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我們是涓涓細流都要進入大河,最後形成洪流,來推進這個時代的發展。我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儘量使得我這個部分貢獻更大一些,但總要歸到國家復興偉業的大洪流裡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國舫眼中青春的魅力正在於此。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沈國舫,1933年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縣。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林學家,林業教育家,森林培育學家,全國政協委員,曾任中國林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森林培育學和森林生態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國家重點學科森林培育學的學科帶頭人。在立地分類評價和適地適樹、混交林營造、速生豐產林培育、乾旱半乾旱地區造林技術及城市林業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填補了許多空白。第一個提出了分地區的林木速生豐產指標,主持起草了《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技術政策》。1986-1993年,在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期間,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業績。他致力於中國森林可持續發展及中國林業發展戰略等宏觀研究,對我國林業重大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江南水鄉中定下學林心性

為什麼學林?很多人問過沈國舫,他的回答裡,提起了幼年記憶中故鄉的秀麗風光。

1937年,為了逃避戰爭的炮火,在上海工作的父親把五個子女送回老家暫住。這是沈國舫童年第一次回故鄉。他們回去時正是秋天。"四婆婆帶著我採菱角,一個大腳盆,她坐在前頭,讓我坐在後頭。""我到現在還有記憶,那時候我們

家門前是湖泊,屋後也是湖泊,水很清,魚也多,有菱角。"沈國舫教授回憶說。老家的江南水鄉風光在他記憶裡一直都在。他出生在上海的弄堂,也許和故鄉比,城市環境的擁擠憋悶讓他自小就嚮往大自然,學林的心性也就此定下。

在愛國氛圍裡度過少年時代

沈國舫畢業於當時的名校上海中學,學生都是各個地方的拔尖人。一幫同學課餘聚在一起,敘談救國宏志。"有說要搞原子能的,有要造飛機的,還有要開採石油的(後來他們許多都如願以償),而我卻宣稱要搞農業,因為我認為農民最苦,解救農民是最要緊的。"這也印證了數十載之後的今天,沈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說的話:"各個領域都有發展機會,需要認準一個目標做下去,不畏艱難,不畏艱苦,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至今上海中學的校歌他還會唱。他記得前一半歌詞是:龍門發軔進無疆,一柱中流海上,翹首太平洋,國運艱難,舍我誰安攘,撫淞滬戰創,勘不平約章,湧心頭熱血潮千丈!就這樣,沈國舫在愛國氣氛裡度過了少年時代。

在綠色學府開始育林人生

1950年的春天,沈國舫高中臨近畢業,那也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春天。正在讀一些農業課外書的少年,剛巧看到畫報上蘇聯於1948年開始的農田防護林建設計劃,他很興奮。於是,大學志願他選了剛剛成立的北京農業大學。學林苦不苦,有沒有前途,他根本沒有考慮。"只要國家有用,就是好的,就這麼簡單。"

同年秋天,不到17歲的沈國舫如願進入北京農業大學,報到那天才知道他的入學分數高出第二名錄取者50分左右。從此他進入了"林家院子",開始了一生與樹木打交道的歷程。

1951年7月,他接到學校通知,要他準備去蘇聯留學。當時,600多名同學中,只選了2個人留學,學林的只有他一個。出發前一天晚上,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北京飯店為新中國首批國家公派的300多名留學生餞行。"這批人裡面後來成為院士的有好幾十人。"出發那天,大車送他們去前門老北京火車站。當車子經過天安門時,留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唱祖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偉大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這個歌是那時候最時髦的歌,調起高了,但大家都唱上去了。"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圖/1952年留學前蘇聯與同學合影

沈國舫被安排到著名的列寧格勒林學院上學。單身一人,又不懂俄語,他每天學習13個小時,聽不懂就根據公式、圖像、符號去猜,靠翻字典去摳。當時他是學院唯一的中國學生,"我必須表現得好點。"留學五年,他全部課程的成績都是優秀,照片上了學校的光榮榜。

學成歸國投身林業建設

1956年,留學蘇聯的沈國舫還未滿23歲。為了投入到祖國現代化的建設中來,他謝絕了老師希望他繼續讀研究生的挽留,回國參加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同時深入瞭解中國的林業現狀。他相信,祖國需要綠化,國家需要人才。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圖/1954年春,已學習三年的沈國舫在輔導蘇聯同學學習

那一年,沈國舫乘坐橫穿西伯利亞的火車回到闊別五年的祖國,走進北京林學院大門。作為第一個林學專業的歸國留(蘇)學生,他想趕快熟悉自己祖國的林業。當年秋天,他就利用協助蘇聯專家指導研究生的機會,到全國各地林區轉了一圈。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在五六十年代,我讀遍了在我的業務領域內當時可及的書刊。"不僅如此,為了擴大知識面,他還讀了不少自然地理、地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和農業科學方面的書籍。他像樹一樣成長。等到國家雨過天晴時,他已成為林學界小有名氣的中年專家了。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1957年,沈國舫開始研究西山林場,北京的西山林場是華北地區建立最早的國營林場之一,這裡也是他學林生涯中第一個學習和研究的對象。當時還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他就騎著自行車,挨座山、挨個地方做調查研究。同時,他還擔任著在中國講學的蘇聯專家的助手。

"一邊參加教學工作,一邊進行調查研究的工作實踐"便是沈國舫青年時代的開始。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圖/蘇聯專家給同學上課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1959年秋,他帶所有林業系的新生到西山上進行入學參觀實習。"徐冠華、唐守正、寇文正等林業界名人就在這批新生行列之內。"他常常教學工作一結束,就腳踏一輛半舊單車趕到林場,與工人們一起挑苗上山,揮鋤刨坑。"哪些樹種?怎麼搞?這裡面有好多問題。那就親自動手,自己跑到林場去跟工人們一塊兒幹唄。"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1950年冬,他還在盧溝橋農場學習和實習時,曾和同學從盧溝橋一直往北步行,過了八寶山走到了西山的腳下。只見西山上荒草遍野,碎石裸露。當年的青年為何時才能把這些荒山綠化而著急。而現在的西山,已一片鬱鬱蔥蔥。1960年,27歲的沈國舫升任講師,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作為教材編寫組組長,短短半年時間內就編出了第一本中國的《造林學》。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圖/林業系沈國舫先生做科研報告

如今的沈國舫也已近耄耋,但談起青年時代,他仍然能夠眉飛色舞,神采飛揚,或許,這就是青春的魅力所在。

北京這位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恩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青春是什麼?沈國舫院士告訴我們,青春,是一切希望都在前面,只要去努力,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就一定能有所收穫。對於有些人來說,一生或許只能做一件事,但這唯一的一件事,值得驕傲一生!

歡迎關注"北京林業大學本科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北林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北京林業大學官微、中國工程院官網、北京林業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