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備演講內容?只需要做好這三點就夠了,絕對讓你事半功倍


一個健康、正常的表達的準備環節是怎樣的?我在這兒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每天寫公號是怎麼寫出來那些文章的,還有很多作家他們寫書用的什麼方法?

如何準備演講內容?只需要做好這三點就夠了,絕對讓你事半功倍


大家的方法是這樣的,比如我有一個非常有感想的主題,我挺想寫寫這個事兒的,然後我就會把它寫在我的手機備忘錄上,把這個主題寫下來。

寫下來之後,每天比如我看到一個什麼故事,看到一個什麼新聞,甚至是我聽到別人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跟這個主題都有關係,我就會把它記在手機備忘錄上,我會一直為這個主題去收集素材。

然後收集完了之後,我要開始寫這篇文章了,我會把我關於這個主題所有的想法都列舉出來,我根本就不會管自己用不用得上,沒關係,先列舉上,然後把所有的資料放到一個word文檔裡面。

是不是這樣就可以開始寫了?不是,去網上去搜微博的關鍵詞,搜豆瓣的關鍵詞,搜知乎的關鍵詞,最後搜百度的關鍵詞。

如何準備演講內容?只需要做好這三點就夠了,絕對讓你事半功倍


然後,最近兩年公號興起,也要去搜公號。搜完了之後,我要看一下別人關於這個主題都在說什麼,然後別人是不是比我說得更好。

比如說有一句話,人家說的特別經典,我就會引用。既然人家表達那麼好了,我怎麼都寫不過他,我就會“引用”,告訴大家曾經有誰說過這樣一句話。

然後把所有的資料綜合在一起。你寫一篇1200字的文章,光文檔素材你就能整好幾頁,十幾頁都可能。

你可能還是會覺得某些我們演講當中表達的話,好像聽起來很普通,那已經是刪減過多遍的結果了,最後輪到這句話上場,是這樣一個創作的過程。這種創作過程很多人都在用,作家會用,編劇也會用,我們做演講也會用。

這個過程我們來抽象一下,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一:發散階段。

你想說什麼能說什麼,你見過別人說了什麼,你全部都寫出來,不要攔著自己,愛怎麼寫怎麼寫。

二:收斂階段。

你要去收斂一下,就哪些你不要了,然後拎出一個主線來,在這個主線之下的東西才是我們要的,其他的東西即便再好,我們要不上了,你要學會收斂。

三:精簡階段。

句子做替換,詞彙做替換,然後這樣才能出來一篇精美的東西,才能出來一篇精彩的東西。

三、表達怎麼做到收斂和精簡?

當在收斂的時候你要注意,如果你想剋制自己的表達欲,在審視你的表達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刪除下面三種內容:

第一種,刪除跟別人沒有關係的,對別人沒有用的話。

第二種,即便跟別人有關,對別人有用,也要符合你的主題和主線,所以你主題主線之外的話再精彩你也不要用,你主題主線之外的故事再動人,你也不要說好。

最後,你需要用一個最有邏輯的方式,把你要講的內容組織起來,並且刪除過於囉嗦的細節。

有些細節確實也符合主題,它也在你的邏輯結構之內。但就是說的太多了,沒有必要,就要稍微刪一點。

這是我建議大家在你的表達當中刪除的三個部分。

如何準備演講內容?只需要做好這三點就夠了,絕對讓你事半功倍


你要記住這句話,叫做“不經刪減,不成經典”,你不刪減是不可能有好作品的。那些文學大師他第一遍寫出的東西,可能也爛的跟什麼一樣,他們是通過修改,才修改出一個傳世經典的。

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說的話有那麼經典嗎?那麼好嗎?有那麼值得表達嗎?所以你有什麼不捨得刪的。

但是奇了怪了,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在指導大家寫演講稿的時候,好多人他就是不刪,他不捨得刪。

那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自戀心態,就是他覺得自己說的話都很重要,都有必要跟別人去表達,所以他就特別不捨得刪除,尤其是已經寫出來的話。然後最後導致結果,就是真的會讓整個稿子非常的臃腫。

在這,大家還是記住那句話就行了,叫不經刪減,不成經典,所以一定要刪。

但有的時候人之所以羅嗦,他不是因為自戀,不是因為太想表達,他是因為不自信。

為什麼這麼說?有些人特別想把一個事情解釋清楚,他會反覆說,他會重複他的觀點。那是因為他總覺得別人還沒有被他說服,他總覺得別人還沒有聽清,他總覺得自己解釋得還不夠到位,所以他會一直羅嗦重複,然後造成的結果,就是聽眾也覺得很不耐煩。

所以你在當眾講話的時候,如果你對一個事情要做二遍解釋,你不要下意識的就覺得,別人好像沒有聽懂,你可以問一下大家:我還有沒有說清楚的地方嗎?

正好給你一個跟別人互動的機會,所以你不要自己下意識的反覆說,這是不夠自信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