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費和“穩就業”,如何結合?

近日,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有效擴大內需"、"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當下,疫情全球蔓延,外需面臨不確定性,內需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逆週期調控的對象。過去,我們鼓勵內需的做法,往往是"基建+房地產"雙管齊下。現在,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9年,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為57.8%,拉動經濟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6年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

促消費和“穩就業”,如何結合?

拉動消費,就要穩定就業。近期,作為"六穩"之首的"穩就業",備受管理層的重視,"援企穩崗"的一攬子就業扶持政策也密集出臺,比如對貢獻80%就業的中小微企業和民企,採取減稅降費、減免社保、降低租金、財政補貼、不抽貸等一攬子扶持政策。同時,2月份以來,各地大規模發放消費券,重點支持文旅等服務業,提振相關消費、緩解就業壓力。

另外,近期全國各地城市的領導,都直播下館子,打卡網紅美食,提振消費信心。穩消費,就業是關鍵。首先,就業的人群已從農民工為主轉向大學生為主。2019年,高校畢業生、中等職業畢業生分別為731萬、493萬,分別佔新增就業的50%和34%,比2010年上升了27、7個百分點。農民工新增就業僅241萬,佔比16%,比2010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

從就業行業上來看,批發零售、餐飲住宿、家政服務、文體娛樂、教育培訓、交運倉儲、信息軟件等生產和生活服務等第三產業,已成為就業的主要行業,佔新增就業的60%-70%,製造業和建築業佔比僅30%-40%。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18》,2014-2018年,50歲以上農民工佔比,從17.1%上升到22.4%,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人數佔比,提升7.1個百分點。

就業和消費一體兩面、相互決定。就業人群和領域的上述變化,決定了居民消費必然要從實物型向服務型轉變。2019年,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佔比50.2%,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也是消費的大頭。服務消費最大的特點,就是勞動力密集,低學歷、低收入和高收入、高學歷勞動力,在這些行業都很密集。因此,政策切入點,就是就業和消費相互促進。

這次疫情蔓延,首先是對供應端的衝擊。比如大範圍隔離,人群密集的生活服務業停業,生產和物流供應鏈降低循環;其次是對需求有影響。比如隔離疊加推遲復工復產,很多人收入降低或暫時沒有了工作。現在,外需訂單銳減,出口導向型的行業,受到巨大影響,而內需行業中需要進口外部原材料、零部件的企業,也受到影響。因此,促進就業和消費穩定,在扶持政策上,就應該著力於最廣泛就業的行業,讓供給和需求鏈條能循環暢通起來。

首先,針對批發零售、餐飲住宿、交運物流、文體娛樂、教育培訓等行業下滑嚴重的問題,建議擴大見效快的"消費券"發放力度和範圍。截至到目前,只有零星幾個省市(浙江、廣東、河北、南京、長沙等)發放"消費券"。根據長江證券的統計,已確定的發放規模,僅可提振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0.04%。筆者認為,直接投放到消費者腰包的"消費券",能迅速激活當期消費。消費激活了,相關服務行業供給端就帶動起來了,打通供求循環,就業也起來了。

促消費和“穩就業”,如何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幾個行業,解決就業量大面廣。到2018年底,上述幾個生活服務業就業人數1.63億,占城鎮就業人數的39%。而且,這些行業的需求較強,一旦有政策扶持,短時間內"補償性"消費會迅速釋放。其次,針對大學生為主的新增就業,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社會組織、教育培訓、衛生等社會管理等,建議今年相關國企、事業單位增加就業招聘。另外,今年財政赤字將增加,建議政府在決策諮詢、公共衛生、新基建等方面增加社會採購。

再次,對於上下游就業和消費帶動性較強的地產、汽車等。大規模刺激不可行,但結構性的扶持很有必要。比如,老舊小區改造,建設低成本的租賃住房(藍領公寓、青年公寓),共有產權住房等,既有"補短板"的意義,又有降低新市民居住成本的意義。2018年以來,汽車銷售下滑,特別是小排量汽車。疫情後,國家明確提出,"穩定和促進汽車的消費"。以改善城市管理為契機(比如大數據應用),建議調整汽車限購、上牌政策,增加搖號數量等。


促消費和“穩就業”,如何結合?

最後,針對近期失業率有上升的跡象,以基本保障"兜底就業、促進消費"。要加強對失業人群的基本保障、以工代賑、發放保基本的消費券,防止大規模違約,形成對"就業-消費"鏈的衝擊。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或稅費減免。另外,當下復工復產過程中,物流配送、公共衛生、社區物業、防疫物資生產等行業就業需求大,建議政府強化跨領域、跨部門協作,解決就業市場"失靈"下的對接問題,以暫時就業緩衝疫情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