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名所绘,一个(曾是)浮世绘中“非主流”的题材,相当于描绘各地名胜的风景画。

最为大众所知晓的《富岳三十六景(下称“三十六景”)》,由出版商西村屋与八邀请画师葛饰北斋以富士山为主题创作发行。


富岳,即富士山。「富士」二字其实只是ふじ(fu ji)的其中一种标音。

富士山被称为富士山之前,本名“不二山”。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日文中平假名和文字的关系,有点像中文里的拼音,一个发音可能会有好几个对应文字。

在全套《三十六景》的命名中,其中有6幅便使用“不二”。有趣的是,北斋自取画号“为一”,恰与“不二”成对,有“不二为一,为一不二也”一说。当然,关于北斋的名号,是另一桩可以另开新篇阐述的轶事了。

这里说“全套”,指的是《三十六景》实际上有46幅作品。1831年初次制版时只有36幅“表富士”,后因前者畅销,出版商又追加了10幅“里富士”。


为什么会称之为“表”、“里”呢?在查阅了许多权威资料后,仍未能找到标准的答案,都只是统一用“俗称”交代。不妨带着这个疑问赏析46幅作品,也许我们在最后能找到答案。

在 提及的“巨浪富士”《神奈川冲浪里》、“红富士”《凯风快晴》、“黑富士”《山下白雨》属于「表富士」。

今天,想顺着延伸下去,解读《三十六景》“表富士”系列取景自东京都的作品。


江户日本桥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江户日本桥 / 江戸日本橋 岛根·葛饰北斋美术馆

日本桥位于东京都中央区,是东海道的起点。据《江户名所图会》记载,当时日本桥的总长度为50米。

这幅画虽说描绘的是日本桥,但画面并没有完整的桥身,桥上的人群也被压缩在画面下方。由于画面整个视角抬高了,桥上的人大都只能看到头部与颈部。更为大胆的是,北斋为了体现桥两端弯曲的弧度,将两侧行人的脸面截断了一大半。

在日本桥上眺望,河两旁是整齐划一、红白相间的仓库,河道中是载满浅红色货物的淡黄色商船。远处的石桥再往后走,便到了江户城。顺着江户城左边高起的建筑看去,只露尖尖角的富士山孤傲地屹立着。


江都骏河町三井见世略图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江都骏河町三井见世略图 / 江都駿河町三井見世略図 奈良·县立美术馆

见世,现时、当今的意思。

骏河大道两侧是三井见世,即越后屋吴服店(三越百货的前身),现今是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室町二丁目。两端竖立的招牌上写着“现金无挂直”,也就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意思,这也是越后屋的经营理念。当年从这里可以看到富士山。

这幅作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断突出和重复使用的三角形——三角的富士山,三角的屋顶屋檐,就连远处被绿荫遮蔽的屋顶也是小小的三角。

《江都骏河町三井见世略图》和《江户日本桥》的视觉语境十分相似,也是将视角抬高了,减少了无关元素的干扰,让风景名所、尤其是富士山成为画面的视觉主体。

要说这作品比较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上方显眼的“寿”字风筝。有日本浮世绘研究家考证,这个风筝是出版商永寿堂西村屋与八的自我宣传。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毫无违和感的软广植入。: )

东都骏台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东都骏台 / 東都駿台 墨田区

骏台,是现今的神田骏河台,位于东京都文京区,以清澈河流著称的神田川夹杂其中。这里是江户时期幕臣与大名的聚集地,繁盛的江户风俗与世间人情使这里成为当时著名的观光区。

《东都骏台》同样是一幅构图讲究的作品。画面整体重量感都居于左边:平衡上,左高右低之余,左边物体的大小也明显大于右边;元素使用上,左边土坡上大树繁盛的枝杈向多处伸展开去,右边的屋脊虽也高大壮观,但造型中规中矩,采用了工整的用线。

在精妙的构图下,始终将视觉导向远处的富士山。即便只是很小的一处,观者也无法忽略。

东都浅草本愿寺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东都浅草本愿寺 / 東都浅草本願寺 东京·国立博物馆

北斋是一个追求画面结构理性的人。三角,是他最为内化的透视。

除了一贯的高视角外,本愿寺本堂所呈现的三角形屋顶作为近景占据了画面右端,远景的富士山小三角仿佛就是平移缩小后的大屋顶。两者在构图上遥相呼应。风筝飘扬的细线,将画面划分开来之余,其倾斜角度与屋檐边线也有微妙的平衡(行)感。


本所立川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本所立川 / 本所立川 美国·火奴鲁鲁美术馆

立川,也叫竖川,与小名木川并行的河流。在这附近,多是木材工厂。

这幅作品出彩且震撼之处在于,整个画面使用的几乎都是直线。

除了直线,还是直线——

竖起的木材

木材下的短木堆

工匠的木锯

横在湖上的半截小船

中部的屋顶

远处的富士山

无一不是直线。

最为巧妙的是,北斋将多次出现的直线转化成三角形隐匿其中,譬如:被木匠切割的木材翘起后与篮筐所形成的角度是一个直线三角,在绿树丛中层叠的屋顶是直线三角,在木材堆中露出的富士山是直线三角。而在富士山前,有一根尖细的木材,正好把三角富士一分为二成两个小三角。

画面中同样植入了宣传,在木材上。“马食丁二丁目角”“永寿堂仕人”“新板三十六不二仕人”等字样,都是出版商所做的一种宣传。


深川万年桥下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深川万年桥下 / 深川万年橋下 岛根·县立美术馆

深川是东京都江东区的旧称。万年桥在小名木川和隅田州的合流处,大约建于1680年,在江户时期的地图上叫“元番所桥”,桥身呈大圆弧状。

这幅作品采取了以隅田川水面为立足点,抬头仰望万年桥的视角。圆弧状的桥身与开门状的桥梁非常醒目。顺着桥头船尖望去,便是远处小小的富士山。虽然画面的中心点是一座形如石塔的尖顶建筑,不是富士山,观众的目光仍会聚焦在那点点白蓝相间的小三角形上去。

五百罗汉寺荣螺堂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五百罗汉寺荣螺堂 / 五百羅漢寺榮螺堂 岛根·葛饰北斋美术馆

五百罗汉寺位于东京都江东区,是元禄年间(1688-1703)由松云禅师在本所五目建造的。寺庙占地广阔,建筑宏伟。寺内现今供奉了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阿罗汉等305尊雕像,其中阿罗汉像287尊。据说,建寺时确实有536尊雕像,均出自有佛工手艺的松云禅师之手,在当时享誉盛名,故名“五百罗汉寺”。寺庙中有一栋三层楼建筑,外观像海螺,称为“荣螺堂”,是当时有名的眺望点。《五百罗汉寺荣螺堂》便是从荣螺堂三楼观景台眺望远处富士山的景象。

这幅作品的构图很值得考究。屋檐尖角的指向,楼阁墙壁、观景台地板纹路的指向,抑或是观光客背影的指向,都聚焦在同一个透视消失点的富士山上。虽然画面前端少有的出现了完整的人像,但观众仍不能看到他们的面容。不过,这也是作品构思的巧妙之处。仔细观察观光客的姿态,不难感受到他们都热切地注视着远处的富士山。

青山圆座松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青山圆座松 / 青山円座松 岛根·葛饰北斋美术馆

圆座松是青山龙岩市中生长茂盛的名木,松顶呈圆形笠状。

这幅作品把对峙与平衡完美结合起来。

远处富士山以一个近乎尖顶的三角呈现;而近处的圆座松,与其说是半圆拱形,倒不更像是一个导了圆角的三角形。或者说,前后二景实则是同一个形状的平移变换,在往后推移的过程中,逐渐被磨出了棱角。至此,便是画面中圆与角的交锋对峙之处。

作品平衡之处在于,前景采用右高左低构图方式,后景则是与之相反的左高右低。看似对立的两者,实际微妙地被关联了起来——前景从左倾的圆座松绵延开去,至低矮稀疏的树木处结束;及至后景,左前端山前连贯的丛林恰与前景戛然而止的小树连接起来,自然而然地带出向右延伸的富士山。

隐田水车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隐田水车 / 隠田の水車 长野·日本浮世绘博物馆

现在原宿神宫前的周边地带,在江户时代叫隐田村。村中央则是涩谷川。

旧时连片的田野中,穿插着数部水车。北斋选取了其中一部作为画面的主景。水车滚轮将涓涓的水流高高卷起。画面静止在水流被卷起的一瞬,浪花激起,却不如《神奈川冲浪里》那般激烈。北斋是个极其在意水流变化的人。不同状态下的水花,运用不同的描绘技法。足见其感悟之深,观察之细致。

下目黑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下目黑 / 下目黒 岛根·葛饰北斋美术馆

目黑现今是东京的高档住宅区。从目黑车站出来有一条叫“行人坂”的大道,在江户时代便是欣赏富士山的名所。据说只要在冬天晴好的日子里,可以在此远眺富士山。

目黑在当时,是田园连片的丘陵地带,梯田遍地。历史上这里也曾是德川将军家的猎鹰场。北斋将这一地带所具备的特点都在画面中展示了出来。

从技法来看,与《神奈川冲浪里》颇为相似,层次化的梯田,如细浪般“流淌”的植被。同时,这也是少有的、近乎完全左右对称构图。

砾川雪之旦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砾川雪之旦 / 礫川雪の且 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

砾川,也叫小石川,日本最早的植物园便藏身于此。

这是46景中唯一一幅雪景,发生在江户城中心区域。一场大雪过后,整个世界变成了银白色,一切都被覆盖了。雪压青松,但青松仍倔强地露出属于自己的一抹绿。远处富士山上的积雪也多了起来,变成了通体雪白的三角。

从御厩川岸观两国桥夕阳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从御厩川岸观两国桥夕阳 / 御厩川岸より両国橋夕陽見 东京·太田纪念美术馆

《御厩川岸见两国桥夕阳》取景自东京都墨田区隅田川。两国桥是连接武藏、下总两国的一座桥梁。

这幅作品用色明亮,但实际上是一幅夕阳西沉、暮色茫茫的画面。这种画风在北斋的作品中很少见。

值得细味的地方,仍是那细致描画的波浪。通过不同的疏密排布,体现各处浪花不同的起伏程度。流畅而连贯的用线,使得画面动态起来。

隅田川关屋里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隅田川关屋里 / 隅田川関屋の里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这是46景中第二次出现的“红富士”。

远处艳丽得抓人眼球的富士山不再是标准三角形,顶端多了个代表火山口的小缺角。中景处左右各一、朝内倾斜的成三角的青松,与之遥相辉映。移步前景,三匹不同颜色疾走的马,三名不同色彩服饰的武士。北斋运用三组处于不同时空的人马在同一画面的呈现,凸显马匹疾跑的速度感。

武州千住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武州千住 / 武州千住 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

武州,是武藏国的别称。千住,即东京都足立区千住樱木。日光街道的第一宿场町千住,是当时江户著名的四宿之一,也是当时向江户提供果蔬的农地。画面中景的河川是隅田川上流的户田川。这次,北斋没有描绘千住大桥,也没有宿场町的内景,而是关注宿外人烟稀少的田野河道。

画面的几何感同样明显。隅田川上高耸的水门一字排开,是清晰长方形。前方驮托货物的马匹低下头来,形成倒三角状。顺着马头看去,那拴在地上的缰绳,同样也是一个三角。这两个前后铺排的构图,无一不与后方的富士山遥相呼应。

从千住花街眺望不二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从千住花街眺望不二 / 従千住花街眺望の不二 岛根·葛饰北斋美术馆

“花街”,是当时德川幕府非官方认定的声色场所。

从千住的花街眺望的富士山,似乎也妖娆了起来——化起了“雪化妆”。画面中,从前景的武士们,到中景的两名农妇,北斋熟练运用惯常的画眼:通过群像的姿态,引导观众的视线投向远方的富士山。

武阳佃岛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武阳佃岛 / 武陽佃島 纽约·公关图书馆

这幅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安定感。

随意分布的船只,忽大忽小的中近景,让观众对画内各物的距离产生混乱感。可这一构思并非毫无章法,细品之下,会发现所有船头、船桨都指向同一个远方——河对岸的富士山。

北斋鲜明的个人风格再次体现。

东海道品川御殿山不二

江户时代的「非主流」,现今世代的巅峰

△ 东海道品川御殿山不二 / 東海道品川御殿山の不二 岛根·县立美术馆

《东海道品川御殿山不二》,取景自东京都品川区的一幅赏樱图。品川宿,东海道的第一个宿场,比邻御殿山。临海高台御殿山是江户时代屈指可数的赏花、看海、望山名所。

原本花团锦簇的樱花树,在北斋的刻意安排下,拉开了枝与枝之间的距离,为的就是更好地远眺富士山。而画中依旧埋有“彩蛋”。茶室门前小僧肩上所背包裹的图案,是印着三个旋涡状的家纹。这是出版商西村屋的标志。

赏析到这,突然觉得北斋不仅是“营销之王”,还是当代动漫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