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公募来了 个人系公募5周年了 中小基金喝汤也难了

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首日,两家外资资管巨头提交的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请材料正式获接收。4月1日,证监会披露信息显示,贝莱德旗下的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迈旗下的路博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目前达到了接收材料的阶段。在国商信联的专家看来,海外专业竞争对手的加入,势必提高国内基金公司的生存压力,加剧马太效应,但同时也将推动国内机构提升自身实力。

更多境外资管机构“在路上”

其实在放开基金公司股比限制之前,还有不少外资机构通过申请私募牌照提前布局中国市场。截至3月20日,共有26家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产品78只,资产管理规模达78.8亿元。

这些外资私募涵盖了美、欧、新加坡、日、韩等市场,其中既有富达、贝莱德、瑞银资管、安本标准等全球知名的综合性资产管理机构,也有路博迈、英仕曼、富敦等各具特色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商,更有桥水、元胜等知名对冲基金。

外资公募来了 个人系公募5周年了 中小基金喝汤也难了

外资公募来了 个人系公募5周年了 中小基金喝汤也难了

对于海外资管巨头加速跑马圈地的动作,国商信联的专家认为,必将加剧国内公募市场的竞争和马太效应。但同时,对我国资管市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首批外资公募基金获批成立并发行产品后,将有更多知名境外资管机构“逐鹿”中国公募市场。外资公募基金也将为中国公募行业引入新的理念、技术及管理模式。国内公募基金公司将重新审视自身的投研框架,而一批管理能力、募资能力相对较弱的管理人的生存处境或也将更加危险。

不过,国商信联的专家指出,这一进程也并不会很快出现。从过往情况看,贝莱德于2017年底就备案成为国内私募基金管理人,但截至今年3月仅成立了3只私募产品。而相比于私募产品,公募基金的审核更加严格,因此,外资公募基金的“开疆拓土”尚待时日。

个人系公募5周年

自首家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泓德基金于2015年3月成立以来,国内带有“个人系”标签的基金公司至今已有5年的发展历程。在银行、公募、私募等各行业大佬积极涌入并设立的背景下,目前累计获批机构数量达到18家,开业的也已有15家。

国商信联的专家认为,监管层加快个人系公募的获批意在为公募基金注入更多的活力。个人系公募一般是专业人士持股,同时也会有很多专业人员随之加盟,有望为行业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激活公募基金市场。

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15家已经开业的个人系公募出现了“步调不一”的分化格局。截至2019年末,个人系公募中规模最大的为鹏扬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达到403.27亿元,较2018年末的221.03亿元,同比增长82.45%。而成立于2017年的恒越基金和合煦智远基金则在发展近2年之后,截至2019年末规模不足1亿元。从旗下基金的2019年业绩来看,不论是普通股票型基金,还是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全年净值增长率,均低于同期平均水平。

对于个人系公募基金的未来发展方向,南方一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业绩就是硬道理。公募基金是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职责在于“代客理财”。这一点不论是头部机构,还是中小型基金公司,抑或是个人系公募,都需要遵循。

头部基金去年净利超10亿元 中小基金艰难求生存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以及定增预案的披露,目前已有30多家基金公司2019年经营业绩浮出水面,由此也体现出公募基金行业的头部效应愈加明显。头部基金公司净利润继续领跑,6家基金公司去年净赚超过10亿元,中小型基金公司中,虽然有个别快速突围崛起,但多数仍然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大基金公司有品牌、有人才、有资源,而且越来越拼,留给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谈起行业发展趋势,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副总感慨,“如果说大基金公司在‘吃肉’,那么留给一些小公司‘喝汤’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