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每天都在战斗 每天都有感动

3月31日凌晨2点40分,一千余公里外的武汉,沧州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0名队员,已经起床收拾行囊,准备告别这座他们奋战了40多天的“英雄之城”。


2月19日,由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和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组成的沧州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先后在中南医院重症病房、武汉七院、雷神山医院参与救治工作。3月29日上午,我省医疗队员们接管的雷神山C10病区、C12病区正式关闭,这也标志着沧州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0名队员圆满完成救治任务。
作为这支医疗队的领队,市人民医院的马艳彪一直坚守在救治一线,40多天的奋战,让36岁的他已略感疲惫,但谈起在武汉的经历,他却说:“这是一场永生难忘的‘战斗’。”
“刚进隔离病区,有些患者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尤其是有些人刚刚失去亲人,心情一时难以平复。”马艳彪说,除了做好救治工作,他还和这些患者打起了“感情牌”,当起了“心理辅导员”,用真情去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
让马艳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50多岁的女教师。“她既担心家人,又担心自己的病情,饭也吃不好,每天忧心忡忡的。”看在心里,马艳彪把这名患者当成了重点关注对象。只要值班,都会主动和这名患者聊聊天、谈谈心,渐渐地,这名患者的心里敞亮了。“有时候我还会把驻地发的水果给患者带点进来,一是增进感情,二是让患者有被关爱的感觉。”

打开了心结,这名患者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时间不长就康复出院了。临走前,这名患者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马艳彪,拉着他的手说:“以后这里就是你的第二故乡,只要到了武汉,一定要联系我。”
市中心医院的贾丽娜,一直是个“乐天派”,1989年出生的她,主动报名驰援武汉。“熟悉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工作交接,照顾患者,只要进入隔离病区就会马不停蹄。”贾丽娜说,医疗队参与多家医院的救治工作,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事项更多、更繁琐。“可当年自己学医,就是为了实现治病救人的梦想,这点难题算不得什么。”贾丽娜的身上时时散发着正能量。
3月25日,贾丽娜夜班结束,作为小组长的她正要梳理整个夜班的工作并做好病房交接班。就在等待同事交接的时候,发生了一段暖人的小插曲。
9床的一位阿姨来询问怎样调试网络电视,贾丽娜研究不出头绪,正在一筹莫展时,她突然想到18床的患者精于网络,就去请教这名患者,学会之后又来教这位阿姨。就这样,贾丽娜就像个通讯员一样跑来跑去,帮着患者连WIFI、调网络电视。经过一番努力,网络电视终于可以看了,阿姨拉着贾丽娜热聊了起来……
这段时间最让贾丽娜引以为豪的是,她因表现出色,3月28日在雷神山医院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我母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得知我前去武汉,她对我的选择特别支持。”贾丽娜说,奋战在救治一线的这段时间,她也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拼尽全力救治患者。

谈起这40多天的经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张德玉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雷神山医院的这段时间。“进入院区非常震撼,不仅规模很大,处处井井有条,而且整个病区完全按照国际传染病病房的标准设计,有独立的医患通道、完全独立的负压病房、缓冲间、传送窗,设备非常先进。”
“有爱的地方就感觉不到劳累和痛苦。即便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无数次的消杀和照顾病患,但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总是被爱包围着。在这里的每一天,我们都收获着感动。”有一次张德玉为51床阿姨测血糖,当时她口罩没有戴好,看到张德玉进来便急忙说:“稍等一会儿,刚才吃药了,我马上把口罩戴好。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可不能把你们传染了,你们要平安地来,平安地回家。”
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却让张德玉的内心一直暖暖的。“我们每天都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病人,他们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不经意间的举动温暖着我们,也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当得知医疗任务完成时,他找出一件崭新的T恤,请各地的医疗人员签名留念。“我要把它带回沧州精心保存,作为对大家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种纪念。”他说,“在武汉的日子,一直被武汉人民的质朴和坚韧感动着,也被这座充满温度的城市感动着,等到有机会,一定要重回武汉,好好看看这里。”

世间的美好,总是不期而遇。即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浓浓的爱意,也让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紧紧连在一起。正如马艳彪所说:“当我们出发去机场时,天还没有亮,可当地的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已早早等在宾馆门口。听到大家共同高喊‘中国必胜、一起加油’时,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入这座城市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