷兰粮食自给率不到20%;韩国不足30%,这些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二、把中国的农业技术同非洲、南美、俄罗斯等拥有广阔土地资源国家和地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也是可以考虑的模式之一。

三、依靠自身的农业发展。

农业人才严重流失,说到底,还是种地不赚钱。只有劳有所获,才能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未来的中国人的饭碗,还得自己端着。


广西小张啊


我觉得不会 我们国家很强大的 有好多存货的 而且这次疫情也没当误庄家 所以不存在缺粮食的行为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国家

就算是缺粮食我们也会有办法弄到[呲牙] 我们的父老乡亲可不是摆设哦 我们过年好多地方都产粮食的 所以不用担心哦

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中国去年进口粮食250万吨,出口270万吨,几千年的经验让我们的粮食储备堪称恐怖,放心吃!管够!



养鹿的小妍


一些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

一些粮食进口国,宣布储备很难支撑到6月后……

问题是,这些操作,会不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呢?有专家认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将是大概率事件。

最悲观的预测是,2020年全球粮食会有显著的减产。即便是中性的预测也认为,民间囤货、政府抢购会造成全球粮价飙升,甚至“战时配给”这种制度会在一些地区重出江湖。

一些粮食进口国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比如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等主要小麦进口国已经发布了新的招标书,而摩洛哥则暂停征收小麦进口关税到6月中旬。一些国家已经宣布如果6月份疫情不能结束,粮食将告急。

中国情况如何?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那么全球疫情会让中国人没饭吃吗?我们需要抓紧时间抢购、囤积粮食吗?

以下内容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他是一位长年从事粮食生产管理和政策研究的权威人士。

1月26日中午,我正陪老母亲吃饭,突然接到表弟发来的微信,说到“接政府通知,村里明天上午十点正式封闭管理,车辆不得出入,人员进出严格管控,各位村民需备好相应生活物资。”大约两小时后,表弟又来电话说,大家都在抢购大米,货架快空了,要不要帮我们买几袋?我迟疑了一下,然后肯定地告诉他:“先不买”。

可我确实很想知道超市是否还有大米卖。

三天后的一个上午,我征得小区管理员的同意,走了两公里来到村里的超市。进了超市大厅,就直奔米面货架,看到货品富足,而买者寥寥,我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我问超市服务员是如何做到货源不断、及时补给的。

得到的答复是:这是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超市,大宗商品有政府部门帮助调剂。

中国疫情期间超市充足的米面供应。

我在思考,老百姓听到“封村”的通知后,为什么要抢购大米?

超市里那么多商品,唯独大米一时空架?这大概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别的事情都可以不做,饭是一定要吃的,而且一天都不能少,吃饭与人生命共存。而之所以三天以后没有出现老百姓继续抢购大米的场面,是由于补货及时,大家不再担心因买不到大米而饿肚子,这是人们做出的理性回应。

我在思考,这次疫情如果不是发生在当下,又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回顾历史,我国人口相当长时间里都在百千万级波动,富足年景积累的人口,很快就被饥荒、病疫和战争折损大半。自然灾害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全球历史上曾出现“小冰河期”,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在我国至少发生过四次:商末周初是第一次,东汉末年至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唐末宋初是第三次,明末清初是第四次。

第一次“小冰河期”的影响,没有具体记载,只能从“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的诗句中去感受;第二和第三次“小冰河期”,我国人口锐减了五分之四;第四次人口只减少一半,是得益于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和红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拯救了大量的饥民。

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正处于历史当中的人。回过头来审视那些早已远离的浩荡灾乱,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却也会更注重体会在那样的大背景下百姓的生存之道。

进入现当代,自然灾害仍在不断发生,虽然没有出现极端的“小冰河期”,但灾害的强度、频率在不断加大。但所幸的是,全球农业特别是我国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

新世纪以来,极端气候现象一直没有停止,但我国农业获得连年丰收,这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有力的政策激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灾害面前仍然要经受考验,仍然要受到影响。

纽约一超市被抢购一空的货架。

我在思考,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里才最可靠。

有人常说“现在国际化了,没有粮食可以到国际上去买。”这句话在平时说出来总会得到不少支持。可放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现在,大家是否隐隐察觉到去国际上买粮的不可靠。

我在微信上看到,3月上旬先后有不少国家就已经宣布限制口罩出口了。口罩并不是国计民生的必须品,在灾情面前都遭到贸易禁止。如果是粮食,一旦发生全球性粮食供应紧张,各国更会采取措施,优先保障自己的国内需求,到那时再有钱也买不来粮食了。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共发生了10次粮食禁运。这在零碎的新闻中哪怕只被面目模糊地一笔带过,但其所供汲取的历史教训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而今,应对疫情再次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粮的重要性。

我在思考,农业连年丰收就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

农业连续15年丰收,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供应充足,储备充足。这一成就大家大概已经习以为常了,没觉得多么了不起。可经此一“疫”,我们不得不说,农业的丰收、粮食的丰产,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和“资本”。

农业供应链始终没有断,无论是千万人的城市武汉,还是千百人的我们小村,封闭管理之下没有一个人吃不上饭,没有一顿饭缺米少肉。这个成绩是极其伟大的,极其有价值的,也只有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做到。长时间封城封村,还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是因为人们肚子是饱的;两月“闭关”不仅吃饱了,而且还“吃胖了”。这让人在忧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是庚子年,民间一直有“庚子轮回”的传言。

冬寒未褪,新冠肆虐;春日未至,蝗虫蔓延。非洲沙漠蝗虫虽然对我国威胁不大,但给世界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草地贪夜蛾越冬基数大,爆发的态势汹涌,要说今年还将杀出什么“程咬金”来,天才晓得。这就更加提醒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好应对各种重大灾害的预案,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主动、更加有力。

坚决落实好党中央“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的指示,指导好农民恢复生产,帮助农民解决春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把疫情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疫情的洗礼,让我们认识到要更加珍惜盛世之下的大好农业形势,更加重视粮食的发展。

即便灾难的热点渐渐冷却,新闻也慢慢模糊,但在疫情中的切身感受,会让我们再次牢记“仓廪实、天下安”的古训。只有把农业和粮食基础抓得更牢,应对各种自然的、非自然的灾害才能更加有力。

灾难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恐慌和压力让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眼前化了、显象化了,这在平常是无法察觉的。只有急需时才会惊呼、才会感叹,幸亏我们粮食丰足。

我特别期待,在新冠疫情过去后,要强化农业政策措施,立足抗御灾害,把春季农业生产抓得更紧更好,千方百计实现今年夏季粮油丰收,千方百计实现小康之年粮食1.3万亿斤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发挥好农业“压舱石”的作用。

官宣来了——

粮食安全牵挂人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王立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

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百姓米面“两无忧”

问: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答: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每天更新爆笑视频谢谢


首先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肯定是有原因的,因为疫情影响,我国周边国家相继做出了不对外出口粮食的决定,从这一点看,会对我国的粮食进口有一定的影响,毕竟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粮食需要进口,这其中以大豆为主,中国每年4500万吨大豆需求有3000万吨依赖于国际市场

我国现有耕地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近1.3亩,完全可以满足人均口粮消费,根据2018年的统计显示我国2018年粮食产量已经突破13000亿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另外还有我国国家储备粮2.1亿吨到2.7亿吨之间,够全民消费5~7个月。所以即使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可能会导致粮价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是不会出现粮食紧缺得现象。

希望我的解答会对你有帮助!


云淡风轻日暮


中国去年以接近6.64亿吨的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大米2.1亿吨左右,小麦近1.34亿吨,玉米总产量超过2.6亿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中国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国人的口粮就算不依靠进口,也能自给自足。粮食危机一旦爆发,最害怕的应该是「粮食自给率偏低」的国家。它们无法产粮自给自足,只能从别的国家购买。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


小棉99


最新公布的粮食产量六亿吨。全国按照14亿人计算,一人每年吃六百斤,300公斤,300kg,0.3吨,那么总共消耗4.2亿吨,还剩余1.8亿吨。14亿人一天的消耗(0.3/365)*1400000000=1150684.932剩余1.8亿可支持的天数(1.8*100000000)/1150684.932=156.4285714156.4285/30=5.214283333,可以支持14亿人吃5个月。这还没算国家储备的粮食。国家储备的粮食就按每年剩余粮食数量计算,为1.8亿吨,那么加起来够10个月的时间。国家粮食储备能力,我不太清楚,不过大体估算下来,如果按照全年颗粒无收极限情况来看,国家至少储备5个月的粮食,省着点,时间可以延长一倍(口粮减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