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谏臣是如何劝谏帝王避防过失的?

CWL-淼焱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关谏议这种优良文化传统的记述可谓俯拾皆是。如西周时便设有“司谏”、“保氏”等谏官,秦汉设有谏议大夫、给事中、散骑常侍等谏职。宋代另设有谏院,专掌谏议,像大名士司马光、欧阳修,大清官包拯,都曾经“知谏院”,即掌管谏院的长官。在元、明、清时期,谏议制度日渐式微,但谏议仍然存在,这足以说明劝谏的重要性。

今天便以淳于髡(kun)和邹忌为例聊聊,他们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

齐威王成为国君后,由于不知如何操持朝政,就只顾自我淫乐、荒废朝政,而将朝事完全委托给卿大夫。如《史记·滑稽列传》就称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就这样,聚拢在昏君旁的便都为一些佞幸之臣,朝政也逐渐落到了这些人手中,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01淳于髡隐谏

国杰出的辩论家、政治家淳于髡出场了,来到王宫门口,口称要向齐威王进献“隐语”。称隐语便是投齐威王所好,打哑谜,在叙述事情时,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别的话加以暗示。

淳于髡对威王说:“国内有一只大禽鸟,停歇在大王的宫殿里,这只鸟三年又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它要干什么吗?”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讽谏自己,心领神会地回答说:“这只鸟啊,不飞就罢了,一飞就会冲天;不叫也就罢了,一鸣就会惊人。”说罢,一改以前的作风,回朝理政。

02邹忌作比劝谏

想必邹忌劝谏这则故事大家都知道,毕竟课文上都学过,我便再老牛重弹一遍。

邹忌发现群臣和百姓都言行谨慎,不敢议论政事,为使齐威王广开言路,鼓励吏民积极进谏,想了这一招:

邹忌给齐威王说:一天早晨,臣穿戴完毕,对着镜子端详自己,顺口问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妻子说:“你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由于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臣不相信自己比他还漂亮,于是又问小妾说:“我和徐公比,谁更漂亮?”小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臣又问客人,客人也说徐公不如我漂亮。第二天,徐公来到臣家中,臣仔细观察,并对镜自照,觉得自己还是不如徐公漂亮。到了晚上,臣躺在床上反复琢磨,方才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道理便是:臣知道自己实在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爱我,妾怕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都异口同声地说我比徐公美。臣由此想到,如今齐国国土地方千里,有120多座城池,宫中的后妃和侍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朝廷里的臣子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国境之内,没有人不对大王有所求!爱大王、怕大王、有求于大王,抱有这三种心态的人最容易对大王说谎话。在大王面前,大王的话对的是对,错的也是对,没有不对的时候。由此看来,大王太容易受蒙蔽了!

邹忌这一作比和入情入理的推理,使齐威王认识到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于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广开言路,使齐国得以迅速发展。

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古人是怎样进行劝谏的,而君主能听取谏言,是国的大幸,也是为臣的大幸。


历史学舍


君有君德,臣有臣行,各行其位,各司其职,则上下有序,天下大治。是任用了良辅还是错用了奸臣,人臣的正或邪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成败得失。大臣如果能在事情、形势还处在萌芽的阶段,就能先料到,洞若观火,清楚地知道存亡、得失的关键,而且能在事情要发生阶段,及时采取错施,防微杜浙。让君主能超然独立,而始终立足在荣显、英明一方长盛不衰,能做到这些的人,就可以称为圣臣。能够谦虚慎重,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常常向君主提出一些好的意见,规劝勉励君主遵守礼仪,勤政爱民,常常告诉君主治国的宏远策略,称赞宣扬君主的美好德行和有益政策,匡正补救君主的不好之处,能做到这些的人,可以称为大臣。早起晚睡,勤于政务,坚持不懈地为国家举荐贤能之才,经常拿历史的行事经验为例警醒君主清醒地执政,能做到这些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忠臣。能够明察事物发展形式,洞悉其成败,采取及时补救措施,阻塞漏洞,绝断灾祸的根源,扭转局面,转危为安,使君主最终不必担扰,能做到这些的人,我们称之为智臣。奉公守法,忠于职守,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饮食起居节约简朴,做到这些,称之为贞臣。国家昏暗混乱之际,能做到不阿谀奉承、苟且偷生、敢于犯颜直谏君主过失,能做到这些的人,称之为直臣。文死谏,武死战。古代的所谓君子,正直而不固执,表面上屈服,而内心坚强不屈,大直若屈,达到目的方法灵活,透迤曲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